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 CT (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以其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以及良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成为检测冠心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64排螺旋CT、双源CT( 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及320排动态容积CT(320 row dynamical volume CT,320 DVCT)的应用,使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为无创性检测冠心病和判断预后提供了快速、简便的检查手段[1]。伴随着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广泛应用,其在成像技术和诊断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既往研究表明:造成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主要原因:一是心率过快和心律不齐造成的心脏运动伪影;二是冠状动脉管壁的钙化伪影。特别是钙化伪影对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越来越被医学界所关注。本文就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特别是对冠状动脉钙化性管腔狭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行CABG100例,89.5%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6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14例<30%,最低16%。90%有心绞痛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37例,体外循环下手术63例,心肌保护采用冷晶体停跳液;体外循环时间(125±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24)min;单支搭桥7例,2支搭桥29例,3支搭桥42例(42%),4支搭桥20例,5支搭桥2例,共搭桥281支,人均搭桥2.81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桥76例,大隐静脉桥98例。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3例,室壁瘤切除5例,左心室成形8例,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二尖瓣、三尖瓣成形1例。结果住院死亡4例,其余痊愈出院,心绞痛症状基本缓解。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5例,2次开胸止血3例,伤口感染8例。结论选择合适患者,重视围术期处理,充分血管化是CABG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宏  张彤 《云南医药》1996,17(1):34-35
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的经验张宏,张彤,徐小南本文对80例112次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进行分析,小结操作经验。1.方法:Judkins法虽然在1次选择性冠脉造影中需更换3次导管,但因其具有特别制成的弯度而较Sones法有较高的插管成功率和较低的并...  相似文献   

4.
余洋 《中国基层医药》2014,(7):1021-102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价值。结果108例受检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74例,阳性检出率68.5%;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4.43、6.37、163.55,均P<0.05)。单支病变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狭窄<50%)或正常,而根据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表现及家族史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临床作出了冠心病的诊断。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最重要的微创手段,与其他无创检查方法相比,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高,并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位置、范围,宜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
郑权秀  上林大辅 《天津医药》2006,34(12):892-893
目前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证实,病变部位残存的斑块负荷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明确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在该检查引导下行定向的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可明显减少冠脉内的斑块负荷,增加管腔截面面积,故被期望能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田。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2例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定向旋切术(DC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DCA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34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经验。方法3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5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29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同期瓣膜置换3例、室壁瘤切除2例。结果34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1例术后2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发胸闷、下肢浮肿,余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可正常生活。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43-3044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冠脉造影资料较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8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脉病变特点、支架性质。结果多支病变占73.9%。89例复查冠脉造影,发现再狭窄率为23.5%;其中,裸支架组的再狭窄率35.2%明显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狭窄与无狭窄患者的年龄和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糖尿病病例数量、支架长度以及支架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糖尿病、支架总长度、多个支架、支架性质为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翟艳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183-184
冠状动脉主要分为两支: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后者又分为两个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冠状动脉造影术一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能直接、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及分支的解剖及病理改变。系将特殊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相似文献   

9.
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06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690例患者。结果:完成冠状动脉造影690例,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例,检出率为1.4%。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确定其类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46例冠心病患者行 5 1次PTCA中 3 7例 4 5支血管植入了 5 2个血管支架 (简称支架 )。 2 8支前降支血管(LAD)植入 3 2个 ,8支右冠脉 (RCA)植入 8个 ,8支回旋支 (CX) 10个 ,1支钝缘支 1个。随访 1~ 17个月 ,显示较好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狭窄对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张岩 《天津医药》1993,21(4):226-227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毛欣荣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511-3512
随着冠心病(CAD)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目前能较客观、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范围和程度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础,它对冠状动脉病变准确的判断.使CAD的治疗由单一的传统药物治疗,发展到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因为多数患者对PTCA和支架术不了解,有顾虑,或者对手术后预后的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术前焦虑、术后抑郁。因此.术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和预期疗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过去6个月期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结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20日对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桡动脉或股动脉施行急诊PCI术。结果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100%。术中无一例发生无复流现象,无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其中住院死亡0例,死亡率0%。所有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均迅速改善。结论直接PCI能迅速使梗塞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使高危患者存活率升高,住院时间缩短.对于改善UA患者的缺血症状非常有效,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血脂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将10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同时测定并统计分析血脂各成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问的关系。结果:各组的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差异无显著性。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上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增高。但在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上,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3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各成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分析表明:LDL-C增高和HDL-C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其中HDL-C指标可能优于LDL-C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雷利民  杨国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597-359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是治疗冠心病(CAD)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冠状动脉导管将支架送至冠状动脉病变处,支架打开后就起到支撑血管壁的作用,从而达  相似文献   

