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圆齿轮滚切最简数学模型及其图形仿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推导非圆齿轮滚切加工的最简数学模型并作图形仿真验证。以切削点处工件和刀具的切向速度相等(即滚刀节曲线和非圆齿轮节曲线保持相互纯滚动)为基本依据,推导出坐标轴联动控制的一组方程式。对该组方程式进一步简化便获得滚切加工的最简数学模型,它是一个3坐标联动的结构。根据最简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图形仿真的方法,动态地演示出齿形的形成过程及结果。利用图形仿真的结果,可以初步分析判断所加工齿轮齿形的各种特征,从而为设计和制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非圆齿轮数控滚切加工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确非圆齿轮滚切加工机床运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数控滚齿机系统联动结构的对比、分析,获得了非圆齿轮数控滚切加工的实施方案。系统运用“电子齿轮”、“电子差动”、“函数分频”技术,采用软、硬件相结合,软件粗插补、硬件精插补的实时控制方法,实现了非圆齿轮的数控滚切加工  相似文献   

3.
在非圆齿轮传动中,按照齿轮齿条传动的原理,可得到一种非圆齿轮齿条机构,此时,齿条的节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平面曲线,利用该机构仅需一级传动即可在改变速度的同时改变运动形式,以满足特殊的运动要求或提高装置的动力学性能。从基本的运动关系出发,推导了机构中齿轮以及齿条的节曲线方程,并根据啮合原理和坐标变换关系,得到了齿廓的包络方程。最后以实例的方式,完成了该机构的几何设计和ADAMS虚拟接触仿真,通过与理论曲线的对比,证明这种机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其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姜衍仓  田芳勇  胡赤兵 《机械传动》2011,35(6):23-25,43
为了解决斜齿非圆齿轮的制造难题,探讨斜齿非圆齿轮数控滚齿加工的最简数学模型与机床应该具有的联动结构.介绍了斜齿非圆齿轮齿廓的形成原理,综合运用螺旋齿啮合原理和工具斜齿条法,推导出斜齿非圆齿轮滚齿加工的最简数学模型,它是一个四坐标联动的结构.利用研发出的专用电子齿轮电路模板和脉冲合成电路模板,设计出斜齿非圆齿轮滚齿加工所...  相似文献   

5.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CNC系统联动结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非圆齿轮滚齿加工的数控机床应该具有的联动结构。从滚刀节曲线与齿轮工件节曲线之间必须进行纯滚动出发,推导出联动关系为4个坐标的复杂联动。这种联动关系再由CNC系统主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成若干足够精确的微直线段,而后利用专用电子齿轮电路模板和脉冲合成电路模板实现这些微直线段内的4坐标直线联动控制。用这种粗精插补结合的方法,获得非圆齿轮滚齿加工所需要的CNC联动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具有微线段齿廓的基本齿条数学模型基础上 ,应用齿轮啮合原理 (啮合方程 ) ,在齿轮坐标系中获得具有微线段齿廓的非圆齿轮齿廓曲线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图形仿真的方法 ,绘制出微线段齿廓的椭圆齿轮和高阶椭圆齿轮的齿廓曲线  相似文献   

7.
介绍非圆齿轮CAD模块及滚切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块。其良好的通用性 ,使机床调整简单 ,产品更换方便 ,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上述模块与后续功能模块组成的滚切加工系统在YKQ31 80型数控滚齿机上成功地切制出了椭圆、变型椭圆、扇形等多种非圆齿轮  相似文献   

