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纵裂入路相关的大脑静脉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大脑上静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及体表定位,研究经纵裂入路获得理想手术视野而不损伤桥静脉的方法.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的大脑上静脉进行了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 (1)在上矢状窦额后区和枕后区都有一段没有静脉汇入的"安全区",分别称为"第一安全区"和"第二安全区";"第一安全区"位于冠状缝前32.6 mm和冠状缝后7.5 mm之间;"第二安全区"位于人字缝下5.5mm和枕外隆凸之间.(2)充分游离纵裂附近的桥静脉,可以增加纵裂牵开宽度:在额极区可以增加2~3 mm;在"第一安全区"可以增加4~11mm;在"第二安全区"可以增加10~17 mm.结论 (1)经胼胝体前入路的内侧开颅点应设在冠状缝前32.6 mm的前方和冠状缝后7.5 mm的后方,Poppen入路的内侧开颅点为人字缝下5.5 mm的上方和枕外隆凸.(2)充分游离纵裂桥静脉的贴段和蛛网膜下腔段可以增加纵裂的牵开宽度而不增加桥静脉的紧张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桥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上矢状窦旁大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学观察,为胼胝体前入路手术提供保护桥静脉的解刮学基础.方法 对20例(4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依次分离额区及中央区的桥静脉,并对其进行体表定位.观察并测量各区外侧面静脉的多项指标,如管径、条数和汇入角等.按同样的方法处理对侧半球,最后测量上矢状窦的各项指标.结果 在上矢状窦额区的后部有一段没有静脉汇入的"安全区"."安全区"位于冠状缝前32.6mm和冠状缝后7.5mm之间.充分游离"安全区"纵裂邻近的桥静脉,可以增加纵裂牵开宽度(4.48~10.86)mm.结论 熟悉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特征,有利于在经胼胝体前手术入路过程中避开桥静脉;充分游离桥静脉的贴段和蛛网膜下腔段,可以增加纵裂的牵开宽度而不增加桥静脉的紧张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桥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桥静脉解剖位置及其术中保留对窦镰旁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桥静脉位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表面为Ⅰ型,桥静脉位于肿瘤深部为Ⅱ型。预后不良包括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果 术中发现Ⅰ型95例,Ⅱ型14例,11例未发现桥静脉仅在肿瘤深部发现皮层静脉。术后早期预后不良13例(10.8%),其中死亡4例(3.3%),新增或原神经功能障碍加重9例(7.5%)。Ⅰ型病例中,52例术中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11例(21.1%);43例术中未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不良1例(2.3%);两者术后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所有病例中,52例术中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不良11例(21.1%);68例术中未离断桥静脉,早期不良预后2例(3.5%);两者术后早期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桥静脉位于窦镰旁脑膜瘤时,术中容易损伤;桥静脉一旦损伤,术后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增高;我们建议提高桥静脉的保留率以减少手术的直接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外血肿四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硬膜外血肿较为少见,现将我院遇到的4例报道如下。例1女性,71岁,患者于入院前2小时在厕所中突然低倒,意识不清,尿失禁,急诊查头CT示脑沟、脑裂呈高密度改变,半球前纵裂见血肿,血肿破入第五脑室,并见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积血。...  相似文献   

5.
在开颅手术中大脑深静脉的保护一般都很重视,但大脑浅静脉的保护往往被忽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颅内手术以来,使大脑浅静脉(主要是其终端桥静脉)的保护成为可能。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就大脑浅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其在开颅手术中的保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的连续133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可顺利或较顺利的分开小脑水平裂外侧部和小脑桥脑裂上支,岩静脉均得到妥善处理,128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5例可疑血管压迫,均行个体化围套式减压,术后立即止痛129例,术后3~5天止痛3例,1例疼痛减轻约50%。无死亡,1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11例出现口唇疱疹,8例患侧面部轻微麻木。1例(0.75%)术后10个月复发。结论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避免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显露不良的缺陷,提高有效率,减少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脑裂与癫痫     
脑裂与癫痫张光璞,李龄,袁辉胜报告3例成人单侧融合性脑裂畸形并有药物性难治性癫痫的患者,其神经系统检查均属正常。术前均作过头部CT或MRI及头皮EEG检查。经术中的皮质脑电图(ECoG)提示2例其发作起源在脑裂处,另1例则在同侧的颞叶。对前2例切除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5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及手术探查结果,探讨AVM的深、浅及供血、引流血管数量与出血发生率的关系。经统计比较发现:深部较浅部AVM出血率高;供应动脉条数多于导出静脉条数者及仅有单条导出静脉出血率最高,并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对这些AVM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神经功能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型(直径〉4cm)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方法以及神经功能保护效果。方法对4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中,行SimpsonⅠ、Ⅱ级切除40例(85.1%),部分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9.4%(42/47),面神经功能(House—BmekmannⅠ、Ⅱ级)保留率为76.6%(36/47),听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3.0%(39/47),听力保留率66.0%(31/47).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在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
脑裂畸形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附2例报告)于广杰,谭启富,孙克华,华长春胸裂畸形为神经元迁移紊乱性疾病(NMD)的一种类型。以往只在尸检时才能发现。近十余年来,由于CT特别是MRI的广泛应用才使其能在病人生存时得到正确诊断。脑裂畸形病人多伴有难治...  相似文献   

