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异位宫内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陆桂君*董文漪**黄学惠**傅红梅*本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50031)病理科**妇产科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8例23~46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宫内膜组织进行雌激素受体(E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有月经异常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子宫内膜息肉引起月经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的患者,有月经异常组55例,无月经异常组45例以及无子宫内膜息肉的对照组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和PR在三组中的表达,并对三组患者的ER和PR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ER均呈强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月经异常组中PR呈弱阳性表达,无月经异常组中PR呈中等阳性表达,对照组中PR呈强阳性表达.三组患者间P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上的低表达可能是息肉形成以及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腔内各部位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 receptor,PR)表达有无差异,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门诊宫腔镜下观察异常子宫出血须行诊刮及部分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宫腔内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PR含量,采用LeicaQ500IW图像分析仪进行测定,应用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腔内各部位内膜增生情况不同;ER、PR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宫底>子宫体部>子宫角部>宫颈峡部;ER、PR在子宫腔内各部位分布情况的不同具有相关性.结论 对于宫底部高ER、PR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或子宫内膜热球剥脱术(uterine balloon thermablate,UBT).术中谨慎并彻底地处理宫底与双侧宫角部的子宫内膜组织,破坏其内膜的结构,避免复发和恶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各部位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 receptor,PR)表达有无差异,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门诊宫腔镜下观察异常子宫出血须诊刮及部分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宫腔内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PR含量,采用LeicaQS00IW图像分析仪进行测定,应用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腔内各部位内膜增生情况不同:ER、PR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宫底〉子宫体部〉子宫角部〉宫颈峡部;ER、PR在子宫腔内各部位分布情况的不同具有相关性。结论 对于宫底部高ER、PR状态,要引起高度重视镬E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或子宫内膜热球剥脱术(uterine balloon thermablate,UBT)。术中谨慎并彻底处理宫底与双侧宫角部的子宫内膜组织,破坏其内膜的结构,避免复发和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单纯增型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 receptor,PR)表达有无差异。方法 门诊宫腔镜下观察需行诊刮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石蜡包埋制成病理切片,HE染色按内膜的病理类型分为单纯增生型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PR含量,采用LeicaQ500IW图像分析仪进行测定,应用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单纯增生型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的ER、PR分布不同,单纯增生病变部位ER、PR含量高于正子宫内膜组织部位。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单纯增生型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的ER、PR含量不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EP)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腔镜术后妊娠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6例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 mRNA、PR mRNA表达,以宫腔镜术后3~6个月是否妊娠分为两组: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比较两组间术前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 mRNA、PR mRNA表达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ER mRNA的表达低于非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 mRNA在妊娠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在非妊娠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妊娠组中的复发病例组,其息肉组织中ER mRNA表达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及妊娠组(P<0.05),而PR mRNA在复发组的表达低于非复发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在EP中的低表达可能是宫腔镜术后仍不孕的因素之一;PR在EP中的低表达及ER的高表达与EP宫腔镜术后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綦洪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4,(18):2781-278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凋亡调控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为息肉组,并选择45例子宫内膜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对两组的FSH、LH、E2、P、T及PRL六项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ERα、ERβ、PR及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FSH、LH、E2、P、T及PRL六项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殖期的息肉组ERα、ER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R的表达水平(0.47±0.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3±0.02)分(t=10.383,P =0.000),Bcl-2表达水平(0.53±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9±0.02)分(t=4.322,P=0.000).分泌期的息肉组ERα、Bcl-2表达水平(0.46±0.07)、(0.43±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7±0.05)、(0.39±0.03)分(t=5.007,P=0.000;=3.834,P=0.000),PR的表达水平(0.42±0.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6±0.01)分,两组的ERβ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486,P=0.000).结论 ERα、Bcl-2表达水平的升高,以及PR表达水平的降低与患者发生子宫内膜息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11~2020-11于本院治疗的78例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39例研究组给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39例对照组不给予相关处理,术前、术后12个月检...  相似文献   

9.
