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洛因成瘾大鼠脑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电镜下观察其脑组织中血脑屏障及其周围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递增法给大鼠皮下注射海洛因人为建立海洛因成瘾动物模型,设对照组和模型组,取两组大鼠多部位脑组织作电镜观察。结果:海洛因成瘾大鼠脑内各取材部位在电镜下都能观察到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的一系列超微结构变化,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薄、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明显增多、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等。BBB毛细血管基膜外星形胶质细胞足板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也水肿。结论:海洛因成瘾大鼠脑组织广泛性出现BBB通透性增加的超微结构变化,BBB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这些改变影响脑细胞与外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最后引起脑细胞损害,此作用应是海洛因致脑损害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林海  刘煜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7):1216-1218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相点海马CAI区超微结构以及中药川芎嗪对该区影响,、方法采用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CAI区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海马CAI区超微结构的改变总体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表现为:再灌注6h(B1组)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稍肿胀,线粒体结构无明显变化;神经细胞内仅部分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再灌注12h(B2组)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肿胀,线粒体结构无明显变化;未与星形胶质细胞相连的神经细胞,胞浆内线粒体肿胀、轴突内线粒体空泡化;与星形胶质细胞相连的神经细胞,内质网脱颗粒,线粒体无明显改变,结论川芎嗪不仅直接保护脑神经元,而且通过保护星形胶质细胞而间接起到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细胞化学、显微图像分析及电镜技术,研究了经腹腔注射、灌胃及尾静脉注射3种方式分别隔日给予大鼠低剂量(0.05mg/kg体重)三氯化镧、三氯化镱12次后大鼠肝脏、肝细胞糖原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各实验组肝脏的一般结构均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变化,有时在肝门管区的结缔组织内见有较多的肥大细胞;PAS反应显示出各实验组肝细胞内糖原颗粒增多;应用显微图像分析检测肝脏PAS反应切片标本,表明实验组肝细胞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各组肝细胞内均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及糖原颗粒等结构,但实验组肝细胞内糖原颗粒较对照组多。由此可见,低剂量三氯化镧、三氯化镱可使大鼠肝细胞糖原增多。  相似文献   

4.
海洛因成瘾大白鼠脑组织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模仿人类吸毒成瘾临床实例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研究其脑组织中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递增法给大鼠皮下注射海洛因人为建立海洛因成瘾动物模型,设对照组和模型组,取两组动物多部位脑组织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海洛因成瘾大鼠脑内多部位脑组织中出现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这些细胞胞体、胞核增大,胞浆、细胞器增多。少突胶质细胞增生,部分细胞胞体和突起内含有变性的轴突、树突终末及退变的髓鞘。小胶质细胞也增生,其胞浆内出现大量溶酶体、脂褐素、脂滴等。与此同时,退变星形胶质细胞亦可见到。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上述3种胶质细胞电镜超微影像正常。结论:海洛因成瘾致脑损害病程中,在脑组织神经元广泛出现超微病理结构改变同时,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有利于修复变性的神经元和清除坏死的神经元,另一方面也提示胶质细胞本身也受到海洛因的毒害。  相似文献   

5.
应用细胞化学,显微图像分析及电镜技术,研究了经腹腔注射,灌胃及尾静脉注射3种方式分别隔日给予大鼠低剂量三氯化镧,三氯化镱12次后大鼠肝脏,肝细胞糖原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各实验组肝脏的一般结构均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变化,有时在肝门管区的结缔组织中见有较多的肥大细胞;PAS反应显示出各实验组肝细胞内糖原颗粒增多;应用显微图像分析检测肝脏PAS反应切片标本,表明实验组肝细胞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6.
猴桃果体毛细血管和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松果体内毛细血管和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成年日本猴桃果体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猴松果体血管及毛细血管只存在于被囊和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内,松果体实质小叶内并无血管。毛细血管内皮为窗孔型,外有基膜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分隔。松果体实质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少数胶质细胞组成。松果体细胞的突起终止于血管周隙内;分泌颗粒大量存在于松果体细胞  相似文献   

7.
