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抑制剂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活性变化,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PA及PAI-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底物发光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纤溶活性变化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的优点。结论:检测t—PA及PAI-1活性变化,从而判断恶性肿瘤细胞侵润、增殖、转移及出血、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对象为Ⅰ、Ⅱ、Ⅲ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7例,正常对照者41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液纤溶活性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颈AS患者与94例无颈AS的对照组,分别采用产色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荧光偏振光法测定Hcy含量。结果:颈AS患者血PAI1活性和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t 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Hcy含量升高、高胆固醇与颈AS相关。结论:血液纤溶活性降低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颈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夏舜英  秦光明 《浙江医学》1998,20(11):642-643
采用发色底物比色法对68例冠心病心绞痛(AP)病人(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44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24例)和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冠心病AP病人PAI-1活性10.34±3.36 AU/ml高于健康对照者6.75±2.60 AU/ml(P<0.001).提示冠心病AP病人的纤溶活性降低,易于血栓形成,因此,对血浆PAI-1活性增高的冠心病AP病人应及早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以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脑梗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关系。方法:对31例健康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7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测定。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比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则未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的明显变化。结论:动物粥样硬化性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和机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的:探讨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纤溶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测定60例冠心病病人(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和30例正常人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痛病人FBG无明显变化,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AI活性明显较对照组增高,t—PA活性校对照组明显下降。时60例冠心病病人ISI与纤溶活性备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BG、Fins、ISI、胰岛素释放指数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组FBG、Fins、ISI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的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7.
脑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是t -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 1)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血浆纤溶活性 ,PAI- 1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对血循环中纤溶活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是脑血栓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概述了PAI- 1的结构、分布、活性及其表达 ,以及PAI- 1水平同脑血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溶活性与甘油三酯的关系,探讨其协同对ACS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甘油三酯(TG)升高组34例,伴TG正常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UA)伴TG升高组21例,伴TG正常组13例,正常对照组16例。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比较PAI-1、tPA活性,分析其活性与TG的相关程度,观察ACS患者6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ACS患者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AMI、UA伴TG升高组的PlAI一1活性较TG正常组屁著升高(P〈0.001),tPA活性显著降低(P〈0.001);PA1-1活性与’rG正相关(r=0.442,P〈0.001),tPA活性与TG负相关(r=-0.430,P〈0.001).②ACS患者6周内共发生3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血浆PAI-1活性升高(P〈0.001),tPA活性降低(P=0.003),ACS患者中以PAI-1活性伴TG同时升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X^2=14.695,P〈0.001)。结论 ACS患者纤溶活性下降,其中伴TG升高者纤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纤溶功能与甘油三酯相关。PAI-1活性伴TG升高的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居多。PAI-1、TG水平对预测ACS患者病情进展及近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急性心梗(AMI)患者入院当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PAI活性在AMI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PA活性在入院当天明显降低,但于第7天后回升接近于正常水平。再发性心梗患者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初发性心梗患者,急性期死亡患者的PAI活性明显升高而t-PA活性极度降低。PAI活性在CPK峰值不同的亚组中无显著差异,提示AMI患者存在着纤溶活性受损,高水平的PAI活性不是一种组织损伤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  相似文献   

12.
t-PA,PAI-1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含量及t-PA/PAI-1比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t-PA、PAI-1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A、PAI-1及t-PA/PAI-1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患者血t-PA、PAI-1水平及t-PA/PAI-1比值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关系。方法纳入10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1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NTG),并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PAI-1水平。结果(1)脑梗死组FMD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弱[(9±5)%vs(11±4)%,P<0.01)],而2组N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8)%vs(20±8)%,P>0.05];(2)脑梗死组血浆PAI-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10)ng/mlvs(44±8)ng/ml,P<0.01],而血浆t-P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4)ng/mlvs(13±3)ng/ml,P<0.05];(3)脑梗死组血PAI-1与血管内皮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结论(1)脑梗死患者血浆PAI-1活性与血管内皮功能呈负相关,PAI-1活性增高导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引起脑梗死的中间环节;(2)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改变纤溶活性,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冠脉等组织t—PA,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Northern印迹杂交、斑点杂交、原位杂交技术和发包庇物显色测定方法研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冠脉等组织t-PA、PAI-1基因表达和t-PA活性变化、缺血预处理对这些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组冠脉等组织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处理组高于缺血组,3组组间比较均P<0.01。(2)Northern和斑点杂交显示急性心肌梗塞时t-PA、PAI-1mRNA表达均增高,分别为对照大鼠的1.2和4.6倍,预处理组PAI-1mRNA表达明显降低,t-PAmRNA表达与缺血组近似。(3)心肌组织原位杂交检测到t-PA、PAI-1mRNA主要分布在冠脉血管,尤其集中于内皮细胞。上述结果提示,心肌缺血损伤时t-PA、PAI-1mRNA均异常表达,其中PAI-1的高表达是心肌缺血时纤溶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预处理恢复组织中t-PA活性与PAI-1mRNA表达减少密切相关。以上结果为预处理保护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Study on Blood Coagulant/Fibrinolytic Activity at Plasma and Monocytic Level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Blood-Stasis 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吕 中 @施赛珠  相似文献   

16.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监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急性加重期t-PA含量,PAI活性明显升高,t-PA活性、t-PA比活性,活性型t-PA明显降低;t-PA含量分别与PaCO_2、PaO_2呈正、负相关;缓解期t-PA含量更高,PAI活性降低,t-PA活性回升到接近正常值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t—PA,PAI及D—二聚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74例住院心绞痛患者(其中SAP组26例,UAP组48例)的血浆t-PA活性、PAI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心绞痛患者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AI活性及D-一聚体含量显著增高;SAP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但PAI活性和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UAP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和SAP组均显著降低且PAI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揭示SAP患者有纤溶活性降低,但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更显著,并且有冠脉内微血栓形成的指标改变,这对了解UAP的发生及指导抗凝溶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早期疗效。方法 :将68例AMI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量组 ,于AMI后24h内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周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 (TC、TG、LDL -C、HDL -C)、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舒张率 (ΔD % )、血浆内皮素1(ET -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以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结果 :大剂量组服药2周后血脂TC、TG、LDL -C下降 (P<0.05) ,(D %、t -PA明显增高 (P<0.01) ,ET -1、PAI -1明显减低 (P<0.01) ;常规量组上述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对AMI患者给予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在早期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水平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的变化,探讨氟伐他汀对预防药物涂层支架急性、亚急性血栓的疗效。方法:9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基础治疗上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20mg/d、30mg/d、40mg/d,与晚饭同服。于术前、术后15、30d各抽取空腹静脉血10ml,测定其t-PA、PAI-1的含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的组间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患者于治疗后PAI-1显著下降、t-PA活性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大剂量PAI-1有下降趋势,t-PA活性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伐他汀可通过改善AMI患者的纤溶活性,有效地预防药物涂层支架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