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制定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单元的测量量表,探索瘀热病机的客观、规范和定量测量方法。方法?采用量表标准制作程序设计测量问卷,应用三轮专家咨询方法筛选瘀热表征信息,形成量表条目池。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方法现场采集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相关条目4个时间点测量数据,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结果?通过主观评价法和基于重要性评价的逐步筛选法获得32个瘀热密切相关的表征信息,形成了出血性中风瘀热量表初表的条目池,分属于血热、血瘀和神志3个维度。通过临床样本的测试进一步优化了量表,所得量表的25个条目有较高的测量信度和效度。结论?初步建立了一套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单元的测量工具,量表显示神志变化是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区别于其它疾病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周仲瑛瘀热病机理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病例采集、纳入标准制定、病例录入、数据规范、转换、清洗等数据准备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数据挖掘方法与病案的有效结合、研究的特点和可行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痴呆从痰瘀虚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性痴呆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属祖国医学“呆病”、“文痴”、“郁证”或“癫疾”等范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高,在出现社会老龄化的同时,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甚快,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亦在逐步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65岁老年人中10%智能障碍,其中50%发生老年性痴呆,美国统计每年12万人死于老年性痴呆,占死亡的第四位,仅次于癌症、心脏病和中风,说明老年性痴呆对老年人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未来21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将是老年性痴呆。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连邪外出;5.审困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湿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辩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阴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6.
量表方法在瘀热病因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瘀热病因临床测定量表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基于中医学病因病机特点,结合现代生存质量量表和心理学量表的制定方法,分析了瘀热病因全病域测量量表和具体疾病特异性量表(共性和个性量表)研制思路,瘀热存在于出血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种内科难治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并且在某一特定疾病中又以特异性子证候表现出来,这种瘀热所显示的证候层次性和多维性.反应了中医瘀热量表制定的层次性和多维特性.在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为主的专家组成员指导下,首次采用量表的方法探讨瘀热的定量的测量,为瘀热病因的具体化、客观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8.
中医内科热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疫病和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转归预后及其预防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温病学、伤寒论学的基础上,但又与之不同,它更强调临床诊疗规律。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不断变化,新疫苗的开发研制,使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新型传染病的出现。2003年春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疫病范畴,它给我们热病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围绕新发传染病和一些疑难未决的病症,热病学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临床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々的成绩,现就一些研究热点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调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机证素的分布、演变情况,揭示"瘀热"病机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按照"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证素诊断量表",采用多时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028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统计分析5个时间点(入院时,病程第3、7、14、21天)8个病机证素(瘀热、风阳、火热、痰热、痰湿、瘀血、气虚、阴虚)的分布、演变情况。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时间点瘀热比例均高于其他病机证素,风阳、火热居前位。将各病机证素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为病理本质,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风、火、痰源于瘀热搏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国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达邪外出;5.审因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温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辨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用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脉证征象进行比较推测,分析《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方式。[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包括根据治疗之后药效反应、相似之中有不相似之症、应出现之脉症未出现和不应出现之脉症出现、大小便症状表现、小便利否、厥热的程度和时间,以及阴性脉证推测病机等,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结果] 《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原文中便有丰富的病机比较推测的语言文字描述。另外,张仲景认识病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其治疗之后的药效反应、脉症推理、二便合参、药物试探、厥热变化及阴性脉证等多方面比较推测病机的思辨理论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结论] 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的推测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伤寒例>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对伤寒的发病、分类、治疗和调护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发挥,对六经辨治部分做了很好的总结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温病病机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从正邪交争与正气受损、热邪郁阻与热瘀互结、无形热郁与有形郁结、“四分“机栝与“三焦“传变等方面探讨温病病机理论,以彰显温病病机的特点,丰富临床实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炼《伤寒论》中通过分析治疗后的反应而得出病机认知的思辨方法的规律与精华。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体现治疗反应病机观的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精准提炼和详细阐释。结果 《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包括:根据药物治疗之后药效反应进行病机分析、根据药物试探的药效反应分析病机,以及根据误治后治疗反应分析病机(包括误汗、吐、下、火疗或针刺)等内容。结论 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探讨了温病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同时,从理论联系实践,制作典型温病学视频病案、引入现代辅教手段,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构建纸质与电子文档相结合的新型温病学教材等方面探讨新时期温病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温病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同时,从理论联系实践,制作典型温病学视频病案、引入现代辅教手段,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构建纸质与电子文档相结合的新型温病学教材等方面探讨新时期温病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经方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大量方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伤寒论》中的喘的涵义、临床意义及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喘的不同治疗方法。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如何正确使用《伤寒论》方进行了讨论 ,围绕方证相应、方证病机、方药性能以及剂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方证相应中特别要善于处理抓主证、一方多证、知常达变 ;分析病机和深谙方药功能是加深对原文理解和拓展方剂应用范围的关键 ;剂量是方剂的组成部分 ,衡器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其药物间的剂量比例不可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