8.
非圆齿轮滚切加工运动控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非圆齿轮滚切加工运动控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数控滚齿机床运动关系与系统联动控制结构的对比、分析,获得了非圆齿轮数控滚切加工运动控制模型。经机床实切验证,取得了较高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非圆齿轮滚切加工CAD/CAM一体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非圆齿轮滚切加工的自动化作者研制了集CAD/CAM于一体的非圆齿轮滚切加工系统,在YKQ3180型数控滚齿机上切制出椭圆、变形椭圆、扇形多种非圆齿轮。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年组成、运动控制原理、软件设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渐开线非圆齿轮的齿廓曲线数学模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于给定的非圆齿轮节曲线,借助于共轭齿条建立齿廓曲线的数学模型。根据渐开线齿轮齿廓成形原理,当共轭齿条分度线在非圆齿轮节曲线上作纯滚动,齿条的齿廓便在齿轮上包络出齿轮的齿廓。因此,首先建立了共轭齿条的数学模型和节曲线纯滚动模型,而后用啮合方程将这两个模型结合起来,经坐标变换后便在齿轮坐标系中获得了非圆齿轮齿廓曲线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用计算机图形仿真的方法获得椭圆齿轮的渐开线齿廓曲线图形,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模型为非圆齿轮的加工刀具设计、数控加工程序设计以及轮齿强度分析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任意转角位置的双渐开线齿轮的齿面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渐开线展开和曲线包络原理,建立了双渐开线齿轮端面齿廓数学模型,用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端面齿廓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任意转角位置的双渐开线齿轮齿面数学模型,使用该模型获得了三种典型刀具齿顶圆弧半径的双渐开线齿轮三维仿真图形,并进行了啮合仿真,从而验证了齿面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该齿面数学模型表述简单,使用时无须坐标变换,能快速、真实地描述双渐开线齿轮任一轮齿在任意转角位置时齿面上的任一点。为双渐开线齿轮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啮合干涉、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了简捷的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行波型超声电动机定子振动模型及其驱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锦波  艾兴 《机械工程学报》2004,40(10):129-133
利用复合梁振动理论对典型结构的行波型超声波电动机(TWUSM)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定子结构的特点,将定子简化为一系列简支梁,由此建立了描述定子在逆压电效应作用下的强迫振动模型。此外,该模型还考虑了粘滑阻尼转矩和外部阻尼力的影响。最后借助于广义模态方法对该方程进行了求解,从而获得了在不同控制变量和不同结构参数下TWUSM的振动特性。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设计制作了一台TWUSM样机和专用驱动器。样机试验结果与模型的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制造系统人因仿真参考模型及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因仿真是对制造系统进行人因分析的重要手段。针对制造系统设计中人因的评价问题,提出了指导人因仿真实施的通用参考模型与系统方法,并给出了各个层次人因仿真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其次,给出了面向任务的人因仿真步骤和方法集,研究了建立任务网络模型、工作失误仿真以及工作任职需求仿真等关键技术。最后结合一个三维激光焊接生产单元的实例说明了人因仿真技术在自治生产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连铸板坯的粘弹性板模型及鼓肚变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坯壳材料的粘弹性 (Maxwell模型 )畸变关系和弹性体变关系出发 ,建立了连铸板坯鼓肚变形的粘弹性薄板计算模型。根据弹性—粘弹性的相应原理 ,得到了板坯鼓肚变形的解析解。与宝钢板坯连铸机鼓肚变形的设计公式及现有的其他公式相比 ,该解包含有弹性变形、粘性变形和弹性、粘性的耦合变形 ,能求出在任一时刻板坯内任一点的弯曲变形及鼓肚变形 ,并讨论了材料的松弛时间对板坯鼓肚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油气悬挂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起重机油气悬挂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编制了计算机仿真程序,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在证明此数学模型基本正确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得到了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mathematical mode1 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aved-edge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to Jaeger's theory of moving solid and based on the used temperature model of the fiat insert. It ispossible to forecast the milling temperature through programming. The comParable experimentshave been done between the two new three-dimension groove inserts (waved-edge insert, great edgeinsert) and flat fake insert. The theoretic forecas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相似文献   

18.
基于透视投影变换和空间解析几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光自准直测角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对像点的椭圆轨迹中心与系统基准零位的分析,建立了基准零位畸变误差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获得了该误差的变化规律,为激光自准直测角系统标定、基准零位的确定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In modern four-stroke engine technology, 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control offers potential benefits for making a high-performance engine. A novel electro-hydraulic fully variable valve train for four-stroke automotive engines is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nlinear mathematic model of the valve train system and its dynamic analysis are also presented.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vel electro-hydraulic valve train can achieve fully 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control. Consequently the engine performance on different loads and speeds will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echnology also permit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rottle valve in the gasoline engines and increases engine design flex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