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测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SD大鼠免疫炎症机制中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以证实对穴后溪-环跳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炎症机制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选取新型腰椎间盘突出症SD大鼠模型作为实验对象,选用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作为治疗穴位,采用普通针刺的治疗方法,观测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组、后溪组、环跳组和环跳-阳陵泉组前后大鼠免疫炎症机制中血浆IL-6、NO、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组较后溪组、环跳组和环跳-阳陵泉组大鼠血浆IL-6、NO、PGE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的镇痛效果比单用后溪或者环跳,以及吕景山对穴环跳-阳陵泉的疗效要更好;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浆IL-6、NO、PGE2的含量;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是通过降低IL-6、NO、PGE2的含量来达到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炎症机制,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郄穴为主配合中药介入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计算器数字随机法将入选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L4-S1夹脊穴和外丘、委中、侠溪等特定穴,配合葛根素注射液介入病变腰椎间盘椎间孔附近治疗;对照组针刺治疗同治疗组,配合常规穴位注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3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价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525,P=0.012),且治疗组的平均疗程比对照组为短(P<0.001).治疗后两组的症状体征总评分、疼痛评分和直腿抬高试验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更为明显(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的IL-6含量均下降,而治疗组的降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葛根素注射液的介入治疗与针剌的协同作用优于葛根素的穴位注射合常规针刺.这可能与介入治疗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更有利于外周血IL-6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从而消除神经根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损伤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内热针组、普通针刺组和温针灸组,每组15只。采用埋置明胶海绵的方法制作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2周后对相应组别大鼠进行治疗。于治疗后第0、7、14、28天从大鼠颈静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法检测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于治疗后第28天处死大鼠,取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肌肉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肌肉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上述炎性细胞因子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内热针组最为明显(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损伤肌肉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mRNA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内热针组表达水平最低。内热针组大鼠肌肉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与其他治疗组比较,炎症反应更轻,肌纤维结构更完整。【结论】内热针治疗可通过降低TNF-α、IL-1β和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电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神经根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5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造模后,随机挑选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疏波组、密波组、疏密波组,治疗10d后,观察对大鼠疼痛行为学、电生理学及受损神经根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经普通针刺及不同波形电针夹脊穴干预后自发痛分值、步态评分显著降低,E-C6Lat(ms)值、MCV(m/s)值、C6Amp(mV)值显著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空泡样变及胶质细胞增生情况明显减少。结论:电针夹脊穴尤其选用密波波形有明显镇痛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神经根局部炎症,促进神经元损伤、修复和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针刺脾经腧穴阴陵泉及三阴交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0的影响。方法 从48只雄性Wistar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其余36只作为造模组。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干预并结合完全弗氏佐剂足跖部注射建立R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6只造模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针刺组采用掀针针刺阴陵泉与三阴交穴,连续针刺6 d,休息1 d;雷公藤组以8 mg/kg剂量灌胃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每日1次。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干预。比较各组大鼠足趾关节滑膜细胞内细胞器的形态学变化及血清IL-1β、IL-4及IL-10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细胞核核膜间隙增宽,细胞膜破裂,可见细胞器外溢,线粒体空泡变性,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断裂,核糖体大量减少;针刺组及雷公藤组上述病理变化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IL-4及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组及针刺组大鼠血清I...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手三阴经原穴和非穴对高、低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影响,研究代表不同经脉的原穴对血压影响的特异性及针刺作用的双向性。【方法】研究分为高血压部分和低血压部分。2部分均分为手三阴经原穴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除了模型组和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针刺治疗,连续7 d。治疗结束后所有动物均进行血压(BP)检测,每只大鼠连续测量5次,取平均血压值。【结果】1原穴降压作用特异性的比较:各组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空白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其中神门组与太渊组降压效果较大陵组和非穴组显著(P0.05),神门组与太渊组降压效果相仿(P0.05),大陵组降压效果与非穴组相仿(P0.05)。