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气象》1981,7(2):22-23
一、过去天气电码应着重反映天气演变 编码的任务应当是:第一、把已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或云况)尽可能都反映出来;第二、尽可能比较完整地把这些天气现象(或云况)的演变表达清楚。 要达到这个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在时间概念上,区分现在天气、过去天气和特殊天气,同时这三个方面所反映的天气内容又应有所区别,各有侧重点,有机联系,密切结合。因此,现在天气电码应该是尽可能反映近期主要的天气现象(或云况),而过去天气电  相似文献   

2.
7wwW_1W_2组反映台站过去天气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如何准确、全面反映当时的天气情况,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现象的定义及生成条件和特征。观测天气现象时要对该现象的外形特征、结构、形状、颜色、下降情况等进行全面观察,并结合当时天气条件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其符合哪一种现象。另外还得熟记电码,根据天气现象的性质、强度(及其变化)、出现时间、地点等,才能准确编出本组电码。  相似文献   

3.
以下是本人对天气现象编码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现提出来与广大测报人员共同探讨。1通过WWW1W2的编码,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某测站现在和过去天气时段内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1.1WWW1W2编码规定的原则精神是:优先考虑最接近观测正点的天气现象。从现在天气现象WW电码表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观测时15分钟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W编码要比观测前1小时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W编码大,WW编码17、18、19、28、29作为特殊规定除外。1.2当有几种天气现象存在时,优先考虑最重要的天气现象。一般而言电码大所指示的天气现象要比电码小所指示的…  相似文献   

4.
看了本刊1993年第1期刊登的“大风重要报及天气现象转界问题的探讨”一文(作者:甘泉县气象局孙公社),对雷暴、大风重要报的一些发报方法有不同意见。该文提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国家一般站,天气现象实际出现时间是(?)7~(59) 8~(13)—8~(30),夜间栏、白天栏(?)怎样记载?如何编发重要报?1 气簿—1天气现象栏的记载。根据规范  相似文献   

5.
韵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对天气过程在较长时段内的演变,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规律,各地流传的天气谚语中有不少是属于韵律性质的。韵律不但是指相距一定时间的两种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之间的联系,也是反映非周期变化中某种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春、夏季节,雷雨形势等复杂性天气出现频繁,给观测员正确判断和记录某些天气现象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阵雨与雷暴记录之间的关系问题、雨转记阵雨的时间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行商榷.1 问题的出现及原因问题一是:雨与阵雨的转记以雷暴为对应标准.先看一下某站某年5月5日气簿—1上天气现象栏的一次记录:·21_~(45)—14~ (56)15~(36)—16~(48) (?)16~(48)—18~ (42) R 16_ (z)~(48)—17~(37)17_ (SE)~(53)—18_ (E)~(34).从上述记录可以看出,雨转阵雨以雷暴的出现为标志,即一闻雷后,随即将原记载的雨转记为阵雨.我们查看有关记录后发现,实际上该日的自记降水记录已明显地反映出来,从16时10分左右开始降水强度就突然发生了变化,再结合气压、气温、风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偏振微脉冲激光雷达对塔中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得到沙尘的空间分布结构、变化过程等信息:(1)偏振微脉冲激光雷达对沙尘天气的探测能够区分沙尘暴和浮尘沙尘天气现象;(2)在沙漠近地面发生沙尘暴时段,各高度层沙尘浓度基本上较高,退偏比在0.3~0.4,而在地面发生浮尘开始时段,在4 500 m以上高度沙尘浓度基本上较高,退偏比在0.3~0.4,而在地面发生浮尘开始和结束时段,在4 500 m以下高度沙尘浓度相对较低,退偏比在0.2~0.3左右;(3)沙漠近地面发生沙尘天气时,高空沙尘浓度也较高且来源于周边,高空较高浓度沙尘的持续时间长于近地面。  相似文献   

