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指导高柳构造带的滚动勘探开发,笔者对新近系馆陶组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馆陶组主要发育冲积扇相、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冲积扇发育于馆陶组的底部,辫状河发育于该组的中下部,曲流河发育于顶部。对各个时期沉积相的平面演化规律的研究表明,NgⅣ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中和扇缘亚相,NgⅢ和NgⅡ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河道亚相和河道间亚相,NgⅠ时期主要发育曲流河河道和河道间亚相。沉积相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较强氧化环境、干旱-燥热的古气候条件和沉积基准面的升降。泛滥平原微相泥岩与河流相砂岩匹配能够形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营凹陷南斜坡馆陶组下部地层、岩性、沉积特征分析,划分出南北两大沉积体系。区内发育冲积扇与河流两种主要沉积类型,储集空间不要为河流相、冲积扇相砂岩储层的原生粒间孔隙,泛滥平原相泥岩构成区的主要盖层。根据沉积相带的空间配置关系,将区内不整合带内储盖组合概括为老储新盖型、老储新储新盖复合型二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岩芯微观描述、宏观观察,三维地震资料解译处理等技术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主要发育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浊积岩三种重力流沉积物,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发育程度最高,单井钻遇累计厚度达220 m、单层厚可达30 m,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大都呈现两段式,C-M图与QR段平行,显示沉积的非牵引流成因;浊积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单层厚多小于1 m,具有正粒序层理,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c段常见Td段少见,常见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外围及上部;滑塌岩颗粒粒级较细,揉皱构造和包卷层理极为发育,在4号构造发育程度较高。沙垒田、马头营等凸起,古近系活跃的火山、断层活动及地震,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发育期深水环境、坡折带的存在为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综合各种因素为研究区建立了扇三角洲-短陡坡型(1号、4号构造)及辫状河三角洲-长缓坡型(2号、3号构造)重力流沉积模式并对其沉积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火山岩特征及其有利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火山岩发育区的岩浆活动热事件促进了烃源岩的早熟,有利于生烃和成藏.其火山岩与烃源岩的三种组合方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且多分布在有利的圈闭上,具有油气富集的最基本条件.火山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微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等,其发育主要受岩性、粒度、构造应力和充填期四大因素控制,其裂隙主要发育期和油气聚集期相近从而有利于聚油成藏.火山岩型油气藏的勘探将成为南堡凹陷油气储量和产量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内赋存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热储最具开采价值,开展馆陶组热储地温场、孔渗条件、地热水循环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对认识馆陶组地热资源属性,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区钻探、物探、测温、开发数据等资料,确定歧口凹陷内馆陶组热储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深部地幔热流和地壳内放射性生热以热传导方式传热,地热异常分布受基岩起伏的控制,在沧东断裂、滨海断裂附近出现高温地热异常,地温梯度可达5.0℃/hm以上。馆陶组热储的孔渗条件南北两侧较高、中部较低,热储孔隙率整体在26%以上,渗透率在390×10-3μm2以上,单井涌水量平均60 m3/h,是优质热储。地热水主要来源于古大气降水,由北部燕山补给,沿地层深循环,吸取岩石热量后形成地热水。歧口凹陷区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为41.81×1018 J,尤以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黄骅市分布最广,占总资源量的95%,资源与需求匹配度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对南堡凹陷馆陶组(粉)砂岩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多数主量元素含量中等,SiO2、Al2O3等主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比值反映大多数砂岩属于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个别为杂砂岩;镁铁族元素(Co,Cr,Ni,Sc,V)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Ba,Sr)含量类似于上地壳。砂岩十分相似的REE分布模式显示了相似的物源和构造背景。SiO2-K2O/Na2O图解、主元素双变量判别图解及Th-Sc-Zr/10和Th-Co-Zr/10等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均表明,馆陶组物源区属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根据主元素物源判别方程图、La/Sc-Co/Th和Th-Hf-Co图投影及(Gd/Yb)N值,表明馆陶组物源主要来自由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陆壳。通过与燕山地区不同时代(期)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REE的对比,表明母岩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地区于燕山期发育的中酸性火山岩和/或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孢粉图谱的绘制及孢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渤东地区馆陶组植物孢粉在地层上的组合特征及气候演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乔木层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馆陶组早期(孢粉组合带Ⅲ、Ⅳ)——针叶树为主的混交林;馆陶组晚期(孢粉组合带Ⅰ、Ⅱ)——落叶林含有许多亚热带成分.统计发现馆陶组湿生植物明显多于旱生植物,喜热植物明显多于喜温植物,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挑选典型孢粉计算得到S/A、E-T两个参数,详细地刻画了样品点间的气候变化,证明馆陶组气候波动频繁,气候以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8.
通过孢粉图谱的绘制及孢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渤东地区馆陶组植物孢粉在地层上的组合特征及气候演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乔木层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馆陶组早期(孢粉组合带Ⅲ、Ⅳ)——针叶树为主的混交林;馆陶组晚期(孢粉组合带Ⅰ、Ⅱ)——落叶林含有许多亚热带成分.统计发现馆陶组湿生植物明显多于旱生植物,喜热植物明显多于喜温植物,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挑选典型孢粉计算得到S/A、E-T两个参数,详细地刻画了样品点间的气候变化,证明馆陶组气候波动频繁,气候以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9.