17.
幸世峰  张颖  张岳  李鹏  胡强  孙理华 《安徽医药》2020,24(9):1740-174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药物治疗( MT)、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MT和单纯 MT三种方式对早发性冠心病三支病变( TVD)病人长期生存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 2009年 1月至 2015年 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597例早发性 TVD病人为研究对象,由临床医师在综合评估病情、指南推荐及病人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治疗方案, PCI组病人采用 PCI结合药物进行治疗; CABG组病人采用冠脉旁路移植术结合药物进行治疗; MT组病人采用单纯 MT。在完成造影检查后及治疗后,系统性收集所有预后的相关数据,随访后统计分析三种治疗方式的预后差异。结果(1)与单纯 MT组( 20.0%,13.3%, 40.0%,13.3%)比较, PCI组与 CABG组病人的全因死亡率( 5.8%,7.8%)、心源性死亡率( 2.9%,3.9%)、主要心脑血管事件(19.4%,17.6%)及再次血运重建( 5.8%,3.9%)的发生率显著较低( P<0.05)。(2)生存曲线显示, PCI组与 CABG组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显著低于 MT组( P<0.05)。(3)对临床变量进行基线资料匹配校正后发现, PCI组与 CABG组的全因死亡率、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 CABG相比, PCI会增加心肌梗死及再次行血运重建的风险。与 MT组比较, PCI组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较低( P<0.05)。(4)以危险因素为标准进行亚组分层,结果发现,对冠脉造影评分( SYNTAX)22~32、吸烟、合并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的病人,行 PCI治疗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单纯 MT组( P<0.05)。对 SYNTAX评分 22~32、合并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的女性病人,行 CABG治疗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 PCI组与 MT组( P<0.05)。结论整体而言, PCI+MT、 CABG+MT比单纯 MT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早发性 TVD病人预后。但合理的早发性 TVD的治疗方案需临床医师结合 SYNTAX评分、病人病史进行个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CTA)显示并评价心肌桥的物理特性,探讨其在心肌桥血管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3年6月间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502例患者的资料,评价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MCA舒张期及收缩期管径大小、伴发的粥样斑块情况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解剖特点与粥样斑块的关系。结果502例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CTA发现心肌桥存在147例,检出率29.3%,CAG发现13例,检出率2.6%,两者间有差异。心肌桥的平均长度(32.10±9.25)mm,平均厚度(1.32±0.50)mm,心肌桥近段狭窄发生率高于壁段及远段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可作为显示并评价心肌桥血管的首选方法,其安全、准确、无创性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6例疑冠状动脉病变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管腔狭窄大于50%有意义,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结果:16层螺旋CT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0.99%,特异度95.89%,阳性预测值90.33%,阴性预测值96.38%,准确度94.65%。结论:16层螺旋CT成像无创、简单易行,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临床常规检查,评估冠状动脉风险性。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本院心血管科因胸痛发作疑诊为冠心病患者194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常规检查(ECG和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CTA,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做参考,对其相关性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冠心病的符合率。结果 CAG检出阳性患者155例,阴性患者39例,将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29%、81.94%、89.03%和69.23%、82.05%、92.31%。入选患者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联合检查结果的敏感性为56.77%,特异性为56.41%。结论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联合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简单、有效、无创的特点,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