8.
1洗晒指数简介洗晒指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天气是否有利于市民进行洗晒的气象参数。我们把天气状况分为有利洗晒和不利晒洗2类,比较分析不同天气类型各气象要素(如天气现象、云量)之间的差异,并与日蒸发量建立线性关系,再根据不同的衣物所需蒸发量的不同而建立洗晒指数。它利用天气现象、云量、日照、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综合描述。其中天气现象、云量、日照是描述洗晒物接受阳光程度的参数,温度、湿度、风速是描述洗晒物蒸发量的参数。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预报方法预报出各要素场,从而得到洗晒指数。2洗晒指数计算公式先对天气…  相似文献   

9.
王天义  朱克云  张杰  刘煦 《气象科技》2014,42(2):231-239
利用成都地区2010年8月和北京沙河地区2011年7—8月风廓线雷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廓线探测资料,结合对应时段的天气现象相关记录,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弱降水条件下,在300~2100m高度内,风廓线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风向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596,风速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736,在做预报时两者可以同时应用,互为补充;②强降水天气条件下,风廓线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风向、风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在300~2100m之间各个高度上风向、风速相关性较好,风向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573,风速相关系数为0.508,且风廓线雷达比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的各层风向、风速变化更为详细、直观;③阴天条件下风廓线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向、风速相关性低层比高层好;④晴天条件下,风廓线雷达更适合用于预报和监测天气。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的天气加密报中,我省规定夜间不守班的站08时7WWW1W2一组的"WW"编08时观测时的天气现象,即7:45~8:00(包括8:00,不包括7:45)这15分钟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1W2"一律编报××.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地面天气电码中,与旧电码比变动较大的是7wwW_1W_2组,它不但增加了一个W,而且提出了几个新的概念,初略地看,似乎难以掌握,但通过反复学习,只要领会好雷暴期间和雷暴停止后的降水等新的概念,按照天气现象出现及持续时间的编报规定,就可以用四句话,十二个字来归纳7wwW_1W_2的编报程序,既快、又准,四句话是:“选现在,列种类,去对应,定1、2”共十二个字。 “选现在”选现在天气现象电码。 “列种类”列出整个过去天气时段所出现的天气现象种类。 “去对应”去掉现在天气电码所对应的过去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12.
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Z)文件》中2个过去天气码W1W2,既不能完善地反映测站过去天气时段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又编码复杂。为了解决此问题,探索用4个过去天气码W1W2W3W4按逆时间顺序编码。当有5个或5个以上过去天气码W码可供选报时,留4个W大码参加W1W2W3W4选报;有4个W码可供选报4时,用这4个W码参加W1W2W3W4选报;有3或2个W码可供选报时,根据天气现象是否开始出现在过去1 h之前参加W1W2W3W4选报;有一个W码可供选报时,根据该天气现象是否持续占满过去1 h之前的整个时段参加W1W2W3W4选报。W1W2W3W4的优点有编报简单,减少编报出错几率,比W1W2多一倍的码,能更全面地反映测站的天气情况。建议改革W1W2为W1W2W3W4,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地装备于气象各项业务建设。在高原地区,雷电天气现象特别频繁,重者击坏仪器,轻则干扰与计算机联网的观测仪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如新型的日射观测仪),产生测量误差,不但影响正常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常造成经济损失。本人设计了一种雷电自动防护器,能随时监视雷电天气现象,一但有雷电天气产生时.它能自动切断并保护仪器的输入网络,在一定的时段内  相似文献   

