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初期,随着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丘吉尔为首的联合政府摒弃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绥靖政策,战时的现实主义外交逐步展开。在英国的重要盟国法国沦陷的形势下,丘吉尔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推动美国援英抗德,并逐步放弃了孤立主义。丘吉尔对英美联盟的构筑,是二战初期英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幽默与漫画     
《可乐》2007,(5)
摇自已的头一次,与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思在议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时,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丘吉尔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  相似文献   

3.
曾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将自己定位为大英帝国的守护者,在其对外政治思想中也是以此来作为立足点的。在二战前,他反对绥靖政策,战时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战后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反苏反共,并设计了“三环外交”。其对外政策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近来对华政策的历程可以说也就是其外交政策的历程。在漫长的冷战年代,所有美国的外交政策都受到苏联威胁这面棱镜的扭曲,对华政策自然也不例外。从1972年尼克松打开美中关系大门  相似文献   

5.
1945年是英国保守党领袖、内阁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历史生涯中“声名赫赫”的时期之一,人们给他盖以“战时英雄”、“领导英国度过‘光荣时刻’的人”、“祖国掌舵大师”、“时代的天才”、“反法西斯著名领袖”等等桂冠。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的一般规律,执政党的领袖威望达到鼎盛时期举行大选,连选连任的可能性最大。对于1945年7月5日开始的国内大选,丘吉尔和保守党人也自认为稳操胜券。在波茨坦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的间隙,丘吉尔充满信心回国欢庆胜利,以至于行李中的日常用具都没让下属带回,“他相信自己会回来的”。当时,英国和世界著名的评论家、观察家也估计,丘吉尔必胜。连斯大林对丘吉尔再次组阁也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6.
二战前夕,英国政要丘吉尔与德国独裁者希特勒会晤,两人在花园中边走边谈.当他们经过一个水池时,丘吉尔笑笑说:“看谁能不用任何渔具就抓住池中的鱼?” 希特勒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他迅速从旁边警卫的腰里拔出手枪,对着鱼连开几枪.然后,他朝丘吉尔使了个眼色:“睁大你的眼睛,自己去看看吧!”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让希特勒傻了眼——枪法一向很准的他居然失手了,竟然没打中一条鱼.  相似文献   

7.
在孤立潮流中苦战在慕尼黑危机期中,民意测验表明百分之九十五的美国人反对卷入另一次战争中.丘吉尔曾经有所感触地说:"在战时没有比生活在盖洛普民意测验探测舆情的气氛中更为危险的了."接着他又自鸣得意地说:"如果说我今天承蒙我国广大人民十分看得起的话,那确是因为我近几年没有随波逐流."丘吉尔慨乎言之也确有一番道理,事实证明,民意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利益集团用来影响和制造舆论的一种手段.可是,罗斯福在他的整个对外活动中,把民意测验,或者说,舆论的动向,当作他决定重大政策的一个风标.这在1937年以后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8.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世上所有的成功,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正如水的温  相似文献   

9.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以当代英国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扬名四海,而作为历史学家的丘吉尔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丘吉尔不仅是世界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还是一位有所成就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0.
正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他曾两度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丘吉尔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让人瞩目,而他独特的养生方法同样让人们津津乐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临危受命,担任起了英国的首相。在艰苦而复杂的生活环境下,丘吉尔不仅没有出现未老先衰的迹象,反而精力旺盛,对工作充满了激情,并且一直活到了91岁,成为众多英国首相中最长寿的一位。据丘吉尔的家人透露,丘吉尔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除了与他豁达乐观的性格有关外,还与他自创的一套养生方法息息相  相似文献   

11.
二战初期,随着希特勒向西线大举进攻,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他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积极推动英苏合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立即发表声明支持苏联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援苏抗德是丘吉尔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性例证.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伊朗外交政策经历了受意识形态支配到受国家利益支配的演变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由此到彼的单向"进化",尤其是涉及地区重大问题时,这两种因素是共存的甚至是叠加于伊朗的外交政策中。是以意识形态为重,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执政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对丹东这位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人们开始摆脱了对丹东的传统旧说,但对丹东外交政策的研究至今仍无专文,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14.
苏闻宇 《国际论坛》2013,(6):66-70,79
中东变局引发了土耳其由"零问题"外交政策向积极外交政策的转变,有学者认为该转变标志着"零问题"成功升级为"零问题2.0",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转变宣告"零问题"外交政策彻底失败。从现实来看,"零问题"外交政策的这种转变的确没能实现土耳其"战略纵深主义"所预设的目标,反使其陷入土叙冲突泥淖无法自拔。这种情况的出现揭示了土耳其目前的国际身份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尚不具备主导地区形势和国际事务的实力和合法性。因此,土耳其以"战略身份"作为"现实身份"进行对外交往的做法很可能使其外交变得被动,且难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邓万祥 《社区》2010,(17):29-29
苦难是财富。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晚年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其中写道,著名汽车商艾顿是他终生的好友,两人私交甚笃。丘吉尔是这样回忆他与艾顿的一段交往经历的,在一次聚会时艾顿对丘吉尔叙述了他的过去: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  相似文献   

16.
正丘吉尔26岁那年,从南非回到了伦敦。他发现丧父5载的母亲恋爱了,对方竟然是—个与自己年龄相同的运动员。起初,丘吉尔感到困惑不解,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耻辱。就连母亲在儿子面前也感到不自然,难于开口向丘吉尔解释。丘吉尔很清楚,此人比母亲小20岁,年龄差距太大了,这样的婚姻是很难白头到老的。然而,理智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母子之情无法完全弥补母亲情感上的孤独;没有母亲的养育,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思之再三,终于强迫自己坚决地支持母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海根模型"是分析国内政治因素,特别是国内政权的反对势力特征如何对该国外交政策产生影响的外交政策分析模型。该模型的目的在于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国内反对势力的特征如何影响政治领袖的应对策略;二是政治领袖的对应政策又如何影响了该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根据对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对北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该模型在说明国内政治因素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丘吉尔是英国前首相、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虽是在繁忙中度过的,但仍活了91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中最后一位离开这个世界的。丘吉尔高寿的原因,归结起来主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国内外的普遍看法是:在法西斯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时,苏联把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只是到1939年8月因国际形势严峻,才违心地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是,苏联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同德日改善关系,并与意大利维持友好关系。苏联自始至终奉行的是双轨的而不是单轨的外交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安全及利益之需要,决定某一方为重点而已。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下半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针对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全球性争论,以“生物技术能终结饥饿吗?”为题,刊发了一组有关文章,从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对立的立场对生物技术与全球饥饿、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等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外交政策》杂志的资深编辑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里编译了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