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对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8例经临床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并对其影像学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骶髂关节结核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0例(56%),左侧8例(44%),男5例,女13例。典型影像学表现:早期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随后关节面糜烂,骨质缺损及破坏,邻近骨质硬化;严重者死骨形成、关节半脱位、纤维性或骨性关节强直,可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结论影像学能明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的程度、类型、脓肿位置及邻近结构,对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像学表现对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8例经临床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并对其影像学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骶髂关节结核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0例(56%),左侧8例(44%),男5例,女13例。典型影像学表现:早期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随后关节面糜烂,骨质缺损及破坏,邻近骨质硬化;严重者死骨形成、关节半脱位、纤维性或骨性关节强直,可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结论 影像学能明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的程度、类型、脓肿位置及邻近结构,对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成人颈椎结核外科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下颈椎结核行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16例,对其治疗手段及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平均随访21个月,结核病灶愈合,植骨块融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10例患者术后1周内肌力有较快的恢复,6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感觉、运动逐渐好转,所有患者大小便功能均在术后1个月内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1例Frankel分级B级和1例Frankel分级C级患者术后恢复达D级,其余皆恢复到E级。 结论 手术结合药物治疗颈椎结核合并四肢瘫,早期效果满意。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的各种MRI表现特点,探讨MRI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MRI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菌学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193例,男113例,女80例,年龄范围5~87岁,平均(47±15.1)岁。分析患者病变部位与数目,观察患者椎体形态、椎间盘、椎旁脓肿、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等变化的MRI征象。 结果 193例脊柱结核患者,共525个椎体受累,其中单独累及腰椎者所占比例最高,为95例(49.2%,95/193),单独累及胸椎者54例(28.0%,54/193);胸腰椎及腰骶椎同时受累者各13例(均占6.7%,13/193),单独累及颈椎者8例(4.1%,8/193),颈胸椎同时受累者4例(2.1%,4/193),单独累及骶椎者、胸腰骶椎和颈腰椎同时受累者各2例(均占1.0%,2/193)。每例患者累及椎体个数为1~9个,其中2个椎体受累患者最多见,共114例(59.1%,114/193)。MRI征象中,椎体形态改变者189例(97.9%,189/193),椎间盘受累172例(89.1%,172/193),182例(94.3%,182/193)可见椎旁脓肿影,硬膜囊及脊髓受压138例(71.5%,138/193),7例(3.6%,7/193)于T2WI可见脊髓异常高信号。 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脊椎结核的椎体破坏、椎间盘信号的改变及椎旁脓肿范围,同时能明确硬膜囊受压情况和脊髓受累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胸壁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周衍慧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2):101-103,F0003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收集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2年11月—2009年3月期间的87例胸壁结核,全部病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确诊,1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1)CT平扫表现为胸壁半圆形或扁平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密度较高,中央密度较低,"哑铃状"中央低密度肿块较具有特征性CT表现。骨和关节破坏15例,肋骨局部皮质缺损样破坏9例,膨胀性溶骨性破坏3例;(2)增强扫描14例边缘强化,1例肿块内见多发低密度区,较平扫时显示更清晰。结论CT对胸壁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东省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2年11月—200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肺穿刺细胞学和(或)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5例胸膜结核瘤(单发26例,多发9例,共53个病灶),全部经CT平扫,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为紧贴胸膜向肺内突出的结节或团块影,乳头状结节13个,半圆形15个,类圆形21个,椭圆形2个,扁平状1个,不规则形1个;密度较均匀39个,不均匀13个,见条状钙化灶1个。增强扫描,共26个病灶,无明显强化8个,边缘强化15个,明显均匀强化3个。结论CT检查对胸膜结核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31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医生制定脊柱结核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231例脊柱结核住院患者信息,采用分枝杆菌微孔板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测定来自231例脊柱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利福喷丁(Rft)、左氧氟沙星(Lfx)、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丙硫异烟胺(Pto)、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Pa)、莫西沙星(Mfx)、对氨基水杨酸(PAS)、克拉霉素(Clr)、利福布汀(Rfb)、卡那霉素(Km)和氯法齐明(Cfz)的敏感性。结果:脊柱结核患者对16种药物的总耐药率为34.63%(80/231),复治患者的总耐药率(75.44%,43/57)显著高于初治患者(21.26%,3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0,P<0.001)。脊柱结核患者任一耐药率顺位为:Sm(24.68%,57/231)>INH(22.51%,52/231)>Rft(19.05%,44/2...  相似文献   

8.
