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宗会迁  柳青  付凯亮  张鑫  宋鹏  马利  耿左军  李彩英 《河北医药》2013,35(10):1472-1474
目的评价256层CT做前瞻性冠脉CTA时,FOV对单次扫描Z轴覆盖区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共100例患者纳入研究。50例使用大FOV(>250mm)扫描(大FOV组);50例使用小FOV(≤250mm)扫描(小FOV组)。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9个节段进行评价,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4分为可评价节段。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剂量。结果小FOV组比大FOV组增加了19.3%的单次扫描的Z轴覆盖宽度(58.6mmvs.49.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52,P<0.01)。大FO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1.6%(412/450)和97.3%(438/450),小FO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89.1%(401/450)和97.8%(440/450);2组优秀率及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1和1.97,P>0.05)。大FOV组平均DLP为(281±59)mGycm,小FOV组平均DLP(231±41)mGy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FOV冠脉CTA可以增加单次扫描Z轴的覆盖区域,在两次扫描内即可完成整个冠脉的检查,保证了图像质量,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贺卓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64-266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30例诊断或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前瞻性)与对照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15人。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比对照组降低57.0%;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更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仝开军  舒荣宝  程刘兵 《安徽医药》2015,36(9):1061-1064
目的 比较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105例患者分为两组,5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PGA组),51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RGH组),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冠状动脉斑块与心肌桥诊断以及狭窄程度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主动脉CT值等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PGA和RGH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97±1.24)mSv、(14.37±1.5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A组较RGH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约72.4%。PGA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共736段,RGH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共702段,两组间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分级评分、平均评分、斑块与心肌桥诊断以及狭窄程度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A相比RGH,辐射剂量明显减低,且图像质量和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患者进行前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及60例患者进行后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处理影像学资料,采用t检验对冠脉成像两种扫描方式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56±1.25)mSv和(19.03±1.32)mS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门控辐射剂量低于后门控66%。两组患者在图像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后门控比较,前门控冠脉成像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iCT冠状动脉CTA检查降低辐射剂量的主要技术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优化组,对照组为CT机自动设定参数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螺旋扫描组,优化组为对管电压、管电流进行优化设置后进行后门控扫描组,另外再选择2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轴扫(前门控);同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后门控组通过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措施以及采用前门控扫描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扫描策略及优化措施,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18,(4):243-248
目的:初步探讨256排160 mm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联合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一站式扫描方案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256排CT(探测器宽度16 cm)对2017年1月—2017年11月就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73例行一站式CCTA联合CT-MPI,以SCCT-18段为标准,评价CCTA图像质量,以AHA-17段模型为参考,计算心肌血流量(MBF),比较心肌灌注正常区域和灌注异常区域的MBF数值。将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评价CCTA和CT-MPI的诊断准确性,统计扫描方案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73例完成CCTA联合CT-MPI检查的患者中,32例(43.8%)患者中的154个(15.9%)心肌节段有血流灌注缺损,MBF值低于血流灌注正常心肌节段[(71±26)mL·100 mL~(-1)·min-1vs(113±33)mL·100 mL~(-1)·min-1;t=15.971,P=0.000]。CCTA中,图像质量可用于诊断的节段为1 026个(95.5%)。随后,46例患者后续完成CAG检查,CCTA对CA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1.4%、93.2%、93.0%,CT-MPI对CA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3%、83.3%、84.8%。CCTA联合CT-MPI一站式扫描方案总有效辐射剂量为(4.6±1.2)m Sv[包含CCTA扫描有效辐射剂量:(2.2±0.6)m Sv)],对比剂总用量为65 mL,生理盐水用量为50 mL。结论:256排CT联合扫描方案可一站式获得良好的CCTA和CT-MPI图像,在较低辐射剂量水平下,保障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比较西门子炫速双源CT的3种不同扫描模式对冠脉桥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选择我院搭桥术后随访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心率≤65次/min且节律规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大螺距扫描、前门控序列扫描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3种不同的西门子炫速双源CT扫描模式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桥血管的通畅性及图像质量,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前门大螺距扫描模式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前门控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具有显著性差异(F=118.21,P<0.05)。3种双源CT扫描模式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H=0.531,P>0.05)。西门子炫速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不仅能实现心脏冠状动脉低剂量的扫描,还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有效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128层CT在理想心率下冠状动脉不同重建时相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成像时相选择。方法随机抽取用128层CT检查的冠状动脉成像100例,在理想心率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R-R间期10%~90%图像,中间间隔5%。由2名高年资医师评价分析不同R-R时相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四段的图像质量。结果各支冠状动脉最佳成像时相前三位依次是R-R时相的75%、70%、80%,图像质量评分均达到诊断要求标准,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总分值在75%R-R时相最好。结论 128层CT在理想心率下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是75%R-R时相,亦可拓宽至70%、80%R-R时相,以上时相重建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又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然心率下40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40)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40CT对219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自然心率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行VR、CPR、MIP等后处理,得到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图像,并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实际扫描心率范围52~119/min,以10/min为间隔,按不同扫描心率将图像分成6组。各组间图像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单向评秩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分析组间图像质量是否一致。结果:在50~100/min心率范围内各心率段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心率〉100/min图像质量下降,造成图像质量与其他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hilips Brilliance40CT扫描技术的提高使其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提升,适用心率范围加大,可在自然心率下完成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得到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优化管电流在256层螺旋极速CT冠状动脉检查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即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术的对比研究.方法 按拟定的标准将120例病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B组: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实验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测量并计算出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然后对客观与主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A、B两组患者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0.48±5.60、32.08±3.56,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5.42±3.73、14.47±2.7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29±3.52、12.40±2.6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总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58±0.44)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A、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34±0.92)mSv、(7.16±1.40)mSv,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者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MSCT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15例患者做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心脏分段重建算法,选择0.5s螺旋扫描。在9个R-Rinterval上进行冠状动脉CT图像重建。结果15例患者的230个冠状动脉节段(内径>2mm)中,213个节段(91%)在70%R-Rinterval上显示最好,15(6.4)、9(3.8%)和3(1.3%)个节段分别在80%、40%和50%R-Rinterval上显示最好。结论冠状动脉通常在心动周期R波后70%R-Rinterval上显示最好。  相似文献   

12.
