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蛭弧菌对溶藻弧菌的消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盐度(NaCl浓度,以下同),Ca2+和Mg2+)对海洋蛭弧菌5#-12和5#-sh06生长活性和裂解溶藻弧菌能力的影响,测定了两株蛭弧菌对11株致病性溶藻弧菌的裂解谱,同时研究了其对牡蛎养殖水体和肠道中溶藻弧菌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在1.0-3.5%的盐度范围内,蛭孤菌均能生长,最适盐度为3.0%;ca2+和Mg2+浓度为3mM时,5#-sh06具有最好的生长活性,而5#-12在Ca2+和Mg2+浓度为4mM时生长活性达到最强;Ca2+和Mg2+浓度为4 mM时,蛭弧菌5#-12和5#-sh06的裂解能力平均分别提高了11.8%和22.6%;5#-12和5#-sh06分别能裂解其中9株和10株溶藻弧菌,而两株蛭弧菌协同作用,能裂解全部11株溶藻弧菌;蛭弧菌能够有效降低牡蛎肠道和养殖水体中弧菌的数量,试验第7 d,实验组牡蛎肠道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浓度对数值比对照组分别低7.24和7.97.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蛭弧菌作为生物消除剂在控制和消除食源致病性溶藻弧菌等病原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蛭弧菌消除海产品中潜在致病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噬菌蛭弧菌具有裂解病原菌的特殊功效,可以用作生物净化因子。本实验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4株Bh04系列蛭弧菌(Bh04-4,Bh04-41a,Bh04-A+和Bh04-1f)。以41株弧菌为蛭弧菌的宿主菌,本文研究了蛭弧菌对海产品中常见弧菌的裂解消除能力,以探索其对由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等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1株弧菌中共有36菌株可被4株蛭弧菌(Bh04-4,Bh04-41a,Bh04-A+和Bh04-1f)中的任一株所裂解,占总试验菌株的87.8%;对副溶血弧菌、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溶藻胶弧菌这三种常见致病弧菌的裂解率分别达88.9%、83.3%、81.8%。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蛭弧菌作为生物消除剂在由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等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防治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蛭弧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将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得到的4株蛭弧茵发酵制备为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水产食品安全生产,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对蛭弧茵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蛭弧茵的最适pH为7.1~7.4;最适NaCl浓度为2.5%~3%;最适温度为30℃;二价金属离子Ca2+浓度的提高可有效增强蛭弧茵的生长及裂解能力;4株蛭弧菌对青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和诺氟沙星均敏感;有机污染(苯酚和尿素)和重金属离子(Pb2+)污染对蛭弧菌的生长繁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BDZ-100的最佳生长条件为:宿主菌浓度1xlO10 CFU/mL,,摇床速度250 r/min,培养液pH7,温度31℃,Nacl浓度3.1%,Ca2+浓度8.5mmol/L.从而为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的发酵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蛭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非O1霍乱弧菌的消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2株蛭弧菌(A-1和A-2),研究了其对6株不同来源非O1霍乱弧菌的消除作用,以探索其对由非O1霍乱弧菌所引起的腹泻疾病的预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20~35℃温度条件下,蛭弧菌均有较好的裂解效果,30℃时裂解能力最强;在pH6.5~8.1条件下,蛭弧菌均有较好的裂解能力,pH为7.2时,达到最佳裂解效果;A-1能裂解其中5株非O1霍乱弧菌,A-2能裂解其中4株非O1霍乱弧菌,而2株蛭弧菌协同作用,能全部裂解6株非O1霍乱弧菌。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蛭弧菌作为生物消除剂在预防由非O1霍乱弧菌所引起的腹泻疾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初始菌株副溶血弧菌F7经过环丙沙星连续体外诱导得到的实验室诱导株H128、H256、H512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株F7、H128、H256、H512的药敏性、泳动能力、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多药外排泵基因vme B、vme D、vpo C、vmr 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诱导菌株不仅对诱导抗生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明显提高,还对多种非诱导抗生素呈现交叉耐药。与初始菌株F7相比,诱导菌株H128、H256、H512泳动能力下降,泳动圈直径分别为4.83 mm、4.57 mm、5.13 mm,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吸光值分别为4.35 nm、4.35 nm、4.29 nm。诱导菌株H128、H256、H512均检测到外排泵基因vme D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F7,分别上调了1.20、3.55、2.02倍,仅在H256中检测到vme B、vpo C、vmr A基因表达量上调,分别上调了1.47、2.90、1.71倍,说明RND型外排系统Vme CD-Vpo C是与副溶血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以及交叉耐药相关的主要外排系统。