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影响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生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轧后边裂造成断带。造成冷轧后边裂的因素很多,主要研究常化工艺、切边质量及冷轧工艺对边裂产生的影响。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工艺优化,冷轧后边裂产生率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2.
对唐钢1580线SPHC冷轧板带出现边裂的钢卷进行了分析,认为板带边部晶粒较粗大,且存在三次渗碳体是造成边裂的主要原因。终轧温度由850℃提高到890℃、卷取温度由660℃降至610℃,并通过调整轧辊的冷却水量降低板宽方向的温度差,大大减少了板带的边裂缺陷。  相似文献   

3.
430和410S不锈钢边裂机理分析及工艺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0系不锈钢430和410S钢卷在宝钢1780mm热轧生产线轧制过程中,经常发生热轧边裂现象,给后续冷轧工序加工造成困难或热轧黑皮卷的裁边损失.通过对430和410S边裂原因的实验室研究,发现430和410S在高温状态下存在不同的组织,且高温物相的比例也不尽相同.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以及结合现场工艺分析,采取在430高温区第二相比例较少的温度区间热轧和在410S低温区第二相比例偏少时进行热轧,可有效降低工业生产中430和410S的边裂缺陷.  相似文献   

4.
CSP工艺生产热轧板卷边裂的分析和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分析得出涟钢采用CSP工艺生产SS400钢板卷时,因不合理的二冷水量使70mm薄板坯横向冷却不均匀和角部过冷,导致奥氏体中AlN析出造成晶界脆性,带钢在弯曲和矫直时产生边裂。通过控制钢中Als含量为0.02%。0.03%及减少连铸过程吸氮和降低板坯边缘二冷水量等工艺措施,使SS400钢板卷的优等品率从92.27%提高到98.09%。  相似文献   

5.
李国平  张威  李俊  范新智 《特殊钢》2010,31(1):36-37
S31803双相不锈钢(%:0.019C、22.50Cr、5.40Ni、3.15Mo、0.18N)200 mm连铸坯热轧成5 mm卷板易产生边裂。通过控制钢中S含量≤0.005%,加RE-Si-Fe合金变质硫化物,将钢中