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单侧7例,双侧14例,依据病变范围将本病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局限型13例,主要位于鼻腔内,其中鼻腔前部11例,鼻腔后部2例;骨质改变不明显,浸润鼻旁或面部皮下组织9例,弥漫型8例,肿瘤范围广泛并向鼻腔周围结构浸润扩展,其中累及鼻旁窦7例,侵入眼眶1例、颞下窝2例,延伸至鼻咽、口咽部并累及咽旁间隙6例,骨质破坏7例,颈部淋巴结受累1例。CT显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充填鼻腔并沿鼻黏膜蔓延,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MRI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但低于鼻黏膜,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提示诊断,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19例,全部病例均有CT和/或MRI资料.结果:病变位于鼻腔左侧7例,右侧11例,双侧同时侵犯1例;局限于鼻前庭或鼻前部3例,鼻腔前中部6例,中后部2例,整个鼻腔受侵8例;肿瘤向鼻前庭生长并浸润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11例;延伸至口咽部1例,侵犯眼眶2例,伴骨质破坏9例.CT显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充填鼻腔并沿鼻黏膜蔓延,MRI显示肿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MRI能够更清晰、准确显示病变侵犯范围.确诊须依赖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鼻腔和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和鼻窦AC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块发生于鼻腔5例,其中左侧4例、右侧1例、双侧1例,筛窦4例,其中左侧2例、右侧1例、双侧1例,上颌窦3例,均为左侧.CT表现:所有病变均呈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7例呈等、低混杂密度,4例呈等密度影,2例为等、低混杂密度影中夹杂斑片状高密度影.病变均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邻近骨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5例累及翼腭窝,表现为翼腭窝扩大,其内脂肪间隙变窄,软组织密度影填充.MRI表现:6例行MRI检查病例均呈混杂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发生于双侧筛窦的1例见病变邻近脑膜增厚、强化.结论 CT和MRI联合应用,能为制订鼻腔和鼻窦ACC手术方案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6.
脊柱区淋巴瘤的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脊柱区淋巴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区淋巴瘤45例,其中原发性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继发性4|D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9例,NHL 31例(B细胞型27例,T细胞型4例).将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病变部位:单部位发病者13例,多部位发病者32例.5例原发性者均为单部位发病,继发性者40例中32例为多发.(2)病变类型:骨质破坏型2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3例合并有软组织肿块,18例软组织病变的范围超过骨质破坏的范围;软组织肿块型6例,骨质破坏不明显,5例表现为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并经椎间孔相连,呈围椎、钻孔生长的特点;骨髓浸润型9例,表现为椎骨髓质MRI信号异常,骨皮质完整,椎旁软组织正常;脊髓浸润型3例,表现为脊髓增粗和MRI信号异常.(3)MRI表现:椎骨骨质破坏和骨髓浸润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低、等或高信号,压脂T2WI高信号.软组织肿块与相邻正常肌肉相比,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至中度强化,坏死液化不明显.结论 脊柱区淋巴瘤多为继发性B细胞NHL,其主要表现是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较大范围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有经椎间孔相连围椎、钻孔生长的特点,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CT、MRI表现,结合其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韦氏环NHL中,成熟B细胞淋巴瘤22例(73.3%),成熟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8例(26.7%)。病变表现肿块型15例(50.0%),弥漫型8例(26.7%),溃疡型2例(6.7%),混合型5例(16.7%)。B细胞型以肿块型多见(68.2%),易累及腭扁桃体,CT表现为局限性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MRI检查病灶信号均匀,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稍高信号。T和NK细胞型以弥漫型多见(75%),常累及两个或多个部位,病变呈浸润生长,范围较弥散,轮廓欠清晰,形态欠规则。22例(73.3%)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多累及颈部I~III区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中央多无坏死。结论韦氏环B细胞型NHL与NK/T细胞型NHL的影像学表现各有一定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翼腭窝原发肿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起源翼腭窝,通过其自然通道向邻近结构不同程度生长,其中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纤维瘤3例、腺样囊性癌2例、黑色素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边界清楚,高分辨率CT(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T2WI呈高信号,2例神经纤维瘤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3例神经鞘瘤可见囊性区,呈不均匀强化。血管纤维瘤边界较清楚,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及破坏。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比较)2例,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明显强化,1例瘤体可见散在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骨质呈虫蚀样破坏;在MR T1WI呈低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瘤体内可见点、囊状更高信号,呈不均匀强化。黑色素瘤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前侧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其余骨壁破坏,肿瘤突人邻近结构;MR T1WI呈稍高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见多发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周边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两者结合能较准确地对神经源性肿瘤及血管纤维瘤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病理确诊的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特点。结果 21例中B细胞来源16例,外周T细胞来源3例,NK/T细胞来源2例。腭扁桃体受累最多见,见于16例。病变表现:肿块型7例,弥漫型5例,混合型9例。14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6例MRI检查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10例咽旁间隙受压变窄,但MRI检查高信号的脂肪仍存在。15例累及颈部淋巴结,受累淋巴结密度、信号均匀,中心坏死少。结论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发病部位、形态、肿瘤的信号、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对于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翼腭窝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翼腭窝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 12例神经鞘瘤均为单侧发病,病变以翼腭窝为中心生长并向其通道及周围间隙蔓延,边界清楚,呈卵圆形8例,梭形4例.CT表现:翼腭窝扩大,相应骨质受压变薄、移位及吸收;平扫显示10例病变密度均匀,另2例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区,5例行CT增强扫描,其中3例病变显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均呈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9例,高信号3例,10例病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其中5例并可见结节状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T2WI上所见的高信号区均未见明显强化,其他区域中度或显著强化. 结论 根据典型的骨质及信号改变,可提示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1.