14.
郑家骅 《气象》1978,4(8):19-20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30°21′N、104°13′E)。暴雨是绵竹盛夏(7—8月)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群众中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等观云测天的经验。究竟卷云与降水天气的关系如何?据统计,1959—1977年7—8月,连续出现两天或以上的卷云后,未来48小时内产生日雨量≥10毫米降水过程的机率为66/111=59.5%。为什么连续出现卷云后,有的暴雨成灾,有的却雨量很小甚至滴雨不落呢?经分析发现,这与天气形势背景及其影响绵竹的主要天气系统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马晓玲  李德帅  胡淑娟 《气象》2020,46(3):301-312
基于青海地区1981—2011年的地面天气现象月报表记录,整理出雷暴、冰雹天气的逐小时数据集和持续时间数据集,并利用该数据集对青海地区雷暴、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雷暴、冰雹的发生频率受地形影响显著,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雷暴过程的平均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0 min,冰雹过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0 min;雷暴、冰雹具有显著的年变化与日变化特征,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一日之中主要出现在午后,但雷暴、冰雹峰值的出现时间表现为一致的由北向南逐渐推迟,平均而言北部比南部提前3 h左右;不同持续时间的雷暴、冰雹出现概率不同,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雷暴过程数呈现出指数递减的变化特征,而冰雹过程的发生次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近31年来青海地区的雷暴、冰雹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雷暴频数的下降速率为15.0次·(10 a)~(-1),冰雹频数的下降速率为2.3次·(10 a)~(-1),雷暴、冰雹多发地区/多发时段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少发地区/少发时段;虽然雷暴天气过程在减少,但天气过程的平均持续时间却在缓慢增加,持续时间增加的站点主要位于人口较密集的青海中部和东北部,意味着每次雷暴过程带来的潜在危害在增大,冰雹天气过程与雷暴不同,冰雹天气过程数及其持续时间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曾雪华 《气象》1991,17(1):1-1
雷达回波数字图可以较直观地显示天气系统和降水区域的位置,是一个有用的预报工具。该图的播发时间是4—8月。我们根据不同时间的天气气候特点,将该时期划分为4—5月、6月和7—8月三个时段进行统计分析。 1.关键区 (1)4—5月和6月同为雨季结束前,主  相似文献   

17.
测报报表封底“主要天气过程”栏的记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单介绍影响广东的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分析气象要素(气温、雨量、气压)的变化和灾害性天气来找主要天气过程时段,并说明引起要素变化和天气现象出现的一般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8.
去年冬季(1989年11月—1990年2月)我省天气特点是: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异常的冷暖时段交替出现;前冬降水十分稀少,后冬降水明显集中。一、天气概况去冬我省的平均气温:沿海地区为-3—-5℃,大连南端接近0℃,铁岭西北部及抚顺地区为-8—-10℃,其他地区为-5—-7℃。大部地区较常年偏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71—2010年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多项式拟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Yamamoto法等分析了1971—2010年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⑴呼和浩特各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西到东呈现出高—低分布特点。⑵春季(3—5月)是扬沙、沙尘暴天气现象最频发季节,不频发时段是秋季(9—10月),沙尘暴的季节分布基本上是春多秋少。⑶从年际分布特征来讲,扬沙、沙尘暴日数总体呈现显著地下降趋势,但在总体下降的同时到21世纪初期又有所上升。⑷扬沙日数序列研究时段内显著存在着5~8a周期振荡;沙尘暴日数序列的周期特征不明显。⑸通过突变检测得知:沙尘天气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突变减少,之后整体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⑹20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发生最多,80年代沙尘天气在逐步减少,90年代达最少,到了21世纪前10年扬沙、沙尘暴发生日数均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榆林多普勒雷达(CB)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7月7—8日发生在陕北北部榆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强对流产生的局地暴雨,第二个时段是大范围对流天气产生的区域性暴雨。对流体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情况下出现中层辐合区特征可作为强降雨出现时段和地点的一个指示,在短时临近预警时可作为强降雨预警重点区域考虑。低层偏东急流是区域性暴雨天气的触发者,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发生,对应着低层偏东急流、中低空海拔2.0~4.0 km偏南急流、中高空海拔4.0~8.0 km风速≥12 m/s的西南气流,各层气流随高度上升顺时针旋转。区域性暴雨天气与中低空急流的出现密切相关,中低空急流建立、增强,区域性暴雨也随之出现、增强;中低空急流遭到破坏,区域性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