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骆鹰  庾太林  李汉华  庞玉婷  陈莹 《四川动物》2007,26(1):145-147,151
采用全部收粪法试验、代谢试验和统计分析,对不同日龄组白颈长尾雉(Syrrnaticus ellioti)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能量代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冬季3~4年种鸡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61.90±129.06)KJ和(425.67±61.24)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7.14±1.56)%和(89.66±1.09)%;210日龄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92.78±160.41)KJ和(560.59±133.18)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4.83±2.25)%和(86.98±1.26)%,这说明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能量代谢率高于白颈长尾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雏鸟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对0~15周龄黑颈长尾雉的体重、跗跖长、嘴峰长、体长和翅长进行了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黑颈长尾雉的各量度指标进行了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体重、跗跖长、嘴峰长和体长的生长过程用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佳(R20.97),而翅长更适合用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R2=0.9899),其生长拐点分别为:体重(16.31 w,439.552 g)、跗跖长(7.70 w,38.519 mm)、嘴峰长(2.52 w,8.810 mm)、体长(5.01 w,180.020 mm)和翅长(1.82 w,81.055 mm)。运用三种模型对黑颈长尾雉雏鸟生长曲线的拟合是可行的,黑颈长尾雉的体重、跗跖长、嘴峰长、体长和翅长之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跗跖长与其他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好(R2均在0.94以上),跗跖长可作为衡量黑颈长尾雉雏鸟生长发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白颈长尾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白颈长尾雉分布于长江以南、北纬24—31°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多栖于海拔300一800米的山谷林地内,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其最适栖息地。 白颈长尾难道常3—4只成小群活动,其活动以早晚为主,并形成两个日活动高峰。当然该雉的活动受到气候条件.食物基地、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由于滥浦乱猎和栖息地的破坏,白颈长尾雉的数量十分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4.
黑颈长尾雉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至2005年,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5巢,其中3巢在针叶林中,2巢在灌草丛中。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的巢都是选择在向阳的东南坡且位于坡的下位,靠近林缘、水源和林间小道。对巢址10 m×10 m和1 m×1 m植被样方不同层次盖度作统计发现,黑颈长尾雉巢址选择更多的依赖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全部收粪法实验和统计分析,对饲养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进行了不同季节能量摄入的研究。实验测得了4个不同季节(全年12个月和12组温度)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黑颈长尾雉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能量消化效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相同季节里,4年组黑颈长尾雉的能量消化效率高于1年组黑颈长尾雉。对黑颈长尾雉而言,8月(30℃)的代谢能处于最低,30℃是否是最适温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贵州雷公山亦有白颈长尾雉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贵州雷公山亦有白颈长尾雉分布梁伟(黔东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凯里556000)关键词白颈长尾雉,分布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国内主要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北部等地(郑作新,1976年)。近年来广西和湖南等地也见有其分...  相似文献   

7.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 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由于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与丧失, 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局部地区种群灭绝, 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白颈长尾雉生态学和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文章从种群生态、栖息地、迁移及活动区、食性及觅食、繁殖生态、遗传及生理、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 对白颈长尾雉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云南黑颈长尾雉分布及栖息地类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联宪 《生物多样性》1997,5(3):185-189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共有13县18个地点记录到黑颈长尾雉分布。通过访问还获得一些可能有黑颈长尾雉分布但需进一步证实的地点。黑颈长尾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  相似文献   

10.
利用路线调查法,分别于1984、1993、2001年对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其分布的种群密度,同时结合社区采访,收集资料,了解影响白颈长尾雉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调查取得的相关资料,将为今后开展白颈长尾雉种群保护和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四种小型鸟类代谢产热的气候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 ,分别在 5 - 35°C、 10 - 30°C和 10 - 35°C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黄眉(Emberizachrysophrys)、红胁绣眼鸟 (Zosteropserythropleura)、画眉 (Garrulaxcanorus)和红嘴相思鸟 (Leio thrixlutea)的耗氧量、热传导、体温等指标 ,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热中性区分别为 2 5 - 30°C、 2 5 - 2 7 5°C、 2 2 5 - 2 7 5°C和 30 - 32 5°C。在 5 - 30°C的温度范围内 ,黄眉和画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 ,分别为 4 0 5 8± 0 2 6°C和 4 1 6 8± 0 11°C ;红胁绣眼鸟和红嘴相思鸟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降低有下降的趋势。在热中性区内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平均基础代谢率分别是3 6 5± 0 14、 4 6 9± 0 2 7、 3 5 5± 0 14和 4 2 4± 0 17mlO2 / (g·h)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2 8%、 2 30 %、 6 0 %和 12 0 %。在下临界温度以下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 0 2 4、 0 31、 0 2 1和 0 34mlO2 / (g·h·°C)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4 9%、 14 9%、 2 15 %和 2 4 3%。这些小型鸟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 :(1)黄眉和红胁绣眼鸟有高的基础代谢率和相对低的下临界温度 ,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北方迁徙性鸟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越冬环境的代谢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开放式氧气分析仪和数字式温度测量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Ta) 5、10、15、20、25、27.5、30、32.5、35、37.5、40℃条件下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不同温度的热传导(C)。结果表明:在Ta为5~3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0.3±0.1℃;热中性区(TNZ)为25~35℃;基础代谢率(BMR)为50.25±1.35 mL O2·h-1,是Londo1o等(2015)体重预期值的151%;在Ta为5~25℃范围内,MR随Ta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回归方程为:MR (m L O2·h-1)=99.65-1.93Ta(r=-0.707,P<0.001);高于35℃时,MR随Ta升高增加;当Ta为40℃时,MR达到59.78±1.31 mL O2·h-1;在Ta为5~2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为0.17±0.01 mL O2·g-1·h-1·℃-1,是Aschoff(1981)体重预测值的111%;北红尾鸲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Tb、BMR和C以及较宽的TNZ,具有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原地区动物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生存考验,随着海拔的变化,动物栖息地的食物资源等差异大,温度、氧分压等环境因子都将发生变化.环境差异可能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在生理功能适应中,动物的能量代谢适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探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不同海拔地区的能量代谢适应与热中性区范围,分别选取...  相似文献   

