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rhBMP-2在老年兔后外侧脊柱融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老年和青年兔采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实验研究,揭示rhBMP2在老年动物脊柱融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5~4.5kg,6月龄(青年)和24月龄(老年)各12只。随机分成4组:①青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Y),6只];②青年rhBMP2组[rhBMP2(Y),6只];③老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O),6只];④老年rhBMP2组[rhBMP2(O),6只]。同一天施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rhBMP2和自体髂骨分别植入两侧L5-L6横突间。术后3、6周分别处死一半。结果采用手动触诊,X线摄片,CT三维扫描和组织学评估。结果:X线片及三维CT显示rhBMP2组的融合率均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而青年各组融合率比老年组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显示由于rhBMP2是液态,有流动性,成骨范围较大,不局限于计划融合区。组织学显示老年rhBMP2组成骨面积较青年rhBMP2组小,而且骨小梁结构也不如后者密集。结论:与自体髂骨移植比较,rhBMP2可显著增强老年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率和新骨生成量,加快融合时间,可以取代自体髂骨移植。rhBMP2促进骨再生能力受年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人工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先制成一种珊瑚羟基磷灰石 (CorallingHydroxyAptite,CHA)人工骨。再将此CHA人工骨与重组人BMP2 (rhBMP2 )和 2 %几丁糖复合 ,制备成rhBMP2 /CHA复合人工骨。将此新型复合人工骨分别植入 2 0只SD大白鼠体内 ,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并应用临床治疗骨缺损和椎间融合共 30例 ,观察术后局部伤口情况 ,全身反应和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观察平均 14个月 ,无全身性异常反应 ,仅 1例伤口有渗液 ,3周内伤口愈合 ,其余无不良反应 ,伤口均在 2周内一期愈合。骨愈合情况 :骨囊肿和胫骨干骺端骨折骨缺损植骨后 2个月愈合 ;脊柱椎间融合术后 3个月融合 ;骨不连术后 4~ 6个月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人工骨在观察期内未能完全降解。结论 自行研制的rhBMP2 /CHA复合人工骨生物相容性好 ,无毒性 ,成骨诱导作用优于单纯CHA和异体脱钙骨 ,临床应用满意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假关节炎是骶骨长节段融合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发生于朐腰段或腰骶段关节。由于在矢状面或冠状面均有进展和失代偿的危险,脊柱畸形患者假关节炎的表现是明显的。髂嵴骨移植(iliaccrestbonegraft,ICBG)可以改善术后融合率,但存在失血多、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供区有坏死风险等问题。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rhBMP.2)理论上可避免上述缺陷,骨融合率也高于ICBG。  相似文献   

4.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人工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先制成一种珊瑚羟基磷灰石(Cbralling Hydroxy Aptite,CHA)人工骨。再将此CHA人工骨与重组人BMP2(rhBMP2)和2%几丁糖复合,制备成rhBMP2/CHA复合人工骨。将此新型复合人工骨分别植入20只SD大白鼠体内,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并应用临床治疗骨缺损和椎间融合共30例,观察术后局部伤口情况,全身反应和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观察平均14个月,无全身性异常反应,仅1例伤口有渗液,3周内伤口愈合,其余无不良反应,伤口均在2周内一期愈合。骨愈合情况:骨囊肿和胫骨干骺端骨折骨缺损植骨后2个月愈合;脊柱椎间融合术后3个月融合;骨不连术后4~6个月愈合,无并发症发生。人工骨在观察期内未能完全降解。结论 自行研制的rhBMP2/CHA复合人工骨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性,成骨诱导作用优于单纯CHA和异体脱钙骨,临床应用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发黄韧带骨化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实验模型。方法 :以中国大白兔为实验对象 ,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rhBMP 2 )作为诱导物 ,分别将rhBMP 2 /明胶海绵植入双侧黄韧带腹侧的硬膜外腔 (E1组 ) ,或直接将rhBMP 2注射到双侧的黄韧带内 (E2组 ) ,每一侧植入物中含rhBMP 2 10 0 μg。设立相应的对照组 (C1组、C2组 )。对手术节段进行X线、CT扫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脊柱CT扫描发现E1组 4周时手术节段后正中椎板前方出现结节状高密度增高影 ,8周时密度进一步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E1组手术节段韧带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并发生骨化。E2组仅见黄韧带轻度增生肥厚及少量散在的软骨细胞。C1组和C2组黄韧带组织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rhBMP 2可诱导脊柱黄韧带骨化 ;明胶海绵可作为BMP诱导成骨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脊柱融合植骨对植骨供区的伤害 ,人们实验探索应用骨移植替代物进行脊柱融合的途径和可能性 ,发现rhBMP 2和载体复合物能有效促进骨形成 ,提高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脊柱融合率 ,其效能与载体的种类、用药的剂量有关 ,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脊柱融合术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在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以及缓解疼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和植骨材料学的发展,植骨融合率显著提高,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创伤、畸形矫正、退行性疾病等治疗的重要术式。自体骨因具有良好的骨传导、骨诱导和骨生成作用,至今依然是判定植骨融合的金标准。然而,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陈兵乾  张烽 《脊柱外科杂志》2007,5(5):308-309,314
1940年Cloward首先提出椎体间融合术这一概念,并成功应用于下腰痛的治疗中[1]。在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发展过程中,自体骨首先被尝试用作脊柱融合的移植材料,但其存在植骨块移位、塌陷等并发症,同时常伴有供骨区疼痛。为了克服自体植骨块这些缺点,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了适用于人类椎体的椎间融合器,即BAK(Bagby and Kusli-ch)系统,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完整的临床结果在1993年北美脊柱外科年会上首次报道[2]。现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已经被全世界的骨科医师所广泛认可。1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种类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发展和腰椎椎间融合术的…  相似文献   

