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讨论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9例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和MR征象。结果 229例小儿脑性瘫痪中,157例为CT诊断,72例为MR诊断,CT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54.14%,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68.06%,CT和MR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为脑软化灶,21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7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3例为脑积水,11例为脑炎及脑膜炎,7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7例为脑多发钙化斑,6例为脑裂畸形,6例为脑贯通性畸形,4例为脑缺血灶,4例为脑白质变性,4例为无脑汇或巨脑汇畸形,3例为脑灰白质移位,3例为dandy-walker,2例为sturge-wenber。结论 CT和MR能准确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MR对本病诊断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早期诊断中CT的作用。方法 对 94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中 67例头颅CT阳性 ,CT异常率 71.2 8% ,其中脑萎缩最常见 (3 2 .98%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5 7.45 % )。不同年龄组中 ,年龄越小 ,CT异常率越高。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 ,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CT在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中75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率71.43%,其中脑萎缩最常见(3.38%);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59.05%)。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结论:CT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贤才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572-4573
目的:探究 CT 和 MRI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接诊的7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依据随机抽取模式将其分为2组,分别是参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参照组患儿以 CT检查,试验组患儿则借助 MRI 诊断,观察2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以检出率为准)。结果试验组检出率为93%,参照组检出率为47%,前者相较于后者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 MRI于小儿脑性瘫痪诊断准确率高于 CT 检查,临床诊断价值较大,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表现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脑性瘫痪患儿的CT表现与临床分型关系。方法:对1112例临床诊断为脑瘫的患儿进行CT检查,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例中,CT异常880例,阳性率为79.1%。其CT表现分类与临床分型如下:①390例萎缩,临床表现为羟挛型309例,共济失调65例,混合型16例;②186例脑发育畸形,临床表现为痉挛型85例,手足徐动型56例,混合型45例;③150例皮质有皮质下脑软化,临床表现为痉挛型78例,手足徐动型44例,混合型28例;④98例基底节病变,临床表现为手足徐动型66例,痉挛型32例;⑤56例事型,临床表现均为痉挛型;⑥232例正常,临床表现为痉挛型131例,手足徐动型60例,共济失调型21例,混合型20例。结论:CT表现反映了不同脑发育阶段脑损害的病理特点,头颅CT影像形态学改变对于早期诊断脑瘫及评价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是继小儿麻痹症后又一个以肢体瘫痪为主的致残性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高危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高,脑瘫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为了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减少脑瘫的发病率,本文对近期接诊的128例确诊为脑瘫的病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及方法1.1对象为自2000年12月~2001年11月在本科脑瘫中心及中国康复中心诊治的脑瘫病例共128例,男74例,女54例;就诊年龄4月~14岁,其中小于6个月6例,~12月24例,~24月22例,~3岁18例,3岁以上58例;均有详细的病史与发育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方法:脑瘫高危儿90例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小儿进行常规的干预方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地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发育刺激、适宜游戏、感觉训练等。结果:治疗组的好转率为73.3%,对照组的好转率为35.6%,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2组干预前的Bayley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干预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康复有利于促进小儿的早期发育,从而达到同龄儿发育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和CT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46例均接受TCD和CT检查的CP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将同期接受TCD检查的30例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观察TCD、CT对CP检查异常率,比较TCD对2组小儿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差异,观察CP患儿CT检查情况。结果 TCD对CP检查异常率与CT检查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小儿ACA、MCA、PCA及BA Vm均低于对照组,RI、PI均高于对照组(P<0.05)。CP患儿CT可见脑室扩大、脑发育迟缓、脑萎缩、脑软化、蛛网膜下腔变宽等病理改变。结论 TCD与CT对CP诊断中均有一定价值,各具优势,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患者CT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脑瘫患儿进行CT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例中,CT异常者67例,占67%,脑萎缩26例,脑软化21例,脑穿通畸形7例,中间部异常6例,混合型6例,基底节钙化1例。脑萎缩和脑软化为最常见CT表现。结论:CT检查对小儿脑瘫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反映了脑损害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CP)是由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损伤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我们从1988~1992年共收治CP150例,CT表现异常者120例,占80%。现就资料完整的100例就CP的CT、病因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男68例,女32例,男女之比2.13∶1。5个月~1岁33例,1~3岁45例,3~5岁15例,5~10岁7例。足月儿90例,未成熟儿14例,小头畸形5例,出生时窒息37例,有感染史者27例,其中生前感染11例,生后感染16例,黄疸延迟或有核黄疸8例,颅内出血6例,过期产4例,新生儿硬肿症3例。其中部分病人有二种以上的上述病因。查无原因者16例。临床表现:痉挛型四肢瘫65例,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脑瘫患儿中52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率59.8%,其中脑萎缩19例,先天疾患14例,脑积水12例,脑软化灶4例,颅内钙化2例。结论: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柳  高玉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2-103,F0003
目的分析CT对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31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较大,20例均为实性(64.5%),囊实混合性11例(35.5%),8例可见钙化,除1例未见明显强化外,其余均可见不均匀强化。残存受压的肾实质在增强CT扫描上呈新月形改变。肿瘤可侵犯肾包膜,腹膜后、膈脚后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CT检查能发现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血管受侵等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张定  牟奇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44-3846
目的:总结肝脏母细胞(HB)瘤在CT上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B瘤病例进行腹部CT平扫,3例加作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分析HB瘤的CT表现。结果:肿物位于肝右叶3例,肝左叶1例,肝左右叶1例。HB瘤大多表现为肝内单个球形或分叶状融合的实性肿块,1例为多发结节。2例肿物呈外生型,4例边缘清楚,3例包膜完整。肿瘤密度多不均匀,2例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可不均匀或弧线形、网格状强化。全部病例肿瘤以外肝实质正常。1例见下腔静脉瘤栓,1例见腹膜后淋巴结及大网膜转移。结论:HB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对于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3例,左右叶同时受累1例。4例肿瘤突出于肝表面生长。12例CT均表现单发巨大类圆形低密度肿块,6例可见完整包膜,4例肿块内可见不规则钙化,6例肝静脉、门静脉或肝脏周围器官受压移位,1例发生肝内多发转移,2例发生肺部多发转移,1例发生肝门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及门脉癌栓形成。结论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CT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对血管的侵犯情况,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萌  钟发英  薛向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26-3727
目的:探讨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结果: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主要表现有大的不规则肿块25例,密度较均匀18例,钙化12例,囊变或坏死8例,出血4例,越过中线22例,包绕腹膜后大血管20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8例,2例肝转移,8例腹腔积液,2例盆腔转移。肿块不均匀强化,肾脏向后外侧移位24例,肾脏轮廓完整。结论:根据典型CT表现,并结合临床特点,可高度提示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对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表现。结朵32例患者中,CT平扫阳性16例,诊断率50%;CTA显示大脑前动脉病变7例(闭塞4例,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病变18例(闭基10倒,狭窄8例),走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CTA诊断率100g。结论临床怀疑急性重症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行cT扫描,在排除脑出血及其它病变后应行CTA成像分析,为,临床诊治大面积脑梗塞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4个,1例多发(3个)。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