14.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变化,采用植入式体温计测定了中缅树鼩24 h的体温,以及24 h中4个时间段(05:00~07:00时、11:00~13:00时、17:00~19:00时和23:00~01:00时)热中性区(30℃)的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蒸发失水(EWL)。结果显示,中缅树鼩的体温具有日节律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时和03:00时,各为(39.45±0.26)℃和(36.34±0.24)℃;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蒸发失水在4个时间段都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代谢率在23:00~01:00时最大,O2含量为(2.58±0.04)ml/(g.h),在11:00~13:00时最小,O2含量为(2.28±0.09)ml/(g.h);非颤抖性产热在05:00~07:00时最大,O2含量为(3.08±0.14)ml/(g.h),在11:00~13:00最小,O2含量为(2.69±0.63)ml/(g.h);蒸发失水在17:00~19:00时最大,失水量为(3.60±0.31)mg/(g.h)。结果表明,体温的日节律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和下午出窝取食活动性增强有关;当夜晚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候,通过增强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来增加产热,而白天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通过增强蒸发失水散热来调节体温。  相似文献   

16.
普通朱雀标准代谢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普通朱雀的耗氧量为指标 ,探讨了普通朱雀的能量代谢特征。普通朱雀的热中性区为 2 6.7~3 7.5℃ ,最低标准代谢率为 4 .2 1mlO2 g·h ,最低热传导为 0 .2 4mlO2 g·h·℃。环境温度 (Ta)在 5~ 2 5℃范围内 ,其代谢率与Ta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SMR =8.74 -0 .1 7Ta ,体温稍有降低。Ta超过 3 7.5℃ ,SMR升高。  相似文献   

17.
大绒鼠及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横断山区同域分布物种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的日节律特征,对两种鼠在24 h中4个时间段(04:00~06:00时、10:00~12:00时、16:00~18:00时和22:00~24:00时)的体温和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绒鼠、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分别在5-35℃和5-4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和丝光椋鸟(Sturnussericeus)的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5℃时,白头鹎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温度为40.3±0.1℃,热中性区为26.6-32.8℃,基础代谢率为73.10±4.11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79%;Ta在5-26℃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mlO2/h]=265.37-7.24Ta(℃);Ta在5-30℃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24±0.01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6%。丝光椋鸟的热中性区为27.6-34.5℃,平均体温为40.5±0.1℃(5-40℃),基础代谢率为160.64±9.20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90%;最低热传导为0.16±0.05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9%。在5-25℃范围内,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mlO2/h]=377.96-7.88Ta(℃)。白头鹎和丝光椋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体温,热传导和上临界温度,较宽的热中性区和较低的代谢率,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鲁平  周顺  孙国强 《生态学报》2012,32(10):3182-3188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是分布在内蒙古草原沙地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关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尤其是生理学特征还知之甚少。似昼夜节律是动物行为学和生理生态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室内条件下通过体内埋置无线电传感器连续监测小毛足鼠的体温、用自动监测系统连续监测活动性和TSE LabMaster呼吸代谢测定系统连续测定了其代谢率的昼夜节律性。结果发现:小毛足鼠在夜间的平均体温是(37.27±0.39)℃,昼间的平均体温是(36.11±0.18)℃;在夜间的平均代谢率是(4.65±1.10)mLO2·g-1·h-1,昼间的平均代谢率是(3.09±0.42)mLO2·g-1·h-1;在夜间的平均活动率为(237±145)次/0.1h,昼间的平均活动率为(38±5)次/0.1h。小毛足鼠的代谢率、活动性和体温的峰值相位主要集中在夜间,属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实验结果从行为学特性和生理学特征等新的角度支持了野外观察小毛足鼠是夜行性动物的推断。综合活动性、代谢率和体温三方面同步变化的特征,为小毛足鼠的似昼夜节律变化提供了新的机理性解释。研究也表明小毛足鼠是研究野生动物似昼夜节律变化机理的好模型。  相似文献   

20.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周年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Li W  Zhou W  Liu Z  Li N 《动物学研究》2010,31(5):499-508
采用比较利用和可利用栖息地的方法,分别对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栖息地展开调查。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不同季节均偏向选择常绿阔叶林,偏向选择或回避选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不尽相同。利用和可利用样方差异性检验显示,不同季节对地形因素的选择性不明显,仅夏季距水源距离一个因子差异显著;植被因子中,春季差异显著的仅有乔木层盖度因子,夏季有乔木密度、乔木层盖度、落叶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等4个因子,秋冬季有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藤本密度等3个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利用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秋冬季与春季栖息地特征较接近,而与夏季差别较大。χ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