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弓形虫脑病的MRI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后MRI随访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12例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后MRI影像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病时及治疗后头颅MRI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12例艾滋病患者合并弓形虫脑病一共发现颅内病灶58个,每个患者颅内病灶数目为1-16个不等,其中结节状或类圆形病灶共39个。所有颅内病变MR T1WI表现为低或高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等低信号,增强MRI有24个病灶呈环形强化,其中3个病变表现为"靶征"。经过抗弓形虫治疗后2个月,7例患者可见病变明显吸收,周围水肿消退;5例半年后患者仍然有少量病变残留;一年后3例患者MRI随访基本恢复正常,但依然可见病变残留。结论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颅内病灶MRI影像表现为多灶性,多累及大脑额叶、基底节区;病灶的形态多为结节状或类圆形,增强后MRI以环形强化为主。经过抗弓形虫治疗后,大部分病灶短时间内明显吸收,小部分病灶可长时间残留。  相似文献   

2.
X-刀是一种高新技术设备,它应用立体定向原理和先进的电脑程序与传统放射治疗的直线加速器结合,将放射线聚焦于颅内的病灶,具有治疗时间短、精确度高、副作用少、治疗中病人清醒不需麻醉、无出血、无感染等优点。我们自1996年引进美国第三代X-刀,至今治疗各种颅内病变412例,现将其手术中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癌射波刀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肝癌患者(共42个病灶)接受射波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42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射波刀治疗前超声造影检查42个病灶表现为:动脉相病灶迅速增强呈高增强方式,门脉相病灶增强程度迅速消退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延迟相病灶呈低增强模式。射波刀治疗后,42个病灶灭活情况:超声造影,完全灭活19个,部分灭活22个,无变化1个;增强CT,完全灭活20个,部分灭活20个,无变化2个;常规彩超,完全灭活32个,部分灭活9个,无变化1个。超声造影在病灶疗效评价中的结果显示与增强CT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明显优越于常规彩超检查结果。[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癌患者射波刀治疗前观察瘤体大小测值、病灶数量、病灶供血情况和治疗后疗效评估、发现新生病灶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具有广阔的临床需求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 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9 例患者单发肿瘤23例,多发6例,共检出39个病灶,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较清.MRI T1呈等信号,T2呈等或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囊变,钙化少见.有2例患者胼胝体受累.结论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观察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的疗效.收集我院95年8月至98年6月治疗的梗内转移瘤22例。方法 经CT随访,时间为术后1至8个月。结果 病灶完全消失2全,病灶缩小10例,多病灶者病灶部分消失、部分缩小3全,无明显变化者7全。在再次行X刀治疗的5例中,病灶均消失或缩小。结论 对颅内转移瘤X刀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CT随访观察能较好显示病灶的变化,为临床冶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X刀是利用CT、MRI或血管造影的图象数据,在计算机上通过对病灶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定位,设计出三维照射方案,然后控制直线加速器,使用一次性大剂量窄射束准确地照射靶区,损毁病灶,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对颅内疾病等达到治疗目的。整个过程约需3小时。我院从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采用国产X-刀治疗颅内疾病113例。现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肿瘤中CT定位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方法对颅内肿瘤进行CT定位。结果:64例颅内肿瘤患者X-刀治疗均行增强扫描CT定位,靶点准确一次成功。结论:CT定位行X-刀治疗颅内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全身γ刀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后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随机选取采用超级γ刀(SGS-I型)SABR的肝癌患者100例,将112个可评价病灶按肿瘤大小分为三组:A组,肿瘤最大径〈5cm;B组,肿瘤最大径5—10cm;C组,肿瘤最大径〉10cm。治疗后2—3个月及半年CT复查,分析不同类型和大小肿瘤治疗后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特点。结果肝癌γ刀治疗后2—3个月CT复查,与治疗前比较,A组病灶缩小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t=1.51,P〉0.05),B、C组病灶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8.56,P均〈0.05)。增强扫描,所有病灶边缘均与治疗靶区形状基本一致,清晰可见。其中27(24.11%)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30(26.79%)个病灶边缘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仍可见,但减弱,55(49.11%)个病灶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延迟期强化仍可见。治疗半年后所有边缘强化均减弱或消失,变得模糊。结论肝癌γ刀治疗后CT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需结合临床,AFP检查方可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对颅内低密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颅内低密度病变患者进行头颅平扫,发现占位病灶后再行多期增强扫描,并用增强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颅内低密度(占位)病变行定性、定量、定位诊断,与临床诊断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头颅三维重建定位诊断90%,定性诊断85%。结论:螺旋CT对颅内低密度病变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率高,某些病变甚至为特异性检查,是诊断颅内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单发8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形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他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颅内疾病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510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立根  郭艳  章翔 《医学争鸣》2000,21(9):1121-1123
目的 分析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颅内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CT薄层连扫描图像定位,采用BRW立体定向坐标系统,RadionicsRSA-3型X-刀治疗计划系统,PhilipsSL-75-14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510例颅内疾病患实施X-刀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5(3 ̄36)mo,其中多数病例在治疗后1 ̄6mo出现明显的症状改善和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缩小或消失等改变。结论合理选择适应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各种疾病的疗效。方法:用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226例颅内各种疾病。结果:134例随访1个月?3年,病变消失38例(28.4%),缩小45例(33.6%),无变化35例(26.1%),增大11例(11.9%)。结论:该技术对颅内各疾病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特别对脑转移瘤治疗效果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13.