2原穴升压作用特异性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显著低于空白组,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具有一定的升压作用。其中,非穴组血压显著低于手三阴原穴组(P0.05),神门组与大陵组升压效果相仿,但高于太渊组(P0.05)。【结论】针刺对高、低血压均有良性调整作用,手三阴经原穴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优于非穴,且神门的双向调节作用最明显,表明原穴具有一定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痹痛消治疗腰椎间盘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痹痛消低、中、高剂量组,观察痹痛消的镇痛作用和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痹痛消中高剂量组,观察痹痛消对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痹痛消颗粒组,在不同时间观察痹痛消对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的影响。结果:痹痛消镇痛明显,能抑制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作用持久显著,可抑制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大鼠炎性肉芽肿的形成,降低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结论:痹痛消颗粒是通过抗炎、镇痛、改善血液循环对腰椎同盘起综合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4):1051-1056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40只符合标准的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通过双侧海马区注射Aβ1-42溶液复制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无菌双氧水,空白组不做处置。头穴丛刺组于造模后2 d起给予针刺干预,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背侧位捆绑固定,1次/d,连续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海马CA1区中Ach、ChAT和AchE的含量和活性,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海马CA1区中IL-6、IL-10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较空白组明显增加,跨越平台次数和有效停留时间较空白组明显降低,海马组织中Ach的含量、ChAT的活性、IL-10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降低,AchE的活性和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能够显著降低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增加跨越平台次数和有效停留时间,增加海马组织中Ach的含量、ChAT的活性、IL-10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AchE的活性和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疗法能够通过调控AD大鼠海马CA1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和促进Ach的含量,从而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长强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治疗组取长强穴,针刺对照组取三阴交穴,针刺后留针20 min,每天1次,连续7 d。模型对照组造模后常规饲养,只捆绑不针刺。治疗前后对各组大鼠分别进行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和膀胱顺应性检测,观察针刺长强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顺应性的影响。【结果】治疗后针刺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的膀胱容量和膀胱压力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压力变化值降低,膀胱顺应性变化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长强穴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排尿能力,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动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行开腹关腹操作)、模型组(行结肠吻合术)、针刺组,针刺组及假手术组术后均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连续3d。检测各组大鼠排便情况、核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针刺组与假手术组均能显著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质量,降低60min胃残留率(均P0.05或P0.01);针刺能促进结肠吻合术后结肠组织的溃疡愈合,减轻炎症水肿。【结论】针刺足三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与其能促进胃排空及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1.
针刺智三针和四神聪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将4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评分的不同分为3个等级,再随机分为电针组(主要针刺神庭、本神、四神聪等穴位,连续治疗4周)23例和对照组(口服尼莫通,每次 30 mg,每天3次,连续治疗4周)23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S、日常生活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主要症状观察表等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HDS、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好转(P<0.01),其中以电针组的疗效较好(P<0.01)。【结论】提示电针智三针穴、四神聪穴对血管性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所形成的功能障碍,以及主要症状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穴位贴药组:模型组以卵蛋白致敏并诱发哮喘模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同时背部给予空白对照药物敷贴;地塞米松组在哮喘大鼠雾化后予以腹腔注射1 mg/kg地塞米松,同时在背部备皮予以空白对照药物敷贴;穴位贴药组在哮喘大鼠雾化后予以腹腔注射1 mg/kg的生理盐水,同时在背部备皮予以治疗药物敷贴,穴位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穴.疗程结束24 h内取各组大鼠肺组织观察其炎症情况,并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比较各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肺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EOS)、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0.01).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显著降低(P<0.05或P<0.01).穴位贴药组对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但对于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而IFN-γ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地塞米松组及穴位贴药组中大鼠外周血IL-4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1),但地塞米松组大鼠外周血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穴位贴药组大鼠外周血IFN-γ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外周血IL-4含量,升高IFN-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自制中药药膏(附子、人参、肉桂、丁香、冰片等组成)穴位敷贴大椎、关元、中脘、足三里穴,对照组给予不舍药物的安慰膏穴位敷贴与治疗组同样穴位;2组均每日敷贴1次,每次1h,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皮下埋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62例,按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皮下埋线组31例和针刺组31例,两组均在治疗3周后综合评定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级评分。