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驱是一次采油后经常采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储层出现高渗透层会对采收率有很大影响 ,因为高渗透层能够使水早期突破并且圈闭未波及到的油。通过沿着注入井和采油井施加适当的压力或流量剖面 ,智能井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消除这些影响的机会。在本项研究中 ,我们主要研究用钻遇全部产层的智能水平井在二维水平储层中进行水驱的情况 ,这些储层结构简单 ,但是非均质严重。为了延缓水突破 ,采用使流动通道远离高渗透层的一些算法改变油井剖面 ,从而改善水驱动态。对于出现水早期突破的情况来说 ,能够用这些简单的算法改善水驱过程 ,并且能够加速采油。获得的最终采收率提高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允许的总采油时间。这一时间越短 ,一般来说采收率提高的幅度越大。用我们的优化程序使水突破时间延缓了 7%~16 8%  相似文献   

2.
在浅的具有天然裂缝的碳酸盐中通常采用压力脉冲技术来提高采收率。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化学法可促进水的吸收,使油藏变得水润湿,从而以有效速率将油从岩石基质驱替进入裂缝。在此项作业中,已确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自吸。  相似文献   

3.
控制CO2的排放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国际行动.在我国实行CO2高效利用与地质埋存相结合的技术思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原油黏度和含蜡量高、原油与CO2的混相压力高等特点,分析了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评价体系问题、中国地质特点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的基本地质理论问题、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理论问题、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驱动过程中的渗流力学问题及CO2分离、运输与防腐的相关科学问题,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需遵循的思路对策与途径,为中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一体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时移地震AVO反演在油藏定量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时移地震叠前资料包含重要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信息,能用于区分不同油藏参数变化及进行油藏定量解释。依据油田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计算疏松砂岩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岩石物理模型,并依据该模型通过求解精确Zoeppritz方程来正演模拟油藏含油饱和度与有效压力变化时的地震AVO响应,分析了利用时移地震AVO反演区分油藏参数变化、实现油藏定量解释的可行性。根据Aki和Richards的简化AVO方程,详细推导了利用岩石物性与地震属性的近似关系进行时移地震AVO反演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在S油田进行时移地震AVO反演是可行的,推导的时移地震AVO反演计算方法能有效地分离油藏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压力的变化,真正实现对油藏的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5.
地震振动法提高采收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Сн.  Б  黄忠廉 《国外油田工程》1997,13(3):6-7,9
地面地震振动处理法是颇具远景的提高地层采收率的物理-化学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该方法的试验研究。试验给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与其它常用的提高地层采收率方法同时使用,可大大提高处于开发后期的油田中水浸地层的原油采收率,对多层油田尤为有效,其最明显的效果范围是离振动源设置点2.5~3km的区域。该区域油井的含水率可降至18%~20%,原油增采量占该地区总采油量的38%~60%。振动处理的效果可持续7~12个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外提高油气采收率(EOR)方法的应用现状、应用规模、增油量及其在总产量中的比例;介绍了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三次采油基础研究情况;分析了EOR方法与油价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在聚合物驱、复合驱、注气、微生物采油等方面的技术状况和应用规模,对近期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岩石物理与地震正演的叠前地震反演与储层描述技术研究"是胜利物探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时间为2005—2007年。  相似文献   

8.
多属性地震分析——处理非线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梅(Lame)参数(λρ和μρ)的AVO反演已成为一种共同的做法,因为它的作用是提高储层的识别能力。当与井资料相联系并获得与岩石性质有关的验证时,AVO属性体积与其他非AVO地震属性体积的综合也能提供有意义的地质信息。例如,为确定用测井导出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而进行储层性质计算通常是利用神经网络用非线性多变量行列式分析来做的。本提供了加拿大阿尔伯达南部的一个三维地震测量实例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概率神经网络解法首次用于AVO属性(Pruden,2002;Chopra和Proden,2003)。  相似文献   