<正>心脏冠状动脉多排(层)螺旋CT(MDCT)血管成像(CTA)技术是心脏检查的常规手段,但是检查者遭受较大辐射剂量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1],因此减少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是扫描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常用的扫描方式有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前瞻性心电门控两种。通常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但检查者接受辐射剂量较大,增加了致癌风险[2]。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式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中的辐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在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增强成像(CT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24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组41例(120 kV、370造影剂0.8 ml/kg),低管电压组42例(100 kV、370造影剂0.8 ml/kg),低管电压低剂量组41例(100 kV、300造影剂0.8 ml/kg),采用PHILIPS iCT256CT进行螺旋扫描,对患者的重建图像进行主管和客观评价,比较辐射剂量.结果 3组原始轴位图像评分、VR图像评分、MIP图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伴随管电压以及对比剂浓度的降低,3组下肢动脉CT值依次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噪声明显增加,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辐射剂量明显减小(P<0.05).结论 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能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是患者下肢CTA检查、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V、B组采用100 kV、C组采用CARE kV技术。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CT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V、47例120 kV、10例140 kV。B组与A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组与A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组和A组间的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比较,C组的SD显著低于B组,而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组和B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B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ARE k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通过降低kV降低超重和肥胖人群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超重患者60例、肥胖患者72例,每组均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记作A1和A2、B1和B2组, A1组采用100 kV、A2和B1组120 kV、B2组采用140 kV,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50 mg/ml)进行增扫描。对冠状动脉9个主要节段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右冠状动脉近段(RCA-p)、左主干LM(LMA)、左前降支近段(LAD-p)、左回旋支近段(LCX-p)4个主要节段管腔增强后CT值及SD和同水平前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及SD进行记录。对A1和A2、B1和B2以上增强水平、图像评分、图像噪声、信噪比( SNR)、噪声比( CNR)、有效辐射剂量( ED)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完成冠脉检查,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9个冠脉节段图像评分、4个冠脉节段增强水平、图像噪声、SNR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CNR、E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1组和A2组ED 分别为(8ó.47±0.76) mSv和(12.22±2.41)mSv,B1和B2组ED分别为(13.69±1.142)mSv和(20.31±1.36) mSv。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进行冠脉检查,可通过降低kV减少检查个体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冠脉图像CN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 .5 S螺旋扫描) ,分析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并分析管壁钙化和软性斑块,评价16层螺旋CT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价值。结果:在2 1例患者的15 2个节段(血管直径≥2 m 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36节段(占83.9% )。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16层螺旋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 % (2 7/ 31)和96 .2 % (10 1/ 10 5 )。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16层螺旋CT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80 .0 % (2 7/ 35 )。此外,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和软性斑块显示良好,对支架显示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和钙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危险性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详细论述64排(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造影扫描程序和图像后处理方法,评价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估算受检者一次冠状动脉CTA有效剂量约高达22.984 mSv,受检者受到较大辐射损伤,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广泛应用,呼吁申请选择应合理谨慎,展望普及微辐射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患者进行16层MS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重建技术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的阶段占82%,图像质量良的占12%,图像质量差的占6%;肺动脉和胸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200HU者占92%(23/25).结论 16层MSCT胸痛检查能够在1次扫描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64排128层头颈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计算头颈血管扫描的辐射剂量,且与单独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头颈血管CTA组(50例)与冠状动脉CTA组(50例)。对2组分别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64排128层的螺旋CT扫描仪完成扫描,将2组的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图像质量分析,比较分析头颈血管CTA检查的优越性。结果 (1)头颈血管CTA检查组的CTDIvol值为(108±6)mGy,ED值为(13.1±0.4)mSv,DLP为(1 698±58)mGy·cm;冠状动脉CTA检查组的CTDIvol值为(78±6)mGy,ED的值为(13.0±0.4)mSv,DLP为(937±68)mGy·cm。(2)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比头颈血管CTA的图像质量差。结论 (1)与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比较,冠状动脉CTA检查组的ED、DLP、CTDIvol值均较小;(2)头颈血管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较高、评价较高,是检查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 ≤ 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0.71) mSv高于B组(1.75±0.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7.76) HU较A组(29.73±4.21) 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 ≤ 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