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安徽材料在按门类分别进行研究后剩下的一些零星化石。它们大多性质比较特殊,或保存不够完好,一时难于确定其分类位置,所以开始时并没有和其他标本一起研究。现在虽然力求弄清它们的性质,确定其分类地位,但是仍有一些不很清楚,目前确定的分类也不见得可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又从岩石里修出了几件比较有意义的标本。还有一段下牙床,虽然一开始就确定是属于Hyracolestes的,但由于材料太少,不值得单独成文,均在此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Eurymylus是Matthew, W.D.和W.Granger(1925)根据蒙古晚古新世格夏托动物群的材料建立的一个属。因为它上面的颊齿很宽,所以属名取其宽齿的含义。当时认为它属于灵长目更猴科(Plesiadapidae)。而Eurymlus的下颌,由于有长的无根的门齿,把它归入了啮部(Glires),名为Baenomys(疑古鼠)。1920年,Matthew、Granger和G.G.Simpson又重新研究了格夏托的材料,认为上述两属实为一种动物,即Eurymylus laticepsM.et G.并建立了Eurymylidae一新科。1942年,Wood,A.E.详细地对比了格夏托中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中国和蒙古晚白垩世较知名的蜥蜴动物群,该地区古新世蜥蜴的研究非常有限。安徽潜山盆地曾报道了古新统望虎墩组和痘母组中的6种蜥蜴:中国飞蜥(Agama sinensis Hou,1974),淮南安徽蜥(Anhuisaurus huainanensis Hou,1974),短头安庆蜥(Anqingosaurus brevicephalus Hou,1976),华南长江蜥(Changjiangosaurus huananensis Hou,1976),黄铺潜山蜥(Qianshanosaurus huangpuensis Hou,1974)和痘母响蜥(Tinosaurus doumuensis Hou,1974),但化石材料均较破碎。本文使用CT扫描技术,在最新的有鳞类分类框架下对这些属种进行了重新研究,修订了上述属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分类位置。潜山盆地古新世蜥蜴动物群具有比原认为更高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分异度,如巨蜥类材料(IVPP V22767)的发现和对安庆蜥可能为穴居型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4.
秦岭山中有许多小型断陷红色盆地,其中堆积了厚度及成岩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以河湖相为主的沉积。长期来,地质工作者除在少数盆地中(如卢氏盆地等)作过一些古生物地层工作外,对大多数盆地的地质研究都不够。在陕西境内的秦岭,这样的红色小盆地很多,研究程度都很差。从可以搜集到的资料看,几乎所有的分层都是岩性分段,确定和划分地层时代的依据极其不足。  相似文献   

5.
安徽嘉山晚古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安徽省嘉山县土金山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7种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两个新种———翟氏肉齿兽 ?(Sarcodon ?zhaiisp .nov.)和原始皖柱兽 (Wanostylopspromissussp .nov.)。这是目前为止有关嘉山土金山动物群最为全面的一次报道。动物群的性质表明含化石的土金山组的时代为晚古新世 ,很可能相当于格沙头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6.
中兽,是一种早已绝灭了的古有蹄类。它们生存的时代限于古新世到晚始新世,个别的种属延续到早渐新世。 1872年寇普(Cope)研究了Mesonyx和Synolotherium,并于1874年报道了Pachyaena之后建立了中兽科Mesonychidae,遂将其归入了肉食目(Carnivora)的古肉食亚目(Creo-donta)。但它们缺乏一般肉食类所具有的裂齿,根据它们的颊齿构造,推想它们主要是杂食动物。中兽的这种特殊的齿列,蹄状的爪与肉食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古生物学者对中兽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历来就有着不同的看法。 1901年Ameghino指出:“始新统底部大多数所谓古肉食类应移到踝节类(Condylar-thra)以区别于Didymictis……”,但他却错误地将Dissacus亦排除在踝节类之外了。当时由于缺乏更为有力的资料,对中兽的归属问题始终有所争论(Matthew,1909),到1966年Van Valen才将中兽由肉食类归入踝节类,但有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正> 197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00273部队叶常辉等,在广东三水盆地东北缘,南海官窑镇南南东8公里的新村小水库西侧,采获两枚哺乳动物骨骼与牙齿化石。经南颐同志带往古脊椎所,鉴定为:Bemalambdidae(张玉萍鉴定),这是广东珠江三角洲首次发现的阶齿兽类化石点。 1979年8月,笔者与饶均文同志,寻踪往南海新村进行化石采集及剖面测制,该点大致层序如下: 新村羊子岗水库(山塘)剖面: ……覆盖…… (土布)心群一组(E_(1-2)bx~1) 3.紫红色含铁灰质石英粉砂岩夹含钙粉砂质泥岩,常见钙质结核,大小不等。见哺乳类:Bemalambdidae,颌骨、椎骨、肢骨、牙齿化石,顺层分散埋藏。5.10米 2.浅黄色、灰绿色含泥灰质石英粉-细砂岩及紫红色含铁泥质石英粉砂岩,具灰绿色钙质斑点及钙质结  相似文献   

