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丽  王其亨 《建筑师》2012,(4):66-69
宋《营造法式》被尊为解读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文法课本",全书三十六卷中有"看详"一卷。学者们深入研究,认为"看详"具有"阐释"或"说明"之意.成为建筑史学界的共识,但当代各类辞书的诠释却与此歧义。本文稽考史料,证实建筑史学界的释绎剀切无误进而在宋代法制背景下,剖析"看详"卷的内容,其对书中"净条"即三十四卷法规正文的阐释意义更臻明晰,李诫编修该书的创新精神也由此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7)
<正>树木修剪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修剪者在修剪前,拿着工具看都不看,上来就又剪又锯,我们称之为"盲目修剪"。科学的修剪应该是修剪前先围着树木转一转,做到"六看"。"一看"安全。就是要看工作环境的安全状况。工作中,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修剪前首先看工作环境是否安全,包括树体上是否有悬挂物、树干是否有腐烂或劈裂、树上是否有较大的干枯枝、病虫枝等,以及树木附近有无高压线和其他障碍物等。消除安全隐患后,才能进行修剪操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正>树木修剪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修剪者在修剪前,拿着工具看都不看,上来就又剪又锯,我们称之为"盲目修剪"。科学的修剪应该是修剪前先围着树木转一转,做到"六看"。"一看"安全。就是要看工作环境的安全状况。工作中,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修剪前首先看工作环境是否安全,包括树体上是否有悬挂物、树干是否有腐烂或劈裂、树上是否有较大的干枯枝、病虫枝等,以及树木附近有无高压线和其他障碍物等。消除安全隐患后,才能进行修剪操作。  相似文献   

4.
罗卿平  崔赫 《中外建筑》2010,(8):142-144
本文以赣州市市民中心设计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将"同异质"视觉特性运用到设计创作当中。针对市民中心的自然、文化环境和自身性质特点,使建筑形态与自然、文化"同质"以融入环境,与城市建筑"异质"而凸显自我,并在双向应对中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0)
在环境设计领域逐渐讲求"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方案从人性化的角度入手,逐步走向生态设计的新航线。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把人与人之间三五成群的交谈现象称为"小群生态",本文从笔者参与设计的"25号洞口"这一小型建筑方案设计案例入手,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小群生态"现象,以及对相关的人的行为模式的分析、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居住",最基本的目的是供人"修养生息"、"遮风避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开始追求"健康居住"、"科学居住","建筑文化"便应运而生。而在当前人类社会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霸权中,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  相似文献   

7.
《建筑》2015,(16)
<正>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行业新政策的纷纷颁布,即将开始的"十三五"经济发展期,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将面临巨大变化,建筑企业将面临全新的竞争形势和发展模式。如何面对新形势?不少建筑企业开始从战略角度对过去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典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看建筑企业过去十年的发展企业开始反思战略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3,(9):59-61
<正>据《科学美国人》报道,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旗下环境委员会日前评选出"世界十大绿色建筑"。获奖建筑因其关注公共健康,并将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而受到好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已不同往日。优秀的建筑设计不再仅靠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独特气质来脱颖而出,现在更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的融合人建筑所处的环境中。被评选出的十座优秀建筑,对其所处的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使得人们更乐于选择居住其中。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1)
<正>修剪树木是为了让树木的枝条分布更加均匀,并可以节省养分,减少消耗,调整树式,控制徒长。从而使枝行整齐,姿态优美,这是修剪树木的目的。但往往树木修剪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修剪者修剪前看都不看,上来就又剪又锯,我们称之为"盲目修剪"。科学的修剪应该是修剪前先围着树木转一转,要做到"六看"。"一看"安全就是要看工作环境的安全状况。工作中,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修剪前首先看工作环境是否安  相似文献   

10.
玻璃幕墙在我国大中城市的楼宇建筑中处处可见。然而,它在带给人们高科技、高品位享受的同时,却制造成了光污染,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严重危害。成为建筑光学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治理光污染,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看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及对策》一文,你也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北京三里屯SOHO项目,分析了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与手法,提出该项目具有高密度、高亮度的特点,对周边环境而言是缺少对话的"强建筑",但是对项目自身内部来说则仍然依循建筑师一贯的"负建筑"理念,由此认为该项目体现出一种"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芝明 《山西建筑》2009,35(25):14-15
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干栏式苗族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及其启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业容 《山西建筑》2007,33(25):54-55
针对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情况,分析了苗族民居因其所处的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的特色,指出其合理科学的价值,并从中提炼出改善现代建筑问题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提出现代房屋设计可以借鉴并运用干栏式苗族民居因地制宜这一建筑特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周庆  王克宁  蔡泓 《建筑创作》2004,(10):109-115
本文通过天津市食品街停车楼设计方案的介绍,探讨了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建筑自身功能的拓展与整合,建筑与城市在都市生活层面上的拓展与整合。建筑如何接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张斌  周蔚 《时代建筑》2012,(1):76-81
致正建筑工作室在嘉定新城远香湖公园配套服务建筑的设计中,面对重塑的场地与模糊的功能,尝试从潜在使用者的身体感知出发去界定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从而让建筑揭示和强化其周遭的环境特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法国建筑师德拉日先生一系列建筑作品的介绍,阐述其独特的绿色建筑学思想。这种绿色建筑学无论在垂直面还是水平面上都强调从城市与景观环境中生成绿色建筑,重视自然景观,并强调对一些地域性特点的思索与技术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座功能复合型建筑,包括展览馆、图书馆、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工作室及文化超市等六项主要功能,既服务于艺术院校,也面向社会开放。在用地紧张、环境嘈杂等条件制约下,建筑师试图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体量处理、入口方式、室内空间及建筑风格等问题,用简约而不乏精致的设计语言实现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展品及传统文化之间的积极对话。  相似文献   

19.
张微  徐进 《时代建筑》2010,(5):134-139
文章通过分析浙江千岛湖喜来登酒店的设计策略,探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该建筑在总体布局、体量形态、材料细部、空间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原有建筑的改、扩建工程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改善现有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升建筑本身的品质和形象,并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使用需求,是改、扩建项目的核心。该文以国家远程教育大厦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为线索,介绍作者在城市空间整合、街区形象完善、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空间与形象的提升等方面的探索与思考。项目设计通过"信息塔"的融入、方整外壳的设置、中庭虚空间的积极营造,使建筑整体空间形象的积极相应周边环境的同时,又表达出有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建筑的身份与内涵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