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铜对雏鸡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铜对雏鸡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360羽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10.89 mg.kg-1)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1,高铜I组;Cu 200 mg.kg-1,高铜Ⅱ组;Cu 400 mg.kg-1,高铜Ⅲ组;Cu 600 mg.kg-1,高铜Ⅳ组;Cu 800 mg.kg-1,高铜V组)6周。试验第14、28、42天每组随机抽取5羽鸡剖杀后,测定脑组织胆碱酯酶(CHE)、单胺氧化酶(MAO)、过氧化氢酶(CA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脑组织CHE和CAT活性随日粮铜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高铜Ⅱ、Ⅲ、Ⅳ和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脑组织MAO活性随日粮铜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高铜Ⅱ、Ⅲ、Ⅳ和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脑组织Cu-Zn-SOD和GSH-Px活性,高铜I、Ⅱ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铜Ⅲ、Ⅳ和V组极显著降低(P0.01)。日粮铜水平在400~800 mg.kg-1时,脑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脑组织的抗氧化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高铜对雏鸡脑组织氧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360羽,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10.89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400 mg/kg,高铜Ⅲ组;Cu 600 mg/kg,高铜Ⅳ组;Cu 800 mg/kg,高铜Ⅴ组)6周,观察高铜对脑组织氧化状态的影响.高铜Ⅱ、Ⅲ、Ⅳ和Ⅴ组脑组织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脑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高铜Ⅰ、Ⅱ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铜Ⅲ、Ⅳ和Ⅴ组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高铜Ⅱ、Ⅲ、Ⅳ和Ⅴ组脑组织羟自由基活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同时,血清的MDA含量及Cu-Zn-SOD和GSH-Px的活性变化与脑组织一致.结果表明,日粮铜水平在400 mg/kg及以上时,脑组织的抗氧化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360羽1日龄艾维茵肉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0.89 mg.kg-1)和高铜日粮(Cu 100mg.kg-1,高铜I组;Cu 200 mg.kg-1,高铜Ⅱ组;Cu 400 mg.kg-1,高铜Ⅲ组;Cu 600 mg.kg-1,高铜Ⅳ组;Cu800 mg.kg-1,高铜V组)6周,以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高铜对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高铜Ⅲ组、高铜Ⅳ组和高铜V组脑组织细胞凋亡比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显示,高铜Ⅲ组、高铜Ⅳ组和高铜V组Bax表达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而Bcl-2表达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同时,高铜Ⅲ组、高铜Ⅳ组和高铜V组脑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达到或超过400 mg.kg-1可诱导雏鸡脑组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日粮铜添加水平对雏鸡肝脏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420只1日龄艾维因肉鸡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1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mg/kg,高铜Ⅰ组;Cu 200mg/kg,高铜Ⅱ组;Cu 300mg/kg,高铜Ⅲ组,Cu 400mg/kg,高铜Ⅳ组;Cu 500mg/kg,高铜V组;Cu 600mg/kg,高铜Ⅵ组)6N。高铜Ⅱ组、Ⅲ组、Ⅳ组、Ⅴ组、Ⅵ组雏鸡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肝细胞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溶解消失。除高铜Ⅰ组和Ⅱ组外,其余高铜组肝脏铜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铜Ⅴ组和Ⅵ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200~600mg/kg可引起肝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5.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1mg/kg)、高铜日粮(Cu100mg/kgⅠ、Cu200mg/kgⅡ、Cu300mg/kgⅢ、Cu400mg/kgⅣ、Cu500mg/kgⅤ、Cu600mg/kgⅥ)6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Ⅰ组、Ⅱ组雏鸡血清铜蓝蛋白活性显著升高,Ⅴ组、Ⅵ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表明100mg/kg和200mg/kg的铜能显著提高雏鸡血清铜蓝蛋白活性,而高于500mg/kg时能使其活性降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6.
朱奎成  崔恒敏  徐敏 《饲料工业》2007,28(16):29-30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1mg/kg)、高铜日粮[Cu100mg/kg(Ⅰ组)、Cu200mg/kg(Ⅱ组)、Cu300mg/kg(Ⅲ组)、Cu400mg/kg(Ⅳ组)、Cu500mg/kg(Ⅴ组)、Cu600mg/kg(Ⅵ组)]6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雏鸡血清铜蓝蛋白活性显著升高,Ⅴ、Ⅵ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表明100mg/kg和200mg/kg的铜能显著提高雏鸡血清铜蓝蛋白活性,而铜高于500mg/kg时能使其活性降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7.
