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年性息肉病当代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消化道息肉是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 ,发生率约 1% [1] 。病理上息肉分为幼年性、腺瘤性、炎症性、增生性等四种。儿童消化道息肉 90 %以上为幼年性息肉[2 ] (简称JP)。既往认为JP多为单发 ,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近 10余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的广泛应用 ,人们发现多发性息肉亦不在少数 ,而且可位于右半结肠。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如息肉数≥ 5枚 ,有较高的恶变倾向。所谓幼年性息肉病 (简称JPS)即是以胃肠道多发性JP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 196 3年Roch等首先报道 1例患者结肠有许多JP ,196 4年McColl提出结肠JPS这一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检出率为31.4%(11/35),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检出率[8.7%(2/23)];T-Ag蛋白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9%(8/3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患儿的息肉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检出率和T-Ag蛋白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JC病毒感染可能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有关,JC病毒感染可能是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儿肠息肉的病理研究及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 5年 4月至 1998年 10月 ,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息肉 591例 ,其中直肠结肠幼年性息肉 (juve nilepolypsofcolorectum ,JP) 581例 ,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polypsis,JPs) 4例 ,黑斑 -胃肠息肉病即P J综合征 (Peutz Jeghersyndrome ,PJS) 3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 ,FAP) 3例。复习文献 ,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 ,本文重点综述小儿肠息肉的病理研究及处理。1 命名及分类  小儿肠息肉的命名及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4.
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疾病。目前认为其息肉局部可发生不典型增生改变 ,然而其不典型增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该文旨在探讨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5例幼年性息肉病的 2 4枚不典型增生息肉和 11枚无不典型增生息肉标本以及 5例小儿正常结肠粘膜、32例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 10例大肠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蛋白 (DO 7)和P2 1waf1蛋白的表达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上述标本P5 3mRNA的表达。结果 PCNA标记指数均值、P5 3阳性表达率、P5 3阳性面积以及P5 3mRNA阳性表达率在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组均明显高于无不典型增生组 ;P2 1waf1阳性表达在上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5 3蛋白、P5 3mRNA与PC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PCNA、P5 3基因异常与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的形成有关 ,P5 3基因参与诱导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结肠结肠镜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收治590例结肠息肉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59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较多(男:女=2:1),平均年龄(4.7±2.5)岁,绝大多数患儿以大便带血为主要症状(554例,94%),部分患儿伴有其他症状,如反复发作性腹痛(51例,8.6%),息肉经肛门脱出(52例,8.8%)以及腹泻(12例,2.1%)。40例患儿(6.8%)有贫血,其中4例重度贫血患儿结肠镜检查前予输血治疗。本组单发息肉522例(88.5%),多发息肉68例(11.5%)。息肉位于乙状结肠272例(46.1%),直肠224例(38.0%),其余结肠94例(16.0%)。仅4例发生并发症(4/590),包括2例结肠穿孔,2例出血,经治疗后均痊愈。病理学分析结果:幼年性息肉544例(92.2%),Peutz-Jeghers息肉20例(3.4%),幼年性息肉病17例(2.9%),错构瘤7例(1.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例(0.17%),炎性息肉1例(0.17%)。结论结肠息肉是儿童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息肉可分布在结、直肠全程。儿童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症状,全结肠结肠镜检查是必要的,可以直接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并对炎性肠病等疾病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5例幼年性,息肉病的24枚不典型增生息肉和11枚无不典型增生启,肉标本、32例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5例正常小儿结肠粘膜和10例大肠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PCNA标记指数(PCNA labelling index,PCNA LI)均值在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组显著高于无不典型增生组。