猴松果体毛细血管和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松果体内毛细血管和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成年日本猴松果体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猴松果体血管及毛细血管只存在于被囊和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内,松果体实质小叶内并无血管.毛细血管内皮为窗孔(50 nm)型,外有基膜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分隔.松果体实质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少数胶质细胞组成.松果体细胞的突起终止于血管周隙内;分泌颗粒大量存在于松果体细胞突起的杵状终末或偶尔见于结缔组织间隙内;分泌颗粒为直径200~500 nm的大型膜包密芯颗粒.结论这些超微结构特征提示: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外排形式可能为整体释放而非胞吐分泌;分泌颗粒内的物质更象神经多肽而非生物源胺;松果体分泌物更易经组织信息通道释放入脑脊液而非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变化。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术中取血肿周围少许脑组织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血肿周围半暗带预后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r=—0.897,P<0.05).脑出血后24h,见星形细胞肿胀,部分细胞崩解坏死.毛细血管周围细胞足突肿胀,血脑屏障损坏.72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细胞器溶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核增大,胞质突入管腔,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4—7d,星形细胞高度肿胀,胞质内充满水肿液,细胞器消失,细胞变性,毛细血管周围细胞足突明显肿胀,血管周围间隙见微小出血灶.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预后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r=—0.897,P<0.05),半暗带的变化与早期治疗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活血效灵丹对脑出血兔血脑屏障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对血脑屏蔽(BBB)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以胶原酶诱导家兔脑出血模型,观察不同时间(6h,24h)活血交灵丹灌胃对血肿周围脑组织伊文斯兰(EB)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1)模型组脑组织EB含量在第4,7天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0.01),且血肿侧明显高于对侧(P<0.001);6h,24h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EB含量在造模后第4,7天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0.05),但6h治疗组和24h治疗组相比,EB含量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2)模型组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其亚细胞结构和毛细血管均可见明显损害,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6h治疗组的效果优于24h治疗组。结论 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具有保护BBB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作用;超早期(6h)用药对BBB的保护作用无明显优势,但有利于减轻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黄精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应用Morris水迷宫、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和CA1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术后3.5个月,痴呆+黄精口服液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21.5±6.6)s]较血管性痴呆组[(31.8±7.2)s]和痴呆+盐水组[(31.0±9.2)S]减少(P<0.01).(2)血管性痴呆组和痴呆+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结构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增多、校正灰度值比空白对照组增加(P<0.01);痴呆+黄精口服液组大鼠海马结构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及其胞浆校正灰度值[CA1辐射层、腔隙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分别为(27.3±7.6),(28.1±5.8),(35.4±9.6)]较痴呆+生理盐水组大鼠[(53.6±8.1),(57.9±6.4)和(59.7±6.5)]减少(P<0.01).(3)血管性痴呆组和痴呆+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组织微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细胞内线粒体变形、肿胀、嵴断裂,胞质内大量溶酶体形成;并见空泡化的胶质细胞足突和退变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痴呆+中药组大鼠海马CA.区中,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有轻度水肿,局部区域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黄精口服液可抑制海马CA.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减少其终足水肿,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改变及胶质增生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规律对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组(分12h组、24h组、48h组、72h组4个时相组,每组5只)。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对脑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神经元计数和Longa行为学评分,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状态。结果脑出血组12h即出现血肿周围脑组织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少数炎性细胞浸润,48h达高峰,72h后可见血肿周围胶质细胞、血管增生。脑出血组各时点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脑出血后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和血管增生可能是脑水肿加重和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行为学变化与神经元病变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补体C3表达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补体激活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立体定向注血制作脑出血动物模型,在手术后6h、12h、24h、48h、72h、7d分别处死动物,干湿重法测量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测量血肿周围补体C3阳性细胞数,观察血肿周围炎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血肿周围补体C3表达于6h开始增多,72h达到高峰,7d仍高于假手术组,血肿周围炎细胞浸润和脑水肿也于出血后48—72h达到高峰,提示补体C3表达与炎细胞浸润及脑水肿有关。结论 补体C3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IL—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IL-6表达的细胞定位及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IL-6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蛋白表达及胶质细胞反应。结果:脑出血后6h-4d血肿区域可以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性,6h-7d血肿外周可以见到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脑出血后6h血肿区域即有IL-6表达,于72h达高峰,7d时消失。