高铜对雏鸡肝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420只1日龄艾维菌肉鸡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1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mg/kg,高铜Ⅰ组;Cu 200mg/kg,高铜Ⅱ组;Cu 300mg/kg,高铜Ⅲ组;Cu 400mg/kg,高铜Ⅳ组;Cu 500mg/kg,高铜Ⅴ组;Cu 600mg/kg,高铜Ⅵ组)6周,以流式细胞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研究了高铜对雏鸡肝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铜水平达到300mg/kg以上时,肝细胞DNA直方图出现位于G1峰之前的亚G1峰(又叫AP峰),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UNEL法检测,肝脏组织切片中出现被染成黄褐色的凋亡细胞,且检出率随日粮铜水平的升高而升高。日粮铜水平达到400mg/kg以上时,肝细胞增殖分化受阻。  相似文献   

8.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1mg/kg)、高铜日粮I组(Cu100mg/kg,II组Cu200mg/kg,Cu300mg/kgⅢ,Cu400mg/kgⅣ,Cu500mg/kgⅤ,Cu600mg/kgⅥ)六周。结果显示Ⅴ、Ⅵ组雏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升高,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穴P<0.05或P<0.01雪。结果表明,500mg/kg以上的高铜日粮对雏鸡上述血液生化指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1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300 mg/kg,高铜Ⅲ组;Cu 400 mg/kg,高铜Ⅳ组;Cu 500 mg/kg,高铜Ⅴ组;Cu 600 mg/kg,高铜Ⅵ组)6周,以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研究了高铜对雏鸡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电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比较,高铜Ⅳ、Ⅴ和Ⅵ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发生凋亡的频率明显增高。发生凋亡的淋巴细胞表现为染色质凝聚、边集,细胞核呈新月形、“C”形、花环状(或圆斑状)及花瓣状。流式细胞术测定显示,高铜Ⅳ、Ⅴ和Ⅵ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铜Ⅰ、Ⅱ、Ⅲ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饲粮铜含量超过300 mg/kg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将420只1日龄艾维菌健雏,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以含铜量11mg/kg的基础日粮和含铜量分别为100、200、300、400、500和600mg/kg的6种高铜日粮6周,研究高铜对雏鸡的病理损害。结果显示,日粮含铜100和200mg/kg对雏鸡有促生长作用。日粮铜水平达300mg/kg以上时,对雏鸡器官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表现为肌胃角质层增厚呈黄褐色;肝呈浅黄色或深褐色,肝细胞脂肪变性;消化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免疫器官和肾、心脏、胰腺、大脑等器官的实质细胞肿胀;淋巴免疫器官体积缩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肝细胞胞浆和胞核内见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高电子密度的沉积物;凋亡的淋巴细胞染色质呈花瓣样、半月形或环形,聚集在核膜下。表明,肝、消化道和免疫器官是高铜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日粮高铜对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1mg/kg)和高铜日粮(Cu100mg/kg,高铜Ⅰ组;Cu200mg/kg,高铜Ⅱ组;Cu300mg/kg,高铜Ⅲ组;Cu400mg/kg,高铜Ⅳ组;Cu500mg/kg,高铜Ⅴ组;Cu600mg/kg,高铜Ⅵ组)6周。结果显示,高铜Ⅰ、Ⅱ、Ⅲ组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高铜Ⅳ、Ⅴ、Ⅵ组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并与日粮含铜量呈负相关。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在400mg/kg及其以上可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导致雏鸡体液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替来他明及小型猪复方麻醉剂(XFM)全麻分子机理中可能的作用.方法-SD大鼠96只,先随机均分替来他明组和XFM组,每组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用比色法分别测定各脑区的NO产量和NOS活性.结果-ip替来他明30 mg/kg后,在麻醉组大脑皮层、海马及丘脑的NOS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且使NO产量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恢复Ⅰ组上述脑区NO产量、NOS活性呈现不同程度恢复,到恢复Ⅱ组时明显恢复(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替来他明麻醉全过程中小脑和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变化.大鼠ip XFM 0.5 mL/100g后,在麻醉组大脑皮层、小脑和丘脑的NOS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使NO产量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而在恢复Ⅰ组、Ⅱ组上述3个脑区的NO产量、NOS活性明显恢复(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XFM麻醉全过程中海马和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NO、NOS参与了替来他明及XFM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替来他明全麻作用可能与抑制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等脑区的NO产量、NOS活性相关.而XFM全麻作用可能与抑制大脑皮层、小脑和丘脑等脑区的NO产量、NOS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野菊花提取物对小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舍酶(NOS)的影响,以研究野菊花对动物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机理。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鼠腹腔注射野菊花提取物(2ml/kg),l:K/d,连续7d。用Griess试剂法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NOS的含量。结果:试验组小鼠血清中NO、NOS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野菊花提取物通过增强NOS活性而增加NO含量,这可能为其舒张血管内皮、降低血压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冷应激对雏鸡腓肠肌及血清NO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冷应激对雏鸡腓肠肌及血清NO代谢的影响,以公雏鸡为试验动物,进行急性(1,6及12h)与慢性(5,10及20d)冷应激处理(12±1)℃,检测了腓肠肌及血清NO含量、T-NOS与iNOS活性。结果表明,腓肠肌NO含量、T-NOS与iNOS活性在急性应激时均随应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在慢性应激时随应激时间的延长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血清NO含量、T-NOS与iNOS活性在急、慢性应激时均随应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从而说明冷应激可以改变腓肠肌及血清NO的代谢,而且不同程度的冷应激对相同或不同组织内NO的代谢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应用硝酸还原酶法对大鼠血清NO含量进行测定;应用比色法对大鼠血清NOS活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复方Ⅰ与复方Ⅱ对大鼠血清NO、NOS与cNOS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仅是正常范围内的促进,并未超出大鼠血清三种指标的范围;复方Ⅰ与复方Ⅱ对大鼠血清iNOS有显著抑制作用;从而说明复方Ⅰ与复方Ⅱ能通过增强NOS活性而增加NO含量.从而增强子宫平滑肌兴奋性而有利于子宫内恶露排出而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实验性雏鸡铜中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用1日龄艾维菌肉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对照日粮(Cu 11.97mg/kg)、铜中毒Ⅰ组日粮(Cu 650mg/kg)和铜中毒Ⅱ组日粮(Cu 850mg/kg)饲喂6周,以实验病理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铜中毒对雏鸡组织器官和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2个铜中毒组在试验的第2、3周先后出现临床症状;铜中毒Ⅱ组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铜中毒Ⅰ组。病理形态学观察,2个铜中毒组的病变基本一致,表现为肌胃角质层增厚、龟裂,肠绒毛裸露断裂,伴有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淋巴免疫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淋巴细胞数量减少。2个铜中毒组雏鸡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表明,雏鸡在生长发育的2~6周对高剂量铜较为敏感,毒性损坏的靶器官是肝、肾、胃肠道和淋巴免疫器官,铜中毒导致雏鸡组织器官受损、功能障碍及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