11.
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垂体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垂体柄保护。方法 采用经纵裂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垂体腺瘤5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9例(75%)。垂体柄保留34例(65%)。术后发生尿崩32例(62%),其中23例在术后1-2周内恢复正常,占术后尿崩总数的72%;7例在3个月内恢复;2例尿崩症状持续1年以上。结论 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垂体柄保留可有效降低术后尿崩症,特别是永久性尿崩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脑裂与癫痫     
脑发育异常可导致癫痫的事实是尽人皆知的,但脑裂畸形(schizencephaly)作为癫痫的病因并成为外科手术的对象的论述甚少,作者将近年所经治的3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经CT或MRI确定的脑裂畸形伴有难治性癫痫患者3例,年龄19~21岁,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PMH)的桥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互关系。重新认识桥脑卒中。方法:对26例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关性作一分析。结果: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易与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区卒中相混淆,应及时做MRI确定诊断。结论: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具有病灶小,病状轻、预后好的临床特点,MRI对诊断桥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难度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将68例前交通动脉瘤分为视交叉型和纵裂型。对于视交叉型,在抬起额叶前先预先阻断载瘤动脉,然后分离动脉瘤将其夹闭;对于纵裂型,将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采用瘤体翻转技术将瘤颈显露清楚后将其夹闭。结果瘤颈成功夹闭68例。在术中共有54例(79%)发生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视交叉型组的恢复良好率为95%(22/23),纵裂型的恢复良好率为89%(40/48)。结论视交叉型前交通动脉瘤容易早期破裂,但是分离和夹闭比较容易;纵裂型前交通动脉瘤不易早期破裂,但分离和夹闭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上矢状窦闭塞或狭窄后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了解颅内存在病变时上矢状窦旁桥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模式,为预防经纵裂入路术后发生静脉性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响上矢状窦血流的30例脑膜瘤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上矢状窦后1/3或窦汇处闭塞时,主要通过与外侧裂浅静脉、导静脉、半球外侧异常硬脑膜静脉窦等建立侧支循环;上矢状窦中1/3闭塞时,主要通过闭塞前段与外侧裂浅静脉、闭塞后段与Labbé静脉及导静脉等建立侧支循环;病变影响到上矢状窦血流,但仍通畅时,主要通过瘤周静脉网及纵裂内侧面引流静脉建立上下矢状窦间侧支循环.30例脑膜瘤术中离断桥静脉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脑水肿.结论 不同部位病变引起上矢状窦血流变化时所建立侧支循环的模式是不同的,术前明确侧支循环的建立模式,对计划经纵裂入路以及处理侵及上矢状窦的肿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岩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7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其中3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经脱水剂治疗,1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35例术后3天明显恶心呕吐,腰穿测脑压高。结论岩静脉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术后可常规应用脱水剂以及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确诊的脑裂头蚴病例特点。结果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本组4例中3例在CT定位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结论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松果体区手术入路选择的解剖学基础和幕下桥静脉的保护技术。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对50例利用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颅脑标本的直窦及其桥静脉进行解剖并观测。结果 直窦与胼胝体压部之间呈切线型占80%,高角型16%,低角型4%。直接汇入直窦且直径大于1.0mm的幕下桥静脉出现率为32%,多数为1支,少数为2支,平均直径(3.3±1.3)mm,平均长度(4.22±3.49)mm。结论切线型和低角型直窦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而高角型直窦适合幕上枕下入路;桥静脉保护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术中切断幕下桥静脉。  相似文献   

19.
桥脑出血(附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48例MRI及CT证实的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桥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仍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75%)、被盖基底区出血最多(45%),而死亡率也最高(80%),右侧出血较多(7/24),大多病人意识清醒(82%)、血肿3cm以上预后差,影像学检查均能早期诊断,尤其是MRI。结论:桥脑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早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桥小脑角区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位于后颅窝的前外侧,上界位于天幕,由桥脑中脑外侧膜与环池相隔;下界由桥脑延髓外侧膜与小脑延髓池相隔,位于前庭蜗神经与舌咽神经之间;内侧界由桥脑前膜与桥前池相隔;该池向外侧扩展至小脑表面并与小脑桥脑裂相续。而传统的方法常将位于小脑延髓外侧池的Ⅸ、Ⅹ、Ⅺ颅神经亦并入桥小脑角池讨论[1]。此区的重要性在于集中了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岩静脉、小脑前上动脉等,若出现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便会逐渐损害上述组织而产生桥小脑角区综合征。桥小脑角区肿瘤是神经外科中比较常见的肿瘤,多为良性,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