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应用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1997年3月—2001年5月行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18例。随访1.5~5年,平均3.6年。结果 自体骨植骨者术后3~6月骨性融合,异体骨植骨者术后1年骨性融合。7例截瘫患者,1例Frank分级B级和1例Frank分级C级患者术后恢复达D级,其余皆完全恢复。除1例因术中撑开不够颈椎生理弯曲恢复不佳外,颈椎生理弯曲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在颈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安全应用,它能为颈椎提供稳定性,利于骨融合和早期康复,同时,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有利于保持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特点.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者46例,占88.5%(46/52),胸部影像学表现与单纯肺结核表现无明显差别,病灶多位于上叶尖段或合并下叶背段、基底段,占61.5%(32/52).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应该特别注意合并两病时临床特征的搜寻和鉴别诊断,尤其是X线胸片或CT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以尽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Ramani  PS  Sharma  A  Jituri  S  董伟杰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06,(3):237-237
目的 评估前路内固定在颈椎和颈胸椎结核病人中重建脊柱、缓解疼痛、神经病学的复原和预防畸形的疗效。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来作者神经和脊柱手术部门的61例经手术治疗的累及颈椎3到胸椎2的患者的连续病历资料。颈椎3~颈椎6的患者给予切除受累椎体及椎间盘并通过前路植入钛合金内固定物重建稳定性。累及颈椎7~胸椎2的患者采用经锁骨手术入路。结核化疗采用五联抗结核药物连用一年的方案。随访时间为24到84个月(平均38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特征性CT影像表现及治疗中影像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及病理确诊的TBP患者,观察分析CT影像特征,包括腹腔积液、腹膜(壁腹膜、肝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及腹腔淋巴结。56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治疗过程中收集动态复查CT影像。结果 腹腔积液45例,大量1例,中少量44例,限制性38例,CT值>20 HU者34例。壁腹膜增厚46例,肝脏边缘部腹膜均有受累,均匀增厚17例,扁丘状凸起或腹膜结核瘤29例,增强扫描结核瘤边缘强化,肝包膜或肝脏受累15例;网膜增厚35例,结节及斑片34例,网膜饼1例,增强扫描网膜饼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肠系膜增厚41例,表现为斑片、结节及线状、星芒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与肠袢粘连,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包埋其内,走形扭曲。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19例,伴钙化5例,簇集状排列,增强扫描环状或蜂窝状强化。17例完整的动态CT图像,腹腔积液吸收最快,网膜及肠系膜病变吸收稍慢,腹膜结核瘤缩小速度最慢。结论 TBP的CT诊断为多种征象的综合,中少量腹腔积液伴壁腹膜、网膜及肠系膜的增厚粘连是最为常见的影像表现;CT影像动态变化对临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胸椎结核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的653例患者病案首页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及实验室检查、手术方案选择等。结果 653例胸椎结核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49.0(30.0,62.0)岁]、病程较长[6.0(3.0,12.0)个月]、背痛者较多[78.1%(510/653)],主要依靠组织病理诊断[81.0%(417/515)]。外埠患者[65.7%(429/653)]多于本埠患者[34.3%(224/653)],且本埠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发病率[34.8%(78/224)]高于外埠患者[14.0%(60/429)](χ2=38.330,P<0.001)。中、下段胸椎受累达91.4%(597/653),累及2个椎体者最多[69.5%(454/653)],其次为3个及以上椎体者[28.2%(184/653)],截瘫患者达30.5%(199/653),接受手术治疗者达83.2%(543/653),其中术后出现并发症者99例(18.2%)。截瘫患者入院时血红细胞沉降率[35.0(16.0,66.3)mm/1h]、贫血[36.7%(73/199)]、接受手术时间[210.0(168.5,250.0)min]和术中出血量[600.0(400.0,1000.0)ml]均明显高于非截瘫组[27.0(11.0,55.5)mm/1h、24.7%(112/454)、201.0(150.0,240.0)min、500.0(400.0,800.0)ml](Z=-2.867,P=0.004;χ2=9.835,P=0.002;Z=-2.494,P=0.013;Z=-3.182,P<0.001)。最终术后出现并发症者经积极处理均痊愈,好转出院581例(89.0%),转往其他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或治疗基础疾病61例(9.3%),截瘫未愈8例(1.2%),死亡3例(0.5%)。结论 胸椎结核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中下胸椎受累及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多见,病理是主要的确诊方式。手术是胸椎结核的重要治疗手段,截瘫患者病情较重,手术难度增加,但总体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塑料袋和普通便器在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排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为腰椎结核并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160例,按照病案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塑料袋组和普通便器组.80例塑料袋组患者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进行排便护理,80例普通便器组患者使用普通便器进行排便护理,对两组排便舒适、排便自理、会阴暴露、被服污染及便器处理方便的情况比较采用x2检验.对排便腰痛程度应用数字疼痛评估表NPRS(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评分评价: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皮肤受损程度评价分为正常、压红及破溃.排便腰痛程度及皮肤受损程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塑料袋组的排便舒适率(72.50%,174/240)、排便自理率(44.17%,106/240)、便器处理方便率(95.00%,228/240)均优于普通便器组[14.47%(33/228)、18.42% (42/228)和8.33% (19/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9.60、35.84、352.38,P值均<0.001).