结论 PCNA与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推测这种高增殖活性是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儿童风湿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幼年型皮肌炎1概述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uvenile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sitis,JIIM)是一组少见、严重的儿童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儿童结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进行探讨总结。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9年9月肠镜检出并肠镜下切除的儿童结肠息肉121例临床资料,患儿采用Olympus PCF240I电子肠镜行全结肠检查,Olympus UES-30高频电凝电切摘除结肠息肉治疗。结果121例结肠息肉患儿皆因便血就诊,部分伴有黏液便,病程1周~8年。其中单发息肉94例(77.7%),2枚息肉6例(5.0%),多发性息肉21例(17.3%)。其中结肠息肉病5例,息肉直径0.3~4cm,形态山田Ⅰ型~Ⅳ型,病理为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息肉样形成和管状腺瘤。121例以山田Ⅳ型、幼年性息肉为主,其中结肠息肉中幼年性息肉共107例(占88.4%)。5例结肠息肉病中发现1例息肉恶变。115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儿童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中若出现便血、贫血或直肠息肉脱垂、肠套叠等表现时,应及时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结肠镜复查,或有便血应随时复查。结肠息肉病者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时,建议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7年收治的确诊为结直肠息肉后立即行EMR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670例患儿中,男423例、女237例,平均确诊年龄(4.50±2.69)岁,高发于3~6岁(43.4%)。临床表现以便血(90.3%)为主。息肉以单发(92.5%)为主,多发于直肠(49.0%)及乙状结肠(35.2%);直径多2 cm(78.9%)。息肉≥2 cm者需钛夹夹闭创面,而息肉直径2 cm者钛夹对术后出血无影响。术后并发出血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天。术后病理回报提示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结论结直肠息肉高发于学龄前男童,以幼年性息肉为主;EMR辅以金属钛夹可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肠息肉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7例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儿中,男17例、女10例,中位年龄5岁(11个月~16岁),中位病程3 d(4 h~13年),中位住院时长9 d(5~14 d)。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其次为恶心、呕吐。27例患儿均给予空气灌肠整复,17例成功,其中回结型肠套叠4例,结结型肠套叠13例;10例整复失败,其中回结型2例,结结型3例,小肠型5例,均予手术治疗。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组结结型肠套叠比例较高,失败组小肠型肠套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5例患儿经肠镜及手术探查,最后确诊结肠息肉18例,小肠息肉7例;黑斑息肉综合征(PJS)9例。16例患儿经术后病理诊断为幼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组小息肉(1.5~2.5 cm)比例较高,而PJS组巨大息肉(≥4.0 cm)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JS是导致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7.82,95%CI:1.16~52.69,P=0.035)。结论儿童肠息肉≥1.5 cm时易继发肠套叠,PJS可增加肠套叠复发风险。结结型肠套叠易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但应尽早行肠镜切除息肉。  相似文献   

11.
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JPS)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为特征的少见疾病。JPS不同于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JP),其息肉局部可以发生不典型增生,且这些不典型增生改变可进一步演变为大肠癌,然而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PCNA)、P50蛋白在JPS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情况,探索PCNA、P50基因与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幼年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回顾性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幼年性息肉病(JPS)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存在,比较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JP)和JPS的不同病理特点。方法 32例单发结、直肠JP标本和5例JPS(共35枚息肉)标本经常规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检查,观察不典型增生改变情况并进行分级。结果 32枚单发结、直肠JP未见不典型增生改变。5例JPS的35枚息肉中4例24枚息肉(68.6%)局部有不典型增生改变,其中轻度16枚,中工7枚,重度1枚。结论 JPS和单发结、直肠JP病理改变不完全相同。前才由于息肉是多发的,个别息肉局部可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因而多认为是癌前病变,后者多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切除患儿PJS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儿童消化科住院治疗的11例PJ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8.7±3.0)岁,所有患儿均有口唇、指、趾端黑斑(100%)。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16次,2例患儿完成全消化道检查,发现>3 cm息肉共18枚,小肠12枚(66.7%)、胃1枚、结肠5枚,分别于胃镜、DBE、结肠镜下切除。