9.
10.
地震复合波地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地震复合波的地质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针对松辽盆地砂泥岩薄互层的地质特点,提出了用波形合成追踪法研究地震复合波地质属性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复合波正演合成过程中有五个可以识别的特征界面,其中 C 界面是地震复合波形成的主导界面;C 至 D 界面间的地层为形成地震复合波的主要地层。因此,找准 C 界面深度是建立地震复合波与钻孔地层间有机联系的关键,对地震地质层位准确标定和利用地震剖面复合波波形信息进行岩性预测极为重要。文中的应用实例表明,用该方法在松辽盆地较好地建立了地震信息与地质信息间的对应关系,解决了一些疑难地质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岩石物理学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油气藏研究的目的在于弄清油气藏的构造特征、岩性特征和储集参数,进而减少油气勘探开发的风险.储集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流体类型和地层压力等,但由地震资料获得的是地震波的旅行时和振幅信息,并以此来计算地层波阻抗和其它地震属性,无法直接获得油气藏的储集参数.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储集参数和地震属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生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地震岩石物理学.进行地震岩石物理学研究,首先需要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储层的物性和流体特征与地震响应特征的相关关系;然后建立不同研究尺度(岩心、测井和地震)的岩石物理分析模型;最终利用岩石物理模型(或经验公式)通过流体替换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对油气藏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全面表征油气藏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Lost hills油气田,生产油和气始终是一种挑战。尽管储量很大,但生产却受到硅藻土(海相泥岩/粉砂岩)储层的低基质渗透率和独特力学性质的牵制。自1911年以来,经营者想方设法来提高产量,控制局部沉降和井故障,并提高采收率(目前计划是10%以下)。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井间地震资料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基于井间地震资料并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质及地面地震等资料进行储层分析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首先对目标储层进行标定、识别、追踪并解释;利用地震反演技术得到波阻抗剖面,据此估算其他物性参数(如波阻抗、电阻率、自然伽马、孔隙度等);然后综合测井、钻井资料和井区地质资料对储层进行精细研究,建立井间油藏剖面。文中针对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某油田稠油层埋藏深、原油黏度高、储层物性差、横向非均质性严重且构造复杂等特点,应用本文方法对高分辨率采集的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储层分析研究,明确了三叠系克拉马依组(T2k2Ⅱ)油藏储层的连通性及裂缝发育情况,落实了井间储层中断层的准确位置以及储层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当实施提高采收率(EOR)项目把CO2作为溶剂时,主要有三个寻求CO2注入剂来源的选择。这三个选择是天然CO2沉积物、人为烟道气捕集,或来自EOR项目早期阶段的循环CO2。所有这些来源可能都含有改变注入剂性质的杂质,潜在地影响系统的所有阶段。例如,捕集的烟道气可能含有N2,而采出或循环CO2源可能含有CH4和/或NGL。两者或其中之一可能含有SO2或H2S。这些杂质的每一种都对CO2的热力学和流体流动特征有不同影响,显示出对注入剂的混相能力、密度和黏度及其与地下油气相互作用的有利或有害影响。这些杂质还能够改变压缩能力、腐蚀控制和管道技术要求。本文描述了CO2杂质对EOR项目所有阶段(从CO2捕集到驱替效率预测)的影响。混相能力、密度和黏度以及岩石性质是给定岩石和流体系统驱替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开发出了一个筛选工具以便预测不同原油的EOR动态。该筛选工具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基于溶解度参数的方法,为了获得一个原油范围的混相能力,该方法可以用于筛选含有杂质的CO2注入剂。结合世界作业经验,应用这一技术评价了符合压力、温度和流体组成条件的油藏的EOR潜力。通过准确评价杂质在注入剂中的影响,能够在不增加处理液流来清除所有杂质的费用的情况下,能够找到确保和利用注入剂供给的最佳经济解决办法。通过矿场实例,讨论了混相能力、密度和黏度对CO2混相驱工艺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震分辨率极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地震奇辨率一直是薄储层和岩性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困扰地球物理发展的问题之一。地震分辨率为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通常教科书和有关的文献均将1/4地震波长定义为时间分辨率的极限,即使按菲涅尔半径定义的空间分辨率的极限,也为1/4地震波长。根据地震视主频和目的层的速度可以计算出空间和时间地震分辨率(1/4波长)极限。按常规的分辨率理论,地震勘探难以获得小于1/4波长储层的地质信息。若想获得小于1/4波长的储层信息,必须提高地震的成像主频,但对于实际地震数据而言,垂向(时间)分辨率受大地吸收衰减和高频信噪比的影响,地震分辨率总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的要求,特别针对中国陆相薄储层更是如此。但地震勘探是否可以突破1/4波长分辨率极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多块三维实际地震数据的研究,表明在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处理条件下,结合合理的井信息标定和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勘探是可以突破1/4波长地震分辨率极限的,这为中国陆相薄储层的地震勘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礁滩相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钻探成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气藏多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因此,加强储层预测研究是勘探成功的关键。针对该区地质情况和礁、滩储层的特点,储层预测研究主要从典型气藏解剖和已钻井综合评价分析入手,通过地质建模、地震正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研究开展礁滩储层的精细描述,明确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和储层的横向展布特征。为勘探部署和储量提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用合成地震记录提高地质层位的解释精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韩文功 《石油物探》1993,32(3):21-30
  相似文献   

18.
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分三步走的研究战略,即:研究米到百米级的“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研究厘米到分米级的“小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究已波及区剩余油(“微尺度”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提高驱油效率的方法。计算和研究出了“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即注水高粘原油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由层系内小层物性差异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研究出了开发未波及剩余油的10项技术。指出,①例钻水平并将在开采“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②低流度比驱替剂将在开来“小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中扮演重要角色;③以水气交替注入为基础添加起不同作用化学剂的泡沫系统将在提高已波及区的驱油效率中起重要作用;④热力法开采高含水油藏能提高驱油效率,但一般不能提高波及效率;⑤微生物采油法和振动波采油法在提高采收率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⑤经济分析在评价提高采收率技术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测井技术信息》2004,17(4):49-50
对储层特性建模的主要困难是为获得有代表性的模型。综合测井曲线得到的分辨率并横向延伸到地震资料中。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是独立记录的数据块,每一种给出的是不同属性的地下信息。最近,出现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多种方式。在这个实例研究中,实现方法以随机模拟程序为基础,该程序位于储层特性井内空间,直接与3D地震和测井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地震时频属性及其在油气地震地质技术中应用的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基于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的认识和实践,综述了地震时频分析属性在地层层序分析和地震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在对地震属性的一般性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利用地震方法研究沉积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技术,指出频谱分解和分频解释是地震层序分析和储层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给出了地震层序分析和地震旋回分析的时频分析方法和实例,以及地震储层研究中的频谱分解和分频属性提取的方法和应用效果示例。研究和分析表明:分频解释可以在不同的频带上显示不同级别的地质现象,是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环境和储层的有效手段;时频分析是实现地震分频解释的重要手段。提高时频分析方法的精度和分辨率以及在各种实际地质情况下进行实践,将会不断促进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效果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