塑料袋组的会阴暴露率(29.58%,71/240)、被服污染率(12.08%,29/240)低于普通便器组[81.14%(185/228)和26.32% (60/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5.43、15.38,P值均<0.001).塑料袋组患者在排便腰痛程度、皮肤受损程度方面优于普通便器组,塑料袋组排便138例次无痛,明显高于普通便器组33例次无痛(Z=-9.16,P<0.001);塑料袋组排便后局部皮肤正常227例次,明显高于普通便器组156例次(Z=-8.10,P<0.001).结论 应用塑料袋进行排便护理可减轻围手术期腰椎结核患者的腰痛及臀部皮肤损伤,提高排便舒适度,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有利于维护患者自尊,提高患者排便自理能力.采用塑料袋进行排便护理对于腰椎结核手术患者非常适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开胸病灶清除治疗儿童胸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开胸病灶清除治疗儿童胸椎结核35例,其中有13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1例合并尿潴留。术后随访1~7年,平均3.5年,对患者局部病灶有无复发、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的近期和远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35例患者均得到结核病临床治愈,未发现复发;13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1~3级;1例尿潴留患者于术后5个月恢复排尿功能;35例患者术前平均后凸Cobb角为42°(20°~55°),术后近期平均为22°(5°~38°),术后随访1~7年(平均3.5年),后凸Cobb角仍平均为22°(5°~40°),其中17例于术后2~3年取出内固定。 结论 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开胸病灶清除治疗儿童胸椎结核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彻底,提供肋骨植骨,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预防远期后凸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3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38例患儿中,全部为母婴传播;临床表现均有发育迟缓及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常伴发热(23例)、咳嗽(22例)、气促(9例)、腹泻(8例)、皮疹(6例)、呕吐(4例)、头痛嗜睡(3例)等症状;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7例(18.42%,7/38),肺孢子菌肺炎5例(13.16%,5/38)。影像学表现:位于两肺野25例(65.79%,25/38),上叶和(或)下叶背段6例(15.79%,6/38),右中叶1例(2.63%,1/38),一侧肺下叶基底段2例(5.26%,2/38),两侧肺下叶基底段4例(10.53%,4/38)。形态主要表现为斑片状22例(57.89%,22/38),大片状6例(15.79%,6/38),磨玻璃样4例(10.53%,4/38),结节状5例(13.16%,5/38),条索状1例(2.63%,1/38),伴空洞2例(5.26%,2/38),胸内外淋巴结肿大25例(65.79%,25/38),少量胸腔积液7例(18.42%,7/38),少量心包积液2例(5.26%,2/38)。随访中,治愈或好转27例(71.05%,27/38),其中3例曾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未治愈5例(13.16%,5/38),死亡6例(15.79%,6/38)。结论 儿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本病,明确肺内病灶分布、形态、胸内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肺外结核包括多系统、多脏器、多部位、多种类型的结核病变,诊断较肺结核相对困难,但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患者得以正规及有效治疗的前提,影像学检查在病变发现、诊断、鉴别诊断和观察病变动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规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CT、MRI及骨扫描)对肺外结核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观察具有肯定的价值,同时亦有局限性.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病变形态学研究外,分子影像和功能成像等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在肺外结核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附睾结核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治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无肺、肾结核患者。现对我院22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附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1.对象:22例患者,年龄12~55岁,平均年龄37.8岁。临床表现一侧阴囊肿大,疼痛22例,伴有间断浑浊小便16例。22例发病初期均误诊为附睾炎,给予抗炎治疗。确诊前2例有肺结核病史,确诊时有6例同时胸片发现患肺结核。PPD强阳性18例,阳性4例。手术后病理证实1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2例。 2.方法:22例患者均进行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至少一年。10例院外作手术切除后转入我院的病人中,有1例病人是本次手术前一年曾作对侧附睾切除,因当时抗结核治疗不彻底而复发,而再次手术,后经抗结核治疗一年痊愈;有2例因术后两月伤口不愈而窦道形成,经反复清创、换药(抗痨Ⅱ号,我院自配利福平、吡嗪酰胺溶液)2个月治愈,余7例均于术后1个月内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并发黏液栓嵌塞(MPI)的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水平。 方法 对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25例EBTB并发MPI患者的CT表现和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EBTB并发MPI后典型的CT表现:(1)直接征象:树杈状阴影10例(40.0%),挤牙膏状阴影8例(32.0%),手套状阴影7例(28.0%)。(2)病灶分布与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阴影均分布在各肺叶内2/3的肺野中,膨胀性强,边缘清晰,呈向心性分布。(3)伴随征象:25例中23例(92.0%)患者主体病灶阴影周围有多发性斑点状和小片状卫星灶,13例(52.0%)患者伴病灶区肺纹理聚拢,肺叶容积缩小,肺气肿形成等慢性过程。6例(24.0%)患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主支气管明显狭窄。(4)CT增强表现:25例中12例患者CT增强扫描后团块状病灶CT值均<20 HU。25例患者经确诊后进行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 EBTB并发MPI后易形成树杈状、挤牙膏状、手套状阴影,掌握其CT表现与特点有利于提高EBTB并发MPI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