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眼底病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经临床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确诊为AIDS并在眼科就诊发现有眼底病变的42例患者的6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只眼中,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7只眼,占56.0%.眼底见视网膜上大片融合性黄白色颗粒状视网膜坏死灶,边界不清,伴视网膜出血,血管狭窄、阻塞和白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微血管病变21只眼,占32.0%.眼底见视网膜棉绒斑、斑点状出血或微血管瘤.视神经病变3只眼,占4.5%.眼底见不同程度的视盘水肿、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其他眼底病变5只眼,占7.5%.眼底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2只眼,占3.0%;葡萄膜炎3只眼,占4.5%.结论 进行性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血管闭塞白鞘,棉绒斑是AIDS患者常见的眼底表现.  相似文献   

2.
《眼科研究》2006,24(5):478-478
中国医师协会和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于2006年12月上旬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眼底病诊断和治疗高级学习班”。内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及进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Coat’s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病变;全身性疾病的眼底表现(SLE、Purtscher、POEMS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和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底病常规激光治疗;经瞳孔温热激光治疗脉络膜肿瘤及CNV;PDT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及局部缺血是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进而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HDCP眼底病变,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等。HDCP眼底病变分为动脉痉挛期、动脉硬化期和视网膜病变期。除眼底像外,OCT可见视网膜厚度及其他结构变化,如多发性浅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外侧高反射亮点、Elschnig斑及脉络膜厚度的改变等。HDCP患者出现眼底病变及与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有血压、血清白蛋白、蛋白尿及尿酸等。出现眼底病变的HDCP患者,低体重儿(<2.5 kg)出生的发生率增加,但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尚无定论。(国际眼科纵览,2022,46:351-35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例(16只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变进展程度进行分期,总结不同病变阶段的眼底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按眼底病变程度进行分期,其中早期者5例,出血渗出期者6例,视网膜脱离期者3例,晚期者2例。早期患者眼底仅见瘤体,无相关并发症。出血渗出期患者可见瘤体或瘤体周围渗出和出血。视网膜脱离期患者眼底表现为渗出性脱离或增生牵拉视网膜脱离。晚期患者眼底检查见:大量致密纤维膜增生,严重者存在整个视网膜表面,可见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脱离,瘤体游离。结论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患者早期可不发生相关并发症,若病变进展可能发生出血渗出,严重者玻璃体视网膜增生严重,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脱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底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2-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6例(57眼)经免疫内科确诊为SLE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平均(32.6±11.5)岁。常规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节、散瞳查眼底、眼底照像及FFA。结果57眼中视网膜血管炎24眼;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18眼;视网膜大血管阻塞17眼,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10眼,视网膜静脉不全阻塞5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2眼;视神经病变6眼,其中视神经乳头炎1眼,球后视神经炎4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眼。结论SLE的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及视网膜大血管阻塞。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师协会和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将于2006年12月上旬在北京举办“全国眼底病诊断和治疗高级学习班”,共5d,会务费860元。学习期满授予学员国家Ι类继续教育学分16分。内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手术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治;Coats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病变;全身性疾病的眼底表现(SLE、Purtscher、POEMS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技术;眼底病常见激光治疗;经瞳孔温热激光治疗脉络膜肿瘤及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PDT治疗黄斑下CNV;AMD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黄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HIV)视网膜病变的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AIDS/HIV视网膜病变患者52例8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67只眼,女性10例13只眼,男女比例为4.2:1;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3±1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眼底检查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眼底病医生完成.观察所有患者的眼底病变特征.17例患者24只眼随访时间2 d~2年,随访时间中位数125 d;其余35例患者56只眼因死亡或在外地未能复诊.观察随访患者的眼底病变发展情况.结果 52例患者80只眼中,双眼发病28例56只眼,占患眼的70.0%;单眼发病24例24只眼,占患眼的30.0%.眼底检查发现,52例患者80只眼中,眼底表现为棉绒斑46例72只眼,占患眼的90.0%,其多位于视盘旁颞上或颞下血管附近,少数可散布于全后极部血管旁;单纯视网膜出血6例8只眼,占患眼的10.0%,表现为后极部火焰状、点状出血或Roth斑.表现为棉绒斑的72只眼中,单纯棉绒斑57只眼;合并视网膜出血15只眼,其出血部位多位于棉绒斑旁.完成随访的17例24只眼中,随访时间小于2周病灶无明显变化3例3只眼;原有棉绒斑或出血1~3个月后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消失11例18只眼,其中5只眼在后极部其他部位出现新棉绒斑或出血;起初表现为棉绒斑样病变,但在随访1~5个月后原病变发展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例3只眼.结论 AIDS/HIV视网膜病变的最常见眼底表现为棉绒斑.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9例12只眼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进行视力、眼底检查及检测血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 C3)、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并对伴有眼部其他表现或全身病变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6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3例4只眼;3例5只眼FFA显示早期出现视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广泛荧光渗漏;6例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对侧眼有4只眼有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等SLE眼底改变;4例合并有眼部干燥性角结膜炎或溃疡性睑缘炎,8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ANA、抗dsDNA阳性、血ESR大于50 mm/h,6例 C3下降,5例C4下降.结论 SLE是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全身病变之一。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其视力及视网膜静脉和毛细血管屏障功能损害严重,病变与SLE活动程度相关,并可合并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眼底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出现眼底并发症的SLE患者的眼底、眼部其他表现、伴随的全身病变及血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C3)、 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SR)。 结果 “典型的”SLE眼底病变15例25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9例12只眼,RVO合并视网膜动脉不全阻塞1例2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例2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只眼,视盘水肿(除外RVO所 致)3例6只眼。9例合并有眼部其他表现,21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血抗核抗体( ANA)、抗dsDN A阳性和血ESR升高,19例C3下降,17例C4下降。 结论 SLE可产生严重的 眼底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眼部病变,对SLE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 并及时进行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06-20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改变的视网膜微血管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0±9.0)岁,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12例行FFA,重点观察FFA表现,分析其眼底病变的特点.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病29眼(占97%),正常1跟(占3%),其中表现为缺血性眼底改变24眼(占80%),表现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5眼(占17%).微动脉瘤是缺血型眼底病变的早期表现,且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周边部或中周部,大小基本一致,分布均匀,有向周边部分布更加密集的趋势.无灌注区广泛,从周边向视盘进行性发展.无灌注区边缘出现广泛的动静脉吻合,呈特征性的花冠状.晚期容易出现视盘新生血管,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性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缺血性眼底病变和高血压性眼底病变,以前者多见,这种慢性视网膜缺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眼底改变.2种病变也可同时表现于一眼眼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