9.
在脊柱创伤的外科治疗中,脊柱融合术是基本的术式之一。脊柱融合术的转归不仅取决于宿主和局部因素,还取决于所选用的植骨块的材料。理想的植骨块的材料应具备骨生成、骨传递、骨诱导及结构上能够承受机械负荷的特性,自体骨块无疑成为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但是与自体骨取骨有关的供区并发症及取骨量的不足限制它的临床应用^[1,2]。  相似文献   

10.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方法 10例脊柱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4例行病灶前路清除植骨融合术,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0例均用三联抗痨治疗至术后9~12个月。结果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及伤口不愈,随访2年后Frankel评分为D级2例,E级8例。后期脊柱后凸畸形2例。结论 及时正确的手术干预及规范化的抗痨治疗是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的关键。彻底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并一期内固定术可以有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rhBMP-2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安全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的主要担忧是新骨过度生长引起邻近椎体间融合从而导致神经受压,尤其是椎板切除减压和椎间孔切开术中,因其均有粗糙的骨面暴露。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顾红  鲁凯伍 《护理学杂志》2001,16(10):601-602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一段或几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产生脊柱畸形 ,常引起继发性胸廓、肋骨、骨盆畸形 ,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及心脏功能 ,甚至发生截瘫。青少年脊柱侧凸常规手术治疗方法是行脊柱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 ,该手术难度大 ,术中操作时间长 ,出血量多 ,风险高。 1 996年 8月至 1 999年 8月 ,我科对 3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 ,围手术期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36例中 ,男 1 0例、女 2 6例 ,平均年龄 1 4.2岁。平均体重 43.0 kg,术前平均侧凸 Cobb s角 5 8.5°,均行后路器械矫形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采用鲁克棒 ( Luque) 1 0例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rhBMP - 2载体 2 0 % β -TCP/PDLLA骨修复能力及特点。方法 采用浇铸盐析技术制备三维多孔 2 0 % β-TCP/PDLLA、PDLLA并与rhBMP - 2复合。 30只兔制作双桡骨骨缺损 ,随机分为 3组分别植入PDLLA/rhBMP - 2、 2 0 % β-TCP/PDLLA/rhBMP - 2材料及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 ,在 2、 4、 8、 1 2周处死兔子 ,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切片观察、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1 2周时 ,对照组骨缺损两端髓腔闭合骨缺损区无骨长入 ,植入材料PDLLA/rhBMP - 2、 2 0 % β-TCP/PDLLA/rhBMP - 2组骨缺损均已修复但抗弯强度有明显差别 :2 0 % β -TCP/PDLLA/rhBMP - 2 >PDLLA/rhBMP - 2。结论  2 0 % β -TCP/PDLLA是理想的rhBMP - 2载体 ,其结构、降解产生微环境及力学特征有利于rhBMP - 2发挥作用 ,有利于骨组织细胞长入。  相似文献   

14.
在脊柱手术中.因脊柱退变、不稳或脊柱滑脱需行脊柱融合的情况逐渐增多.而常规的脊柱融合术据报道发生不融合率高达45%;同时自体取髂骨植骨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也近30%。为了减少并发症和增加骨融合率,人们做了广泛的研究。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应用新型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借助于直接或体外基因治疗的方法获得长期稳定、高浓度的基因表达。从而获得骨形成蛋白。本文综述了在骨形成诱导中基因治疗的新进展.及其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的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15.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脊柱外科中发展较迅速的技术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了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概念,并认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较理想的脊柱融合术式。但因为其植骨块强度不足,不能在融合术后对椎间隙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持.存在植骨块塌陷、移位甚至突入椎管内等问题。Bagby于1979年首  相似文献   

16.
脊柱退变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的颈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引起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和脊柱畸形等,导致神经压迫,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往往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对这一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脊柱减压融合术和非融合术。近年来,关于脊柱减压融合术和非融合术在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中的价值存在较大争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2例,进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62°~90°(71°±6°)。结果手术时间3.4~4.8(4.2±0.4)h,出血量550~920(690±117)m l。全部患者均获随访,时间0.9~4.8年,未发生神经及其它系统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24°~37°(29°±3°),矫正率51%~65%(59%±4%),植骨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及断钉、脱钩发生。结论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对侧凸矫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1 新骨的过度生长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的主要担忧是新骨过度生长引起邻近椎体间融合从而导致神经受压,尤其是椎板切除减压和椎间孔切开术中,因其均有粗糙的骨面暴露.   ……  相似文献   

19.
前路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术式,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融合术还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改变,且存在植骨和内固定器械的并发症及供骨区慢性疼痛等。此外,颈椎前路手术的主要目标是解除脊髓的压迫而不是融合,这些都是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难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最新文献对该技术的发展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施宗祥  朱德智  张少华  杨勇 《骨科》2013,4(1):11-15,1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9月经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407例进行随访。其中复发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0~78.0岁,平均36.6岁。未复发患者365例,男201例,女164例;年龄5.0~69.0岁,平均38.8岁。通过对术后复发的42例与同期未复发的36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做对比,并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Logistic进入法回归分析,推测可能导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入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时机(术前抗结核时间)、病灶清除彻底程度、术后抗结核治疗规范程度、术后制动时间、耐药情况、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结核、不利条件(包括女性生育期、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贫血或营养不良)7个因素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抗结核规范治疗、术后手术部位严格制动足够时间、应用敏感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性脊柱结核、加强其他部位结核的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短期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患者术后怀孕、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可以减少脊柱结核病灶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