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2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位于左侧19例,右侧13例。CT表现:病变呈长圆形11例,不规则形8例,扁平形7例,卵圆形4例,分叶状2例;24例边界清楚,10例轮廓呈锯齿状;11例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区和/或钙化,增强后中到高度强化;24例包绕并压迫眼球,16例沿眶外壁向眶尖区生长,与外直肌分界不清,其中4例浸润视神经;邻近眶壁骨质虫蚀样破坏24例,明显溶骨性破坏3例。MRI表现:与正常眼外肌比较,T1WI呈低信号14例,等信号12例,T2WI呈高信号22例,等信号4例,其中22例信号不均匀,中到高度强化。病变可蔓延到颅内、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等邻近结构,也可沿神经周扩散。结论泪腺腺样囊性癌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CT联合MRI可对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8例)、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MR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 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6例;病变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5例、模糊3例,最大径平均51 mm(29~72 mm).CT表现:与脑实质比较,平扫6例呈等密度,2例呈略低密度,2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受累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残端骨质伴有硬化.MRI表现:T_1 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5例;T_2 WI呈不均匀低信号6例、等信号1例;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累及同侧鼻腔6例、颞下窝和翼腭窝4例、眼眶4例及面颊部3例,MRI更清楚、准确显示窦外蔓延的范围.结论 骨质破坏伴有残存骨质硬化、T_2 WI呈较低信号是上颌窦炎性假瘤较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眶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中起源于鼻腔4例,鼻窦5例,眼眶3例.普通型软骨肉瘤8例,去分化型和间叶型软骨肉瘤各2例.CT表现:肿瘤呈卵圆形2例,分叶形6例,不规则形4例;内见散在点、环、结节、斑片状或不定型钙化;边界清楚9例,模糊3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度强化.7例鼻软骨肉瘤出现骨质破坏,并侵犯周围结构;眼眶软骨肉瘤骨质破坏1例,并侵犯同侧额部.MRI表现:普通型和去分化型软骨肉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6例(与脑组织比较,以下同),等信号4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8例,等信号2例,信号不均匀,内见散在低信号区,增强后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普通型软骨肉瘤边缘及间隔呈明显强化,内部不强化,呈斑驳状3例,蜂窝状2例;间叶型软骨肉瘤在T1、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后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各1例.结论CT是鼻眶部软骨肉瘤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典型间隔及边缘强化的MRI表现也能够提示诊断,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MR1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 病变发生于上腭者5例,口底4例,腮腺4例,鼻腔及上颌窦3例,颌下腺2例,泪腺及面颊部各1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侵犯邻近骨质3例.MRI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神经侵犯征象.结论 CT对肿瘤周围骨质破坏情况显示较好,MR1能够更清晰显示病变形态、轮廓及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6例为良性成骨细胞瘤,2例为侵袭性成骨细胞瘤;发生于鼻窦者6例,颞骨者2例。CT表现:良性成骨细胞瘤边界清楚,圆形2例、椭圆形4例,周边伴有完整的骨壳,病灶内见点状、结节状、条状钙化或骨化,压迫邻近的结构;侵袭性成骨细胞瘤部分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骨壳不完整,外周可见软组织肿块,内伴有不规则形的钙化或骨化,侵犯邻近结构。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为等信号者4例,低信号者2例,T2WI信号不均匀,但病灶内部均见数量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上钙化或骨化区;4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环,1例骨壳仅在T2WI显示低信号,1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难以显示;增强后扫描呈中至显著强化,良性为较均匀强化,而侵袭性为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良性较均匀,侵袭性不规则且范围更大。结论CT是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I可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1种补充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