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脑内IL-6阳性细胞主要为血肿区域的神经元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脑溢安可能通过维持IL-6的上增性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内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中药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共沉淀、激酶反应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出血大鼠脑内p38MApK活性变化及脑溢安对p38MAPK活性的影响.结果脑出血损伤后1 h p38MAPK活性增强,出血损伤后6 h达高峰,12 h后下降,至24 h p38MAPK活性消失,脑溢安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在脑出血损伤后1,6和12h各时间点p38MAPK活性均较模型组减低.结论脑出血大鼠脑内p38MAPK活性增强,脑溢安能抑制脑出血损伤激活的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IL 6表达的细胞定位及脑溢安颗粒 (简称脑溢安 )对IL 6表达的影响 ,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的蛋白表达及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脑出血后 6h~ 4d血肿区域可以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性 ,6h~ 7d血肿外周可以见到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脑出血后 6h血肿区域即有IL 6表达 ,于 12h达高峰 ,7d时消失。结论 :脑出血后大鼠脑内IL 6阳性细胞主要为血肿区域的神经元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脑溢安可能通过维持IL 6的上增性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余震  胡长林  唐玲  吴碧华  陈莉芬  陈健 《重庆医学》2004,33(10):1441-1442
目的探讨兔脑内血肿周围组织中Bcl-2、Bax表达及微创血肿清除治疗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治疗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2次注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部分脑出血模型用尿激酶在兔脑内血肿局部溶解血肿,血肿形成 6h内抽吸血肿,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动态观察脑出血后Bcl-2 、Bax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对它们的影响.结果两组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 mRNA表达都在6h达高峰,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Bcl-2 mRNA表达明显增强;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Bax mRNA表达高峰在24h,然后逐渐减弱.治疗组较对照组Bax mRNA表达明显减弱;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治疗明显增强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 mRNA的表达、抑制Bax mRNA的表达,发挥抗凋亡和/或抗坏死作用,减轻脑出血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大鼠尾壳核注射自体尾动脉血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动态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出血后VEGF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于24h开始明显升高。48h达高峰并持续到72h,与病灶对侧及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脑出血后脑内VEGF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逐渐增多。以24h,48h,72h最为显著,7d时呈现血管样结构。结论 脑出血后脑内VEGF的表达与脑水肿相关,且VEGF可促进血肿周围组织的血管增生,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组织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关性以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缺氧诱导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应用TUNEL法测凋亡细胞.结果:出血后,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72h达到高峰且维持到第7日,此后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出血后3d内,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性增加,此后逐渐下降,脑出血EPO干预组较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降低,HIF-1α蛋白阳性率减少.结论: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中HIF-1α与细胞凋亡和脑水肿表达具有相关性.rhEPO能显著降低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HIF-1α表达,对脑出血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CAM-1的表达。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Norm),n=14,SD大鼠购回后正常饲养,无手术操作。B组:假手术组(Sham),n=14,操作过程同出血组,但不注血,操作2 h后断头取脑。C组:出血组(Model),n=56,按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分为4个亚组(C1、C2、C3、C4),即分别为脑出血后6 h、12 h、24 h、48 h,每个亚组的大鼠分别为14只。对于C组大鼠脑出血模型制备采用自体血注入法。3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制备切片后作组织化学染色和常规染色,以观察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病理学改变及I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病理观察:出血6 h组于血肿周围可见变性坏死区域,细胞排列不整齐,核形态不整,部分核皱缩。髓质可见片状间质水肿,但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出血12 h组除可见变性坏死区域扩大外,细胞周围出现空白区,细胞分布不均匀,神经元细胞数减少,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出血24 h组可见组织水肿明显,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减少。可见细胞崩解小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附壁现象。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异常变化。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出血组从出血12 h组开始ICAM-1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密度明显升高,与相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别(P〈0.01)。出血6 h组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性反应及ICAM-1均参与了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在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神经元能量代谢的角度 ,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 ,以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灰度值半定量法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 (cytochromecoxide,CO)活性 ,配合Nissl’s染色和细胞计数。结果 :脑溢安可维持大鼠海马CA1区CO活性 ,减少细胞缺失。结论 :脑溢安在脑出血中的神经元保护机制可能与其维持CO活性 ,改善细胞有氧代谢 ,增加细胞供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