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钻井取芯资料、测井资料和注水开发资料,通过渗透率、压汞、剩余油等试验和统计分析储层韵律性变化、微裂缝发育特征、生产动态特征,开展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静态和动态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志丹油田长4+5、长6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静态评价为中等非均质,且纵向上长61至长4+51和长61至长64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向河道侧翼、分流间湾非均质性逐渐增强;长4+5、长6特低渗超低渗储层不同微相区注水压力、水线推进速度、采液强度呈现中等非均质性,与静态评价结果一致;剩余油分布受储层静态非均质性和油藏开发动态非均质性的共同影响,以10种形式存在;储层渗透率低于0.3×10-3μm2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注水驱动系统;注采比1.0时油藏地层能量和液量持续下降。静态和动态结合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更能揭示储层的本质特征,对于志丹油田开发及剩余油深度挖潜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注水开发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会导致水线推进不均匀,致使残余油分布不均匀,或注入水突进使油井暴性水淹影响开发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分析及定量描述。根据沉积特征进行储层空间展布及物性特征研究,同时通过求取单层厚度、单层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等评价参数,对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进行量化描述。可以看出,储层非均质性对区块的注水开发具有较大影响。实行分层注水及堵水调剖,对缓解层间矛盾及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吴起油田是典型的特低渗油田,其储层岩性致密、物性差、孔渗低、非均质性强。针对该区块油藏初期产量低、产量递减快、综合含水上升较快的特点,实施超前注水开发技术,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产量明显增加,超前注水技术的成功应用,对吴起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某低渗油田亲水储层YH和亲油储层BB两个区块共12块岩芯进行了不稳定注水室内实验后,实验结果显示,不稳定注水可以提高低渗储层水驱采收率,对于非均质性比较强的亲水储层效果更好,由连续注水转周期注水的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越多,最终驱油效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成果,对尚店油田东部沙四段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引起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滨浅湖沉积环境下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非均质性模式,为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调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临南油田街2区块沙三上第5砂层组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通过对区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的研究,揭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性,认为临南油田街2块沙三上亚段第5砂层组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种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并以分析资料为主线,研究了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属于低渗透油田,层间非均质性强,油井措施效果逐年变化。通过分析苏德尔特油田开发特征,分析了缩小井距技术、提压注水技术、大规模压裂技术和注气技术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缩小井距技术配合常规压裂建立矩形井网可实现井网最优;提压注水技术是一个缩短"量变"到"质变"时间的有效技术;大规模压裂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流条件;CO_2注气技术能够改善注入剖面,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复杂断块普通稠油油藏,受断层发育、构造破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粘度高等油藏地质特征的影响,注水开发层间、平面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注水开发效果。精细油藏研究,调整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采结构,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冀东油田油层水淹程度录井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油田断裂系统及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油田面临一系列问题,油藏合注合采、层间矛盾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各类储层动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存在多套油水组合,使水淹层解释更加困难。根据冀东油田水驱油试验与井壁取芯对比分析资料,建立了该地区水淹层解释评价方法,在冀东油田应用7口井91层,在油田开发实际应用见到了明显效果和获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1.
宝浪油田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油气田开发工作的深入,宝浪油田原油中难采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渗透率低,一方面注水和其它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使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注空气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给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能。简要介绍了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以及室内研究情况,针对宝浪油田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煤层发育的特点,分析探讨了实施注空气技术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沁南煤层气开发区块煤储层特征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沁水南部开发区块高煤级煤储层为例,结合统计图和等值线图分析了高煤级煤储层非均质性的特点,探讨了高煤级煤储层含气性、渗透率及流体压力非均质性产生的地质机理,研究了高煤级煤储层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提出了开发建议。分析指出高煤级煤热演化仅为煤层含气性、渗透性及流体压力的基础,后期构造改造才为导致沁水南部高煤级煤储层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三角洲相储层砂体相变快、非均质性强,其物性受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而常规的单相(沉积相)控随机建模难以精确表征储层物性的三维分布。以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为例,通过岩芯观察、薄片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储层进行沉积相和成岩相精细研究,建立研究区沉积微相和成岩相平面展布图。并以成岩相作为约束条件储层三维属性模型。模型分析表明,采用成岩相控建立的储层属性模型精度较高,较好表征了三角洲相储层内部物性的非均质性,为后续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部凹陷曙光油田曙三区为构造岩性油藏,综合运用钻井、岩石薄片、物性分析、铸体、压汞、测井二次解释等资料,从层内、层间和平面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曙三区沙四段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5.
王攀 《煤炭技术》2018,(1):51-54
煤储层非均质性的正确评价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寺河矿区煤芯实验分析数据,对高煤阶煤储层非均质性耦合关系及含气量受储层参数影响权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参数非均质差异明显,矿物质含量、吸附时间和总显微裂隙密度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含气非均质性与总宏观裂隙密度、矿物质含量、最大镜质体反射率及吸附时间的非均质性耦合性较强;各储层参数对含气量的影响权重大小分布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6.
李婷  赵军龙  许建涛  郑璇  曹军涛 《陕西煤炭》2013,32(1):62-64,77
为了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分析,梳理了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分类,归纳总结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开发可以减缓压力衰竭,提高注气驱油效率。然而注气开发存在气油流度比高,重力分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波及效率较低,并且在非均质性强的储层更为突出。以实际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考虑回注比差异的前提下研究了层间非均质性、储层韵律性、地层倾角、回注比、开发层系对纵向波及效率的影响规律;平面非均质性和回注比对平面波及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回注比对波及效率影响显著,均质储层的波及效率随回注比的增大而增大,非均质储层的波及效率随着回注比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回注比为1时,储层韵律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对波及效率的影响不明显,纵向非均质性越大波及效率越小,储层倾角越大波及效率越高;当回注比为1.2时,非均质性越强波及效率越低,储层正韵律的波及效率高于反韵律,储层倾角影响不大。建议在气源充足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弱时,可以设置1.2的回注比;当缺少外界气源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则可以将回注比设置为1;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并且回注比小于1时可以采用1套层系开发,其余情况采用多套层系开发;井网一般采用5点法,或者早期采用反9点法,后期调整为5点法井网开发。  相似文献   

18.
对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坨18断块沙二段1—6砂层组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孔隙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以高渗粗喉型、中渗中粗喉型孔隙结构为主,粘土矿特以伊蒙混层为主,在油田开发中应注意加入防膨剂。  相似文献   

19.
DQ长垣储层是一套典型的非均质砂岩储层,注水开发及套管损坏会造成地层压力的重新分配,套损层位异常压力除受注采井平面分布和注采时间的影响外,还受砂体的分布范围、延伸方向、物性差异等诸多因素控制,套损层位压力在横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复杂的分布给油田钻井和油田开发带来很大影响。S油田调整井各钻井区块受套损、注采不平衡、岩性及断层遮挡等构造因素的影响,浅层存在异常高压。  相似文献   

20.
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储层孔-裂隙是煤层气吸附、运移和赋存的重要空间,其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勘探选区和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煤储层孔-裂隙分类方法、定量表征技术、非均质性分布规律以及地质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及地质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孔-裂隙的分类方案具有多样性,但以尺度和机理分类为主,尺度与机理结合的分类方法深化了对煤层气赋存和运移机理的理解,孔-裂隙非均质性的表征技术呈现精细化、定量化和超微观化特征,结合其他学科综合分析,是国际上煤储层孔-裂隙研究方法的重要发展趋势;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煤变质作用、沉积环境、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及其相互的叠合作用。综合多种常规与非常规表征技术对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进行系统化、精细化、超微观化的定量表征,并探寻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的地质成因规律,将是今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