主要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参数计算、录井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充分吸收国内外河流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总结出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北坡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沉积相模式。研究认为:馆上段为河流相沉积,从沉积物特征和平面形态角度可以将研究区馆上段河流理解为介于辫状河与曲流河之间的过渡河型。其平均河道弯曲度大于1.7,垂向层序表现为泥多砂少,具有曲流河的特征;但沉积层序顶部常直接覆盖河漫/洪泛平原沉积,特别是河道内砂坝发育造成河道分汊河,砂坝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的受洪水控制的震荡性特点而与曲流河有重要差别。作者借用在水利学界和地貌学界广为使用的分汊河概念,建立了馆上段沉积相模式,包括河床、堤岸、河漫/洪泛平原和废弃河道等4个亚相,其沉积物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其中,河道砂坝是其主要砂体,顶部常被洪泛平原直接覆盖;决口扇是仅次于河道砂坝的次要砂体。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南堡凹陷近年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揭示该区滩海与陆地油气成因及分布规律,对67个原油和油砂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南堡凹陷原油具有低硫、中高蜡含量特征,陆相成因特点显著。共分为4种类型原油:(1)陆地沙三段深部层系原油,具有高4-甲基甾烷丰度、低奥利烷丰度与低甲基菲指数值和轻微偏高成熟度特征;(2)陆地Es1—Ed原油与Ng和Nm原油,其特征与第一类原油相反;上第三系原油普遍遭遇生物降解;(3)滩海东营组原油,以较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和高甾烷/藿烷值区别于陆地原油;(4)滩海奥陶系潜山原油,具有低丰度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相对高丰度孕甾烷、三环萜烷与重排甾烷系列等特征,显示较高成熟度。上述4种成因类型原油指示南堡凹陷陆地、滩海均存在多层导有利烃源岩;同层位中滩海Es1-Ed存在较陆地更为优越的有利烃源岩,南堡滩海地区具有广泛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首先从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砂体形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等方面论证馆陶组上段为山麓洪积相和河流相沉积,其中它们又可进一步细分为10种亚相或微相。其次,详细论述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同时还指出了油气分布与沉积相带的关系。此外,本文还指出馆陶组上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河流流向、最终汇水区及当时的古气候条件等。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西斜坡带新近系明化镇组砂岩热储地热井, 存在出砂严重和回灌困难的问题. 为了弄清东濮凹陷西斜坡带优质砂岩热储层地热地质特征, 综合考虑构造、储层和地温情况, 开展区域构造、地温场分布规律及热储精细解剖研究, 优化探井设计. 研究表明, 东濮凹陷西斜坡带新近系构造稳定, 馆陶组底板埋深2 000~2 200 m, 优质砂体发育在馆陶组下部1 800~2 200 m, 温度65℃以上, 热储物性较好, 具备地热资源开发潜力. 东濮凹陷西斜坡带长垣地区优化部署的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井试水结果与预测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地热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中部馆陶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底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建立了渤海中部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  相似文献   

14.
潜江组盐层间的层段(盐间段)由砂岩和非砂岩两部分组成。其中非砂岩分布广泛,主要由单层厚度为毫米-厘米级累积厚度达几十厘米至几米的含盐韵律组成,并多为复成分的蒸发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陆源的粘土和细碎屑矿物组成的混积岩。过去,人们对盐间段非砂岩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岩性的认识,对于其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薄弱。本文通过对潜江凹陷西北部王场构造3口井共约151米岩芯的精细研究,对盐间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潜江组盐间段湖盆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盐湖,大体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水体深度自下而上逐渐变浅。  相似文献   

15.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限为94~112Ma(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G-2包括MS-4和MS-5,时限为58~68Ma(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GSC-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GSC-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GSC-1,尔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详细的岩芯观察、录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都红木组的沉积相特征和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白音查干凹陷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湖泊相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扇三角洲和浊积扇在陡峭的北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宽缓的南坡沉积,湖泊相分布在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侧翼及凹陷的中心。都红木组沉积时期白音查干凹陷处于强裂陷向坳陷转化阶段。根据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其沉积演化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从早期至晚期,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缩小,分别后退了约3km和4-11km,湖泊沉积成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沉积岩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多元统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堡凹陷Ed1亚段、Ng下、Ng上、Nm底地层的75个沉积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效应造成砂岩和泥岩元素丰度明显不同,砂岩除富集K、Na、Sr、Ba、Si外,其余元素均较泥岩亏损.根据地层垂向上元素丰度由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可将这4个亚段分为Ed1、Ng下和Ng上、Nm底3个阶段,与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响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表明,表生环境中元素具有不同的迁移富集规律,Ca、Na、Sr等具有较强的活动性,Zr、Hf等少数元素则在粗粒级中含量较高,而其余元素则多在黏土粒级中富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行为的不同主要受化学结构特征控制,沉积环境对其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