范世敏  黄林  李春竹 《贵州医药》2011,35(7):587-590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和PR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ER和PR的表达,并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17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是否表达雄激素受体(AR)。方法研究20例肿瘤标本,其中3例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14例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和3例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UES)、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经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标本。结果雌激素(ER)和孕激素(PR)阳性免疫反应分别有14例(70%)和17例(85%)。此外,9例(45%)为雄激素(AR)免疫反应阳性。在17例ESS和UES中,7例(41%)显示AR阳性。3例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中2例也呈AR阳性。而且,3例高度恶性肉瘤(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中有1例ER和PR均为阴性,但AR为阳性免疫反应。结论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有AR表达(占45%),必将影响对这类病人的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在围绝经期、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中ER、PR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检测3组组织中ER、PR的转录水平。结果无论免疫组化还是RT—PCR结果均显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高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PR表达高于围绝经期息肉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可能与局部激素受体水平变化有关,其中雌激素受体起关键作用,提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发病与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升高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绝经前后子宫膜异位症(EM)病灶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方法 选取绝经前22例及绝经后18例EM患者的病理蜡块,免疫组化后进行统计分析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结果 绝经后EM病灶ER增多(P〈0.05).绝经后腺上皮PR相对增多(P〈0.05).结论 绝经后EM病灶的雌孕激素受体相对增多可能是绝经后EM病灶发生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第二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者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8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并将其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C-erB-2、ER及PR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组与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erB-2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相关(P<0.05);PR与组织细胞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C-erB-2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r=-0.247,P<0.05),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6,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2、ER及PR 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指导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25例宫腔粘连患者为观察组,25例患者子宫内膜正常部位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当,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较高,雌激素受体可能与宫腔发生粘连有联系。同时,为临床宫腔粘连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药实践》2018,(3):168-17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基因型的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病程相关蛋白(PR蛋白)的表达情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相关的分子分型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用PCR、Northern 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的30份异位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30份在位子宫内膜(在位内膜组)以及25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25份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VEGF和PR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的VEGF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与异位内膜组的VEGF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织中PR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0.01),在位内膜组织中PR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异位组异位内膜中的PR阳性率显著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0.05),而在位内膜中的P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的VEGR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的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VEGF mRNA的高表达和PR mRNA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株Bcl-2和Fa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子官内膜癌HHUA细胞,不同浓度孕激素和米非司酮分别作用于细胞72 h,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_(50))后,分为对照组、孕激素组、米非司酮组、孕激素和米非司酮联合组,以药物的IC_(50)干预细胞48 h后,利用RT-PCR技术法测定细胞Bcl-2和Fas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 孕激素和米非司酮均能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孕激素IC_(50)为100.7537 μmol/L;米非司酬的IC_(50)为39.5534 μmol/L.孕激素和米非司酮联合可使Bcl-2 mRNA表达下降,Fas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 孕激素和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的Bcl-2和Fas mRNA的表达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手术治疗效果,对术后利用孕激素进行预防复发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搜集2005年6月~2011年6月进行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的患者共76例,针对其手术后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其中治疗组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安宫黄体酮周期性治疗3个月,而观察组患者不采用任何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在本组76例患者中,进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多发性内膜息肉患者48例,发现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28例;给予激素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后两年,复发率为2.6%,而不给予激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5.8%,两组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6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手术后有26例患者成功妊娠,妊娠率为72.2%,但是治疗组妊娠率(68.4%,13/19)和观察组(76.5%,13/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宫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孕激素的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米非司酮的临床新用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法国Roussel-Uclaf公司于1982年首先合成,它是一种新型抗孕激素,与孕酮的亲和力比黄体酮强5倍,作用于子宫内膜受体,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广泛用于终止早孕。近年来,米非司酮还广泛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紧急避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及妇产科手术操作等多方面,取得了教好的疗效。现将其临床用途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唐果渝  蔡雅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27-3229
目的: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离体培养的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RT-PCR检测ER和PR的mRNA表达改变,并与在体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组织及培养的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比较.结果:RT-PCR方法检测两组ER和PR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功血组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KGF对体外培养的EEC有增加ER和PR的作用,但程度不如正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提示无排卵功血可能存在与正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不同的生长机制,但二者的作用均受KGF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外周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及息肉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n=19)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例组,n=22)外周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变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均较萎缩的子宫内膜组要高(P<0.05),而外周血雌孕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不平衡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