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并进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血清型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为食物中毒的病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在发生食物中毒现场采集可疑食物,患者粪便、肛拭、呕吐物,厨师手部拭样及食品操作间拭样等进行病原菌检验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技术对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和TRH检测。结果 1978~2004年发生食物中毒48起,其中由细菌性引起的43起(89.58%)。2005~2007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27起,其中16起(59.26%)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7起(25.93%)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4起(14.81%)由2种及2种以上病原菌引起。共检出8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6个血清型,其中O1型23株(26.14%),O2型1株(1.14%),O3型37株(42.05%),O4型25株(28.41%),O5型1株(1.14%),O10型1株(1.14%)。应用PCR技术对45株不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和TRH检测,O1型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9株菌TDH均阳性;O4型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TRH1和TRH2均阴性。结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O1、O2、O3、O4、O5、O10血清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明某餐厅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9例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68.4%),呕吐(57.9%),腹痛(100%),腹泻(100%)。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3例病例肛拭样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结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zyticus,Vp),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是一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沿海省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首位。因此,对副溶血弧菌的研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原因,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对2013年10月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从病人的4份呕吐物、5份肛拭样、1份梭子蟹、1份砧板残留物中全部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海产品煮熟煮透、生熟食品加工器具及容器严格分开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实验室鉴定,分析菌株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国标GB4789和有关规范对采自患者的粪便肛拭标本及砧板涂抹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对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进行鉴定。提取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Sfi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获得指纹图谱,利用BioNumerics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病人和砧板标本共分离出8株O1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TDH毒力基因为阳性。聚类分析显示,分离自中毒病人和砧板的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指纹图谱相似性高达100%。结论引起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携带TDH毒力基因的O1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且来自同一污染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 (MOMP)及其多糖抗原 (PSA)在不同菌株间的结构特征及其免疫学特性 ,从而进一步揭示其共同的保护性抗原。方法 一步超速离心法和蛋白酶K消化法分别制备 10株副溶血弧菌和7株溶藻弧菌的MOMP和PSA ,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其结构特点。结果 两种细菌的MOMP和PSA的结构和形态菌株间差别明显 ,但也有MOMP一致的菌株 ,免疫印迹显示 ,全部的 10株副溶血弧菌和 5株溶藻弧菌都具有分子量约为36kD的主要外膜蛋白 ,他们能够被副溶血弧菌全菌抗血清所识别 ,是两种细菌共同的具有强免疫原性的主要抗原。PSA分析未见经典LPS的O侧链结构。多糖成份在菌株间的交叉反应有限 ,可能受弧菌自身表面抗原复杂性的影响 ,凝集反应结果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此外 ,副溶血弧菌与溶藻弧菌的PSA也会产生免疫学上的交叉反应。结论  36kD的MOMP是广泛存在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高丰度蛋白 ;与主要外膜蛋白相比 ,多糖抗原在菌株间具有更大的异质性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MOMP可能比PSA更具研制疫苗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无锡市2009~2011年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携带的主要毒力因子的流行状况,并对同血清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分离的35株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性溶血毒素相关的溶血毒素基因(trh)和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lh)。根据美国CDC PulseNet实验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SfiⅠ对O3﹕K6血清型菌株的染色体进行酶切,通过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trh及tlh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5.7%、8.6%和100%,77.1%的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的毒力基因为tdh+、trh-、tlh+。PFGE图谱显示,19株O3﹕K6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共有9种PFGE带型,带型100%相同的菌株几乎都出现在同一年代相近的时间点,但也出现了跨年代菌株。结论无锡市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较强,具有潜在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暴发流行可能,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检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方法针对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基因tlh和tdh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利用该体系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结果副溶血弧菌可得到特异性扩增,而其它与副溶血弧菌共存于海产品中的细菌均未见扩增曲线。副溶血弧菌与其它细菌的混合DNA检测表明,其它细菌基因组的存在时并不干扰副溶血弧菌检测。副溶血弧菌典型菌株FJ14和BJ97的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的最低检测DNA浓度分别为49.8pg与77.8pg,最低检测细菌浓度为56CFU/mL和371CFU/mL。对舟山菜市场采集的50份样本检测表明,32份为tlh基因阳性,3份为tdh基因阳性,与传统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同。结论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副溶血弧菌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结果直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随后用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得到抗体后利用分子互作测定抗体的亲和力,并利用该抗体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DAS-ELISA方法。通过棋盘法对该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曲线,并对建立的DAS-ELISA方法进行性能评价及初步应用。