经口小肠镜患儿术后均有咽痛(100%),腹胀2例次,呕吐1例次,迟发性出血1例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DBE可有效清除消化道息肉,对儿童PJS的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儿童Peutz-Jegher综合征(PJ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为PJS以及70例幼年性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类型及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同时比较NBI内镜与传统白光内镜诊断PJS息肉中腺瘤样改变息肉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PJS患儿摘取76枚息肉,其中病理学诊断为腺瘤样改变的息肉12枚,错构瘤息肉64枚。NBI下PJS息肉腺管开口Ⅰ型占69.7%(53/76),Ⅱ或Ⅲ型占27.6%(21/76),PJS患儿Ⅱ、Ⅲ型比例明显高于幼年性息肉。NBI内镜下诊断PJS患儿腺瘤样改变息肉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10/12)和98.4%(63/64),高于传统白光内镜的33.3%(4/12)和95.3%(61/64),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内镜有助于判断PJS患儿消化道息肉的病理性质,其判断腺瘤样改变息肉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传统白光内镜。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以间歇性无痛性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首选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立即切除.目前该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为良性错构瘤,组织学上以黏膜固有层间质的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腺体的囊性扩张为特点.该文对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生物学特性、诊疗方法、病因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polyposis)是少见病,我们收治小儿幼年性息肉病3例,报告如下。例1 男,7岁。因大便次数多,大便外带粘液血便,有时为鲜血便,于1997年9月23日入院。直肠指检触及直肠有多枚息肉。钡剂灌肠检查显示直肠至升结肠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1997年10月3日手术,术中纤维结肠镜检见直肠和结肠弥漫性多发性息肉。行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径直肠肌鞘拖出术。术后14天切除拖出回肠。术后恢复顺利。例2 男,5岁。因便血1个月,于1998年2月9日入院。体检:严重贫血,头颅…  相似文献   

17.
儿童结直肠息肉是临床中无痛性便血、腹痛和肛门肿物突出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结构上的差异分类,早期诊治不影响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行结肠镜复查。目前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金属钛夹是治疗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表现为16周岁以前发病,持续时间超过6周,原因不明的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关节炎病变。以前曾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uvenilerheumatoid arthritis)"和"幼年慢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镜切除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2018年收治的21例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镜下深部息肉切除术。结果21例患儿中男童14例,女童7例,平均年龄(7±2.1)岁。病因: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15例,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样息肉1例,单纯小肠息肉5例。病理检查结果:错构瘤8例,幼年型息肉9例,腺瘤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3例。临床表现:反复发生肠套叠1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16例经术前腹部B超明确诊断,5例经CT明确诊断。21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镜息肉切除术,其中2例为十二指肠水平段息肉,3例为高位结肠息肉,其余均为小肠息肉。共切除息肉143粒,最大者5 cm×4.5 cm,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术中1例广基巨大息肉5.5 cm×5 cm无法内镜下切除改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因巨大息肉予钛铗缝合3例,钛铗止血5例,术中穿孔较大转行腹腔镜下修补术2例。结论多学科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消化道多发息肉可获得满意疗效,仅有极少数患儿需外科手术治疗。该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是值得推广的联合微创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镜下息肉形态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电子肠镜检查确诊并行镜下息肉摘除术的193例结肠息肉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93例患儿中,男131例,女62例,平均年龄(4.61±2.16)岁。病程最短平均(7.29±8.30)个月(1周~4年)。结肠息肉以便血(98.97%)、腹痛(17.10%)、肛门肿物突出(13.47%)为主要临床表现。193例患儿共发现结肠息肉197枚;其中4例各有2枚息肉,其余均为单发息肉。左侧结肠息肉188枚(95.43%),右侧结肠息肉仅9枚(4.57%)。巨大息肉(1.5cm)61枚(30.96%),大息肉(0.6~1.5cm)119枚(60.40%),小息肉(≤0.5 cm)17枚(8.63%),按息肉大小分组,三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病理类型以错构瘤性息肉为主,占98.69%,炎性息肉仅占1.31%,未见腺瘤性息肉及恶变性息肉。结论便血、腹痛和肛门肿物突出是儿童结肠息肉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结肠息肉对患儿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便秘及过敏性疾病可能是结肠息肉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肠息肉的大小与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长短等因素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