8.
1971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考察队在潜山县的红层中找到了四枚下牙床化石。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含化石的地层时代分别属于中古新世晚期和晚古新世早期。由于材料很少,这两个属的分类位置可能还有些问题。不过,它们是古老的有蹄类则是无疑的。本文便是上述材料的初步记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安徽潜山古新世Ya兽科新材料及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0.
<正> 1986年春,繁昌县孙村乡采石场民工在一石灰岩裂隙堆积里采集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即与省博物馆联系,我们随即前往该地点调查,并从民工家中收到了一些零星材料。本文仅对猪科(Suidae)及铲齿象(Platybelodon)化石作一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1.
1970年春,李传夔、阎德发、张宏在安徽省潜山县黄铺附近的红层中发现了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继广东南雄、湖南茶陵之后,华南红层中又一极为重要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随即组织了安徽野外队,先后用了三个野外季度的时间(至1971年底),对安徽省内的红层做了一次粗略的普查。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业务人员,除上述三同志外,还有苏德造、崔贵海、汤英俊、邱占祥、黄学诗和  相似文献   

12.
安徽潜山古新统假古猬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研究的假古猬化石是假古猬类在种类、层位和数量上迄今最丰富的一次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假古猬类本身的性质和起源,它和有关类别的关系以及亚洲哺乳动物早期辐射的特点,都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文中记述了3属、4种及2未定种,讨论了假古猬类的分类和某些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在安徽潜山盆地中古新世望虎墩组下部发现的一块具完整颊齿的头骨化石,并据此建立了—新科——丰齿兽科 (Plethorodontidae fam. nov.).包括—新属新种—潜山丰齿兽 (Plethorodon chienshanensis gen. et sp. nov.).根据上颊齿特点,笔者认为它与翼齿兽比较接近,因而暂被放入钝脚目.文中还对这两类动物的有关分类阶元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4.
安徽过去哺乳类化石地点很少,解放后于1952—1954年间,曾在泗洪、五河二县(原属安徽,现划入江苏)发现巨河狸(Trogontherium)及四不象鹿等哺乳类化石,经杨锺健教授等研究发表(1955),并确定了一套可资皖北对比的第四纪地层名称。同一时间内也在涡阳、怀远、凤台等县分别找到过河狸、象及水牛。 1959年春,据报告在皖北宿县发现化石,安徽省博物馆同志即往该地发掘一次,继又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3,i2略有增大 ,p1存在但退化成单根且侧扁 ,p3无下后尖 ,p4次臼齿化且无下内尖 ,下三角座前后压缩且下前尖退化 ,m3三叶。中国曾经记述的和被认为是裂齿类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共有 9个属种 :Lofochaiusbrachyo dus、Meiostylodonzaoshiensis、Anchilestesimpolitus、Dysnoetodonminuta、Interogaledatangensis、Pletho rodonchienshanensis、Huananiusyoungi、Yuesthonyxtingae和Simplodonqianshanensis。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它们的齿列 ,作者认为 ,Lofochaius、Meiostylodon、Interogale、Plethorodon和Simplodon可能属于裂齿类 ,而Anchilestes、Dysnoetodon、Huananius和Yuesthonyx则可能与裂齿类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Lofochaiusbrachyodus的P1和P2退化、P4有一定程度的臼齿化、外架窄、主尖锥状、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端内收 ,显示了裂齿类的特点。湖南茶陵盆地枣市组Meiostylodonzaoshiensis的i2增大、上臼齿主尖锥状、柱尖和后附尖发育、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  相似文献   

16.
安徽巢县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在安徽省潜山盆地晚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晌髓类的一个新属新种──李氏皖掠兽(Wanolestes lii gen.et sp.nov.)。新属以p4臼齿化程度低,下颊齿跟座脊状,仅具两个下臼齿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产于潜山盆地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的混兽目(Mixotheridia)的新属种─—周氏安徽兽(Waniachowigen.etsp.nov.),主要特征是:齿式?·1·3(?)2+?/?·1·3·3,上颊齿外架窄,外中凹浅,附尖不发育,P5后尖明显,臼齿向后显著变小,P5及M3下跟座均具两个小尖。与该目中两个科Zhelestidae、Zalambdalestidae的成员相比,Wania在牙齿结构上更接近于Zhelestidae的成员,而且它不具有Zalambdalestidae科的典型特征,本文暂将它归入Zhelestidae科中。  相似文献   

19.
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地层和脊椎动物概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分属10个目16个科。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可以在潜山古新统中识别出7个化石层位。基于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证据,望虎墩组下段至上段下部可以大致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江西池江盆地狮子口组对比,对应于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上湖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和痘姆组可以与南雄盆地浓山组以及池江盆地的池江组对比,与浓山期相对应。综合我国几个古新世盆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上湖期可以大致与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Puercan和Torreionian对比,浓山期则与Tiffanian早中期(Ti1-Ti4a)相当。上湖期和浓山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丹尼期(Danian)和塞兰特期(Selandian)对比。因此,潜山盆地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属于早、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20.
安徽来安始新统一剖面及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10月,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队共同调查了安徽省来安县舜山集-张山集一带的新生代地层,并在王家港南面的一个小山丘上找到了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并参照当地的地层情况,安徽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将来安北面的下第三系划分为下伏的古新统舜山集组和上覆的始新统张山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