结果本实验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亲和力可达1×10^(-8),使用该高亲和力抗体建立的DAS-ELISA方法灵敏度为78 ng/mL,定量范围为78~312 ng/mL;与创伤弧菌溶细胞毒素(Vibrio vulnificus hemolysin,VVH)、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αtoxin,CPA)以及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epsilon toxin,ETX)均无交叉反应;利用扇贝、花蛤和魁蚶制备海鲜模拟样本,在上述3种模拟样本内添加重组蛋白构建标准曲线,评价本方法复杂基质中检出能力时发现灵敏度均并未发生改变;同时在上述3种模拟样本中添加菌液上清评价本方法检测天然毒素能力,检出率为100%。结论成功构建了一种用于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检测的DAS-ELIS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复杂基质检测,有望开发成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快速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细菌性食物中毒足指食入被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一般包括细菌感染与细菌毒素的中毒过程,故本病又称为“食物中毒感染”。我国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嗜盐菌(又称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其次为致病性大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分布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来源于食物中毒和散发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菌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06—2012年共分离临床株248株,选择48株进行毒力基因和MLST分型研究。42株tdh+,为93.75%;11株trh+,为22.92%。48株菌株可分为9个ST型和一个未分型,ST3有32株,占66.67%; ST265有5株,占10.42%;ST120有3株,占6.25%。ST3克隆群中tdh+/trh-菌株有25株,占78.16%。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在宁波临床株中发现ST262。结论 tdh+型是宁波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菌株。有9种ST型,以ST3克隆为主,其次为ST265和ST120。ST3克隆中以tdh+/trh-型为主。另发现1个独特的ST262菌株。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有关副溶血弧菌肠炎报道多来自沿海地区和城市,内陆地区尚少见报道。我们对1996年7~9月在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1221例急性腹泻病人粪便进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检测,共分离出副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以来,国外文献有报道脲酶阳性副溶血弧菌可致腹泻,但国内报道多为脲酶阴性的副溶血弧菌的研究,近年来我们在腹泻病原菌的检测中,发现了脲酶阳性的副溶血弧菌的存在,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了探讨该菌的致病性及与急性腹泻的关系,我们于1993年从急性腹泻患者中分离到42株副溶血弧菌,其中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弧菌tl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构建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 (thermolabilehemolysin ,TLH)tlh基因重组质粒。方法 根据已知GenBank中的tlh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方法从副溶血弧菌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TLH的基因片段 ,克隆至pET32a+ 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DH5感受态细胞 ,经酶切及PCR鉴定 ,而后进行测序。结果 tlh基因体外扩增产物大小约1 30 0bp ,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表明获得正确重组子 ,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基本吻合。 结论 在国内首次克隆了副溶血弧菌tlh基因 ,为研究TLH的功能和探讨TLH作为作为特异性诊断靶抗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食物中毒患者粪便及食物加工工具样本中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表型和毒力基因鉴定。方法采用TCBS平板法分离食物中毒样本中的病原菌。采用细菌系统鉴定方法,确定所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生化反应特性和血清型。采用PCR检测Vp分离株的种属特异基因、直接耐热溶血素毒力基因(tdh)和直接耐热相关溶血素毒力基因(trh)。采用K-B纸片法检测Vp分离株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1例携带者和3例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出4株Vp,从2份食物加工工具样本中分离出2株Vp。6株Vp分离株均属于含Vp种属特异基因的O1∶K56血清型,tdh基因阳性但trh基因阴性。6株Vp分离株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结论tdh+/trh-O1∶K56血清型Vp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判定依据进行探讨。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所得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组织专家论证,进行病因的因果推断。结果此事件中共确认病例7例,病例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2名患者粪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综合可疑食品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暴露因素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专家论证,定性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结论流行病学调查在食物中毒事件调查中有确认地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作为食物中毒判定主要依据应得到法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一起特殊的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刘杰刘维伦文炜卢丽英王北宁1996年9月解放军某部发生一起动力阴性的副溶血性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2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23岁。9月2日晚在本单位食堂集体就餐,所进食物...  相似文献   

18.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在沿海地区夏秋季引起的食物中毒居多,它主要存在于海产品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42h不等,大多数发病时间在10h左右,其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较轻,重者可有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如不治疗及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2003~2008年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365株从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3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205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血清型中排前3位的是O3:K6(71.71%)、O4:K8(10.24%)、O2:K3(4.39%);160株水产品分离株共分50个血清型,排前3位的是O5:K17(8.13%)、O2:K28(6.25%)、O2:K3(5.63%),无优势菌型。结论2003~2008年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以O3:K6型为主,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掌握分离株生化、血清学、毒力基因、耐药性状况。方法采集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血清学分型,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毒力基因tdh、trh。结果 3份肛拭子中分离出O3、O1 2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2株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同时携带毒力基因tdh和trh。结论这是一起由2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菌株携带双毒力基因可能是导致此次食物中毒患者临床表现较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