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GF-β1、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3、7、15d血清TGF—β1及TNF—α水平。结果 急性颅脑外伤后1、3、7、15d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d血清TGF—β1水平与患者病情呈负相关,血清TNF—α水平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GF—β1水平下降而TNF—α水平升高。血清TGF—β1、TNF—αα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能否诱发黑质细胞凋亡以及Bax蛋白表达与黑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6—OHDA的方法建立大鼠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采用TUNEL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等方法,选择6—羟基多巴胺注射术后1d、7d、14d、21d为研究时点,观察大鼠PD模型形成过程中黑质细胞调亡的数量及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并检测黑质细胞Bax蛋白表达情况变化。结果 用TUNEL法发现黑质细胞存在细胞凋亡,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1d-21d细胞凋亡数逐渐增高;电镜观察在此过程中黑质细胞存在典型的细胞凋亡,Bax蛋白表达在1d为最高,其后很快下降,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6—OHDA能诱发大鼠黑质细胞调亡,Bax蛋白是黑质细胞凋亡的关键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氙(Xe)-CT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对7例在SAH后1~4d和7~14d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2次Xe—CT检查。用自动皮质6分区模式和手工画法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等血管分布区(每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10个感兴趣区,7例患者共70个)的脑血流量。在Xe—CT检查后1h内,采用TCD检测MCA血流速度,比较MCA供血区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Xe—CT检测7例患者SAH后1~4d双侧MCA供血区平均脑血流量为(48±12)ml·100g^-1·min^-1,7~14d为(43±15)ml·100g^-1·min^-1。TCD检测SAH后1~4d双侧MCA平均流速为(165±73)cm/s,7~14d为(151±70)cm/s。Xe—CT检测的MCA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MCA血流速度比较,SAH后1~4d的左侧MCA的脑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5),SAH后1~4d的右侧MCA和7~14d的双侧MCA的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CT能获得脑血流量绝对值,可用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流量评价。TCD检测的MCA流速与Xe—CT测得的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无明显相关性,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个体化序贯性治疗方法,提高长期缓解率。方法对2002~2005年住院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病因及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A组:(1)酚妥拉明10-20mg+5%葡萄糖溶液250ml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2)奥扎格雷40~80mg静脉滴注,1次/d,或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B组:(1)酚妥拉明10—20mg+5%葡萄糖溶液250ml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2)丹参注射液20—30ml(或川芎80m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5%葡萄糖溶液250ml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10—14d后两组患者均转入口服序贯用药。小剂量地高辛0.125—0.250mg,1次/d,螺内酯20—40mg,1—2次/d,两药均服用3d停4d,持续服用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主肺动脉宽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mPAP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序贯性用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刚刚起步,平均肺动脉压和左室射血分数前、后改善不明显,可能与我们观察病例较少有关,还有待于增加观察例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5岁,干部,主因“反复胸闷、胸痛1个月,加重3d”于2008—12—21入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持续时间1~5min/d,休息后明显缓解,无肩背部放射痛,无憋气大汗,无恶心、呕吐。近3d来患者诉胸闷、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至10min。有高血压、高血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信号蛋白Smad3在大鼠心肌肥厚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复制心肌肥厚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RT—PCR法检测肥大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3d LVMI开始上升并持续至28d,肥大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3 mRNA及蛋白表达术后3d开始上升,持续至28d,术后14d为表达高峰。结论信号蛋白Smad3参与了腹主动脉结扎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肺血栓栓塞组(PTE组),并建立大鼠PTE模型,分别于栓塞后1、4、7、14、28d时间点检测动脉血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血小板生长因子β链(PDGF—β)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PTE组1、4、7d时间点PaO2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8d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肺动脉压力(mPAP)水平两组各时间点无差异。PDGF—β在Sham组肺动脉有极微量表达,在PTE组1d即有表达,持续于7d后逐渐减弱。认为PDGF—β参与了急性PTE后的肺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L-精氨酸(L—Arginnine,L—Arg)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3种血管活性肽合成分泌的影响,以寻求理想的降低肺动脉高压(PAH)的药物。方法选取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L-Arg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0例。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L—Arg治疗组除此之外,加用L—Arg20g入100ml 5%葡萄糖液中,60滴/min,每日1次,连续5d。两组均于用药前及用药5d后监测NO、ET-1、U-Ⅱ、肺动脉压、血压、心率、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气等指标。结果L—Arg组及常规组治疗前的PaO2、NO均比对照组低,肺动脉压、心率、ET-1和U-Ⅱ均比对照组高(P〈0.05);L—Arg组治疗5d后BUN、NO较同组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5d后均明显升高,肺动脉压、ET-1较同组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5d后均明显降低,U-Ⅱ比同组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但两组治疗5d后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Arg可调节NO、ET、U—Ⅱ的合成和分泌,有效的降低PAH。  相似文献   

9.
1病例简介 患者,女,31岁,已婚,农民。因停经40余天,腹痛1d于2005—07-14 17点40分急诊入院。10d前少量阴道流血,2d自止。当日上午在当地医院因节育器位置低行取器术,手术顺利,术后即出现腹痛,可忍,持续钝痛来诊。  相似文献   