X—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7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颖  彭勇 《医学文选》2002,21(2):135-136
目的 探讨X-刀对体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78例体部恶性肿瘤(原发癌61例,转移癌17例),先给予常规外照射DT40-50Gy/20-25f/4-5w,休息7-10天后行体部X-刀补量治疗,分次治疗方法为DT4-8Gy/F,隔日1次,4-6次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剂量为DT30Gy(24-40Gy)。结果 治疗后3-6个月,CT及MRI复查示:61例原发癌中,53例肿瘤缩小或消失,8例无明显变化;17例转移癌中有14例肿块明显缩小。全部病例中治疗后12个月死亡14例。71例病人KPS评分有提高,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明显放疗并发症。结论 X-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疗效肯定,X-刀结合常规放疗对于改善病人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伽玛刀治疗后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伽玛刀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0月,386例经病理证实或影像学及检验学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接受伽玛刀治疗。以5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靶区,治疗总量为3.0-4.2 Gy。随访期为3-22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伽玛刀治疗3个月后复查,总有效率为73.8%,6个月生存率为81.3%,1年生存率为59.1%,对病人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证明CT影像学改变能准确地反映肿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疗效。结论伽玛刀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CT扫描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肝癌伽玛刀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PET-CT,联合定位后应用γ刀治疗脑灰质异位症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MRI证实的脑灰质异位症所致的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严格的临床检查,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电生理等检查,联合PET-CT扫描,针对MRI检查中呈团块或孤立的病灶,应用γ刀进行规划,治疗,术后定期复查,随访4~24个月,采用国际癫痫学会外科手术疗效分类法进行评估。结果:6例患者经伽马刀治疗后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有效率为83%,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通过MRI,PET-CT联合定位,综合应用各项检查,可以大大提高致痫灶的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发脑内转移瘤的CT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34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脑内转移瘤,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发肿瘤以肺癌最多见(61.8%),40岁以上32例(94.1%).结果:转移瘤均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好发于额顶叶.病灶直径在3cm以上者25例(78.1%).平扫呈等或稍低、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表现为两种形式:当肿瘤为实质性,呈均匀强化,占58.8%;当转移瘤内出现坏死囊变,则呈环形强化,表现薄壁或不规整厚壁强化.转移瘤主要需与胶质瘤、脑膜瘤和脑脓肿等鉴别.结论:掌握本病的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对单发脑内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定位配合超氧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正确方法及应用。方法:对腰腿疼痛症状较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CT的引导下准确定位,经皮穿刺行超氧刀治疗。结果: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30个腰椎间盘,在CT准确的引导下成功地完成超氧刀治疗。结论:使用CT引导超氧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准确确定突出位置,方便选定体表进针点、准确测出进针角度及深度,术中可实时观察臭氧在椎间盘的弥散情况,判断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施鹏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2):88-89,91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在冷刀宫颈锥切手术治疗宫颈良性病变中的止血作用。方法:采用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的186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口服抗生素,观察组术后宫颈局部加用致康胶囊喷抹,每日1次,每次0.6 g,共3 d。结果: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结论:致康胶囊治疗宫颈良性病变冷刀宫颈锥切术后阴道出血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X刀治疗癫痫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难治性癫痫,经过EEG或AEEG、MRI、MRS、FLAIR、SPECT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定位明确的致痫灶行X刀治疗。结果:X刀治疗137例,随访6~29个月,满意73例,显著改善和良好37例,较差和无效27例,癫痫控制率为53.2%,有效率为80.3%。结论:X刀治疗难治性癫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关键是准确定位致痫灶,但对原发性癫痫疗效较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德志  蒲萍  李启明  张青 《重庆医学》2002,31(3):184-18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线刀)肝癌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近期疗效。方法:采用深圳奥沃(OUR)公司生产的体部X线刀治疗计划系统和立体定位框架,结合英国菲利蒲公司SL-75直线加速器对30例肝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0例肝癌中,原发性肝癌18例,40个病灶,转移性肝癌12例,23个病灶。60%-80%的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边缘,肿瘤中心剂量为8-10Gy/次(肿瘤直径小于3cm的10Gy/次,大于3cm的8Gy/次),隔日1次,共4-6次。结果:30例患者共63个病灶,X线刀治疗后1,3,6,12个月复查有效率(病灶消失和病灶缩小)分别为25.4%(16/63),44.5%(28/63),30.1%(24.63)和28.6%(18/63),病灶无变化比率分别为:39.7%(25/63),23.8%(15/63),17.5%(11/63)和7.9%(5/63)。3个月时二缩小最明显,6个月以后出现病灶再增大,6,12个月复查病灶增大比率分别为12.7%(8/63)和28.6%(18.63)。1例患者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又行第二次和第三次X线刀治疗。现已带瘤存活1年以上。全部病例中位生存期12.4个月,1年生存率43%(13.30),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有较好的效果,副作用小,可作为肝癌姑息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