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瓣中瓣(TAVR-VIV)手术治疗外科生物瓣衰败中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6月接受TAVR-VIV手术治疗的32例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天津市胸科医院15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7例),其中重度狭窄16例(50%),重度反流5例(15.6%),混合型(至少中度狭窄合并中度反流)11例(34.4%)。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max)、峰值跨瓣压差(PGmax)、平均跨瓣压差(PGmean)、有效瓣口面积(EO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全程监测有无并发症,瓣膜置入后即刻评估瓣膜置入效果。对比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人工主动脉瓣,置入后即刻无或微量瓣周反流。术后7 d AVmax、PGmax、PGmean、EO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7 d与术后3个月相比AVmax、PGmax、PGmean、E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增高(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5例置换外径21mm机械瓣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Ⅰ组)及15例置换外径≥23mm者(Ⅰ组)术前、术后左心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术后左心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Ⅱ组优于Ⅰ组(P〈0.05)。认为应重视瓣膜/患者不匹配(PPM)和有效瓣口面积指数(IEOA)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对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的初步经验。方法对11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患者平均年龄(42.9±13.1)岁,体重(68.2±10.1)kg,体表面积(1.71±0.13)m2。术前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平均(74.4±34.3)mmHg。替换19号St.JudeRegent主动脉瓣7例,21号4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平均输血量227.3ml,4例未输血。随访无远期死亡。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肥厚的左心室显著退缩,人工瓣跨瓣峰值压差为(20.8±5.0)mmHg。19号瓣平均有效瓣口面积为(1.68±0.17)cm2,21号瓣为(1.96±0.25)cm2。结论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肖作珍  李凡东 《山东医药》2009,49(50):38-39
目的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病变患者行瓣环扩大后置换主动脉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小主动脉瓣环病变患者在主动脉置换时先行瓣环扩大术,采用Manougnian法主动脉根部成形术12例,Nicks法4例;同期施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无出血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3a,术后跨瓣压差基本正常,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厚度之比增加,心功能(NYHA)改善。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时同期行瓣环扩大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是目前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包括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的主要手段。AVR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左心室的容量负荷和,或压力负荷,促进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恢复。因此理想的AVR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应该接近甚至为零。但是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特别是小主动脉瓣环患者,AVR术后仍然会存在明显的跨瓣压差。Rahimtoola于1978年首先提出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这一概念。本文就PPM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主动脉瓣置换术中主动脉瓣环切除及重建术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18例患者,在全麻低温冠脉逆冠体外循环下行瓣环切除瓣环扩大重建术及瓣膜置换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经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价血流动力学。结果全组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效瓣膜开口面积指数(EOAI)、最大跨瓣压差(△P)和左室舒末直径(LVEDD),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达到临床治疗标准。结论主动脉瓣环切除及重建术在特殊类型的主动脉瓣膜置换中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在无症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行TAVR手术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无症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观察手术的安全性指标:瓣膜置入即刻成功率、瓣膜移位、死亡、心脏传导阻滞、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大出血;有效性指标:术前及术后1 d、7 d、3个月的脑钠肽(BNP)、心脏彩超情况;运动耐量指标: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心肺运动试验情况。通过上述指标评价TAVR疗效。结果:(1)TAVR手术安全性指标:瓣膜植入即刻成功率100%,发生瓣膜移位0例;新发束支阻滞1例(3.5%),无症状;瓣周漏1例(3.5%),且<2 mm。无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大出血、死亡、冠状动脉阻塞、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病例。(2)TAVR手术有效性指标: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好转。(3)TAVR手术运动耐量指标:Weber心功能、峰值摄氧量、无氧阈、二氧化碳当量斜率、收缩压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上瓣植入与瓣环扩大在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换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84例患者分为环上瓣植入组(155例)与主动脉瓣环扩大组(29例),两组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行环上瓣植入时采用双头针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从组织瓣环下进针,稍高于瓣环上出针,缝过机械瓣缝环后打结,机械瓣缝环坐于组织瓣环之上。术中共植入St Jude Regent瓣106例,Carbomedics Top Hat瓣45例,ATS AP瓣4例。主动脉瓣环扩大术采用改良Nicks法或Manouguian法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a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患者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主动脉辩峰仁跨瓣压差(TAVPPG)、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EOAI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均〈0.05),TAVPPG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术后1 a两组患者EOAI、EF、FS较术前明显提高(P均〈0.05),TAVPPG、LVPW、LVMI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主动脉瓣环扩大组EF、FS值在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P均〈0.05),环上瓣植入组改善不明显。术后1 a两组EF、FS相比P均〉0.05。环上瓣植入组与主动脉瓣环扩大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85.35±31.34)min与(102.24±30.14)min,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6%、27.59%,病死率分别为0.64%、6.90%,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采用环上瓣植入能满足患者生理需要,避免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主动脉瓣环扩大术仅适用于存在严重的主动脉瓣环狭窄,同时伴窦管部狭窄需要加宽或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异常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7-mmRegent瓣置换主动瓣术后心功能、跨主动脉瓣压差变化。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主动脉瓣环狭小的患者7例,均为女性,年龄49-65(54.0±10.8)岁,平均体表面积(BSA)(1.42±0.32)m2,心功能(NYHA)Ⅲ级5例、Ⅱ级2例,平均射血分数(EF)(0.45±0.12)。均在体外循环下用17-mm Regent(St.Jude Medical)瓣置换主动脉瓣,瓣环尺寸使用厂家的测瓣器测量,术前和术后心脏功能用超声方法进行评估。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心功功(NYHA)Ⅰ级4例、Ⅱ级3例。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平均(16.0±4.2)mmHg。结论17-mmRegent(St.Jude Medical)瓣对狭小主动脉瓣环患者是较好的选择,它能避免扩大主动脉瓣环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而且未发现人瓣不匹配现象(PPM)。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国产镍钛合金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二次置入,验证使用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国产瓣膜支架经导管"瓣中瓣"治疗衰败生物瓣膜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国产瓣膜支架系统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手术,将首次置入的瓣膜支架置于主动脉瓣上,瓣膜支架瓣环与实验羊自身瓣环距离大于10mm,实验羊的主动脉瓣因不同程度受压后出现中~大量的反流。当即运用"瓣中瓣"技术经导管在主动脉瓣区原位置入第二枚瓣膜支架,恢复主动脉瓣功能,对存活山羊在术后即刻和3个月行造影及左心导管评估。结果在所有8只实验羊中,6只山羊成功完成"瓣中瓣"置入,术后3个月随访存活良好。1只山羊在二次置入瓣膜支架定位过低,产生大量瓣周漏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另1只山羊由于首枚瓣膜支架置入位置过高,造成右冠状动脉开口阻塞,在置入第二枚支架过程中发生室颤死亡。存活实验羊术后复查心电图未出现传导阻滞。"瓣中瓣"手术成功的实验羊造影可见首枚瓣膜支架位置不良,二次置入的瓣膜支架套叠于首枚置入支架内,置入位置理想,瓣膜启闭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均显影,提示冠状动脉口未见堵塞。左心室造影未见瓣膜明显狭窄,主动脉逆行造影未见瓣膜明显反流,可见支架整体随心脏搏动有明显的收缩和舒张。在"瓣中瓣"置入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后进行左心导管检查,其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分别为(23.5±2.5)mmHg和(24.1±2.6)mmHg,与瓣膜支架置入前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和P=0.07)。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出现定位不良时,运用"瓣中瓣"技术紧急置入另一瓣膜支架,可有效恢复瓣膜功能;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也可用于治疗生物瓣膜衰败后的"瓣中瓣"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