10.
阿德福韦酯治疗后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国平  李玉强 《山东医药》2009,49(17):67-6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中国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动态变化。方法选择6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收集系列血清标本测定HBV—DNA水平,采用数学模型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药物对病毒阻断效率的中位数为96.7%(89.5%~99.2%),病毒清除率的中位数为0.8/d(0.6—1.0/d),感染细胞清除率中位数为0.09/d(0.03—0.14/d)。结论血清HBV—DNA降低呈二阶段特征,阿德福韦酯对中国HBeAg阴性乙肝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感染性腹泻289例排除细菌性痢疾,伤寒等病。大便为黄白色水样,无粘液脓血。年龄<1岁114例,1—2岁45例,3岁以上70例;男168例,女121例。腹泻1—3 d133例,4—6 d 119例,7—9 d 27例,10 d以上10例。大便次数4—10次/d 140例,10—20 次/d 124例,>20次/d 25例。体温正常75例,38—39℃168例,39℃以上46例。呕吐3次以下112例,3—7次124例,7次以上23例。脱水轻度159例,中度130例。轻度酸中毒183例,重度27例,血清钾钠氯降低79例。大便培养183例,仅有3例培养出大肠  相似文献   

12.
1病例简介 患者,男,68岁,因头晕3d,伴双上肢麻木于2009—06—18来我院就诊,询问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9年,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外院(2009—05—17)头颅CT提示:腔隙性脑梗死。查体:体温:36.8℃,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77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4年,高血压病史5年余,糖尿病性肾病史3年,2012—03-21因血尿酸高服用别嘌醇(allopurinol,0.1g/d),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患者,女,64岁,因反复胸痛发作6年,加重1d,于2007—10—07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6年前开始活动后胸骨中下段隐痛,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曾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但未正规诊治。1d前无明显诱因下心前区疼痛发作,持续近20min,伴胸闷、心悸,服用“救心丸”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后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均约为20min。故到本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含有针对大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反义RNA及小干扰RNA(siRNA)的重组AAV(rAAV/ANTI-TIMP—1/neo及rAAV/siRNA—TIMP—1/neo)感染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后,TIMP—1表达的受抑制情况。方法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酶切后连接,将针对TIMP—1的反义RNA片段及甄RNA片段分别构建于AAV载体中并测序鉴定,将其包装成重组病毒后感染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经G418以400ug/m1的浓度筛选30d后,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blot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HSC-T6 TIMP-1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经PCR、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两种重组AAV载体质粒(pd16-95/ANTI—TIMP-1/neo和pd16—95/siRNA-TIMP-1/neo)克隆成功。将重组质粒包装成病毒感染HSC—T6细胞30d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blot分析显示,重组病毒rAAV/siRNA-TIMP-1/neo组与对照组细胞相比,HSC—T6中的TIM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P〈0.01),且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约下降60%。而rAAV/ANTI—TIMP—1/neo组及空载体组与对照组相比TIMP—1基因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AAV载体技术重组病毒rAAV/siRNA-TIMP—1/neo可有效地抑制TIMP-1基因的表达,而针对TIMP—1基因全长的重组病毒rAAV/ANTI—TIMP—1/neo对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TIMP—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水肿、腹泻、大量蛋白尿1年,低血压2个月”,于2005—07—04入院。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水肿,无肉眼血尿及少尿,查尿蛋白(++++),予中药汤剂治疗5—6d(处方不详),无恶心、呕吐,复查尿蛋白同前,水肿无改善,且逐渐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呈黄色水样大便,每日5—6次。  相似文献   

17.
例1男,13岁,因黑便4d,呕血1d入院。有时解鲜红血便,便中带有血凝块。呕吐鲜红血性液体约1000ml。脉搏11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80/36mmHg(1mmHg=0.133kPa)。第1次胃镜显示:胃底和贲门部大量鲜血,未见溃疡。经内科各种治疗如:抑酸剂、凝血酶原、生长抑素等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患儿仍以600—1000ml/d继续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华法令、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抗血栓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NVAF病人95例。其中华法令组32例,华法令1.5mg/d—6.5mg/d;阿司匹林组31例,75mg/d—150mg/d,对照组32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以脑卒中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结果:华法令组脑卒中发病率3.13%,阿司匹林组为16.13%,对照组为25.00%。华法令组有1例出现小量脑出血,阿司匹林组有5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华法令对NVAF的抗血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损伤后IGF-1和Bcl-2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临床治疗SCI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自制改良Allen’S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及伤后3h、6h、12h、1d、2d、3d、5d、7d、14d大鼠脊髓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SCI后IGF-1表达即呈升高趋势,3d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14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1d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首次数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3d时又开始升高,5d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值高。14d时与对照组无差别。达第一峰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脊髓神经元,而后一峰则以胶质细胞为主。IGF-1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后IGF-1和Bcl-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且IGF-1可上调Bcl-2的表达。二者可用于临床SCI的治疗以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20.
驱蚊涂料对蚊虫的驱避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告驱蚊涂料的驱蚊效果。将Deet等化合物与缓释剂相结合,研制的驱蚊涂料,经实验室处理1—720d,埃及伊蚊有效保护率达88.9—95.3%;经现场使用1—77d,RPI值白天为0—8.9,晚间为0.74—17.15,对常见蚊种有显著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