本研究为耐药性副溶血弧菌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为解决副溶血弧菌耐药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漳州市养殖环境中副溶血弧菌流行状况和基因多态性,无菌采集2019年1~7月份本地区7个养殖场中罗非鱼、石斑鱼和虾的新鲜样品。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 agar culture medium, TCBS)对样品的疑似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纯化,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tlh基因和16S 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鉴定疑似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法(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对分离株进行分型。实验共采集228份样品,微生物学初筛得到111株疑似菌株,PCR检测并测序鉴定69株为副溶血弧菌,阳性率为30.26%。RAPD技术对分离株分型,得到了较清晰的电泳条带,分析指纹图谱发现69株副溶血弧菌可分为9个主要类型,遗传相似性在83%~100%范围内。养殖场中的水产品一定程度上受到副溶血弧菌的污染,且不同水产品、不同养殖场、不同时间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程度都不同。  相似文献   

7.
蛭弧菌具有裂解病原菌的功效,可以用作生物净化因子.本实验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1株蛭弧菌(BDK-1).利用蛭弧菌BDK-1进行消除鸡蛋表面的沙门氏菌的人工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蛭弧菌BDK-1在其浓度为104~1010PFU/mL时,可有效消除鸡蛋表面的沙门氏菌,显示了蛭弧菌在食品卫生安全应用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纳豆和纳豆菌制剂中分离、纯化得到9个芽孢杆菌菌株,经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其中6株为纳豆芽孢杆菌。首先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纳豆菌在不同温度(37、32、28℃)和不同发酵时间(12、24、36、48h)的发酵液对副溶血弧菌的拮抗作用。然后,选择优势菌株BN-5在28℃时与副溶血弧菌共培养,以研究纳豆菌对副溶血弧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7℃纳豆菌发酵液均有明显抑菌效果,抑菌效果随发酵温度的降低和发酵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减弱;纳豆菌初始浓度/副溶血弧菌初始浓度≥100时,在24h以内可以有效抑制弧菌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副溶血弧菌的群体感应为靶标,筛选对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菌株,分析其益生特性。采用哈维氏弧菌BB170生物发光法及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0株乳酸菌淬灭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并分析其自聚性、共聚性、疏水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抗菌谱。结果表明,10株乳酸菌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乳酸菌抑制副溶血弧菌AI-2活性与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具有相关性,其中菌株A10对副溶血弧菌AI-2和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分别为82.92%和87.70%,对副溶血弧菌AI-2活性有促进作用的菌株B11、L18基本对生物被膜形成没有抑制作用;菌株MS1的自聚率和疏水率均达到80%以上,成膜能力强,且其淬灭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明显,抑制率分别为69.54%和77.32%,抗菌作用强。本研究为乳酸菌源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对乳酸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以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嗜盐性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采用11种O抗体和8种K抗体,针对来自舟山、宁波、上海浦东和金山的58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分离株(2006-2009年)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析。菌株血清分型结果表明:上述4地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以O3群和K6型为主,共分为22个血清型。其中主要流行株为O3:K6型,占67.72%(107/158);其次为O1:K6,O3:K68,O1:K25,O1:K56,O2:K3等。菌株的来源地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金山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最复杂,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舟山血清型较单一。利用PCR方法对上述158株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耐热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阳性率分别为96.84%(153/158)和3.80%(6/158)。其中(tdh+/trh+)6株,(tdh+/trh-)147株和(tdh-/trh-)5株。结论:杭州湾4地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流行菌株血清型为O3:K6,且不同地区血清型差异较大;除极少数菌株外,绝大部分菌株都携带tdh或者tr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