[结果]皮下埋线组基本痊愈15例(48.4%),显效7例(22.6%),有效7例(22.6%),无效2例(6.4%),总有效率为96.3%;针刺组基本痊愈9例(29.0%),显效9例(29.0%),有效10例(32.3%),无效3例(9.7%),总有效率为90.3%。两组比较,皮下埋线组的基本痊愈率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且皮下埋线组的改善作用比针刺组更优(P<0.05)。[结论]皮下埋线治疗可提高颈椎病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耳压及防石胶囊预防胆囊胆固醇和胆红素结石的作用。【方法】①预防胆固醇结石实验:将75只豚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每天只喂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熊去氧胆酸(UDCA)组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加UDCA(剂量为50 mg/kg),防石组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加防石胶囊(剂量为1 g/kg),耳压组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并每天按压耳穴中胆俞、胆囊穴及日月等穴;②预防胆红素结石实验:将64只豚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每天只喂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喂胆红素结石诱石饲料,防石组喂胆红素诱石饲料加防石胶囊(剂量为1 g/kg),耳压组喂胆红素诱石饲料并每天按压耳穴(穴位同前)。【结果】2个月后检测结果显示:预防胆固醇结石实验中模型组胆囊结石发生率及胆汁中钙离子浓度显著性升高,防石胶囊及耳压法可显著性降低结石发生率及钙离子浓度;预防胆红素结石实验中模型组胆囊结石发生率及胆汁中胆红素含量显著性升高,防石胶囊及耳压法均可显著性降低结石发生率及胆红素含量(均P<0.05或P<0.01)。【结论】耳压及防石胶囊能预防胆囊胆固醇和胆红素结石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它们能分别降低胆汁中钙离子浓度及降低胆红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他大鼠均采用4-血管阻断法复制VD模型,存活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14只,尼莫通组13只,模型组13只;电针组针刺“百会”和“大椎”两穴,尼莫通组以12 mg/kg灌胃给药,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未予任何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治疗20d后各组大鼠在学习记忆方面的变化,并检测血红素氧化酶(HO)的蛋白表达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HO-1 mRNA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尼莫通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H0-1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尼莫通组比较,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尼莫通治疗相仿,两法均可能与减少海马和皮质神经元细胞HO-1蛋白表达及H0-1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针刺胃经穴位对超重大鼠褐色脂肪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超重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褐色脂肪细胞形态学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 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剌组。正常组喂普通饲料,其他组饲喂高脂饮食12周;针剌组针刺超重大鼠的足三里、内庭穴15 d, 各组治疗前后均测量体质量、体长、计算体质量指数(Lee's指数),治疗后剥离肾周脂肪称(湿)质量,并取肩胛间褐色 脂肪组织,处理后于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针刺治疗后大鼠体质量下降,Lee's指数和肾周脂肪质量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01);电镜下可见针刺组大鼠褐色脂肪细胞的毛细血管变得丰富,胞质中 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嵴排列致密。[结论]针刺胃经穴位对超重大鼠具有一定干预作用,可能与改变其褐色脂肪细胞的形 态、提高产热效能和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针刺组和针药组。药物组29例,服用药物以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或帕罗西汀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加用阿普唑仑;针刺组29例,针刺主穴取四神针、定神针、内关、神门、三阴交;针药组28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各组疗程均为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各评定1次,以观察疗效;在治疗第2、4、6周末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分别评定1次,以评价副反应情况。【结果】3组间的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针刺组和针药组的疗效指数显著高于药物组(P<0.01)。3组间不同时点的TESS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得分最低,针药组次之。【结论】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超激光结合针刺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超激光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以单纯针刺治疗。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激光结合针刺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疗效显著,两者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刺调节MAPK/ERK通路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通路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2h、1d、3d3个亚组,后2组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针刺百会、大椎穴,每天1次,分别治疗2h、1d、3d。每组均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Y迷宫测试,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CAl区、CA3区磷酸化EPK(p-EPK)阳性细胞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总和(Dsum)。【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Y迷宫测试时间显著延长(均P〈0.01),电针1d、3d组可显著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缩短Y迷宫测试时间,与模型组及电针2h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O.01)。假手术组无p-EPK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CA1区和CA3区Dsum显著升高(均P〈0.01),电针各组CA1区、CA3区Dsum,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电针1d、3d组Dsum降低幅度显著大于电针2h组(均P〈0.05)。【结论】电针可以通过调节MAPK/ERK通路,降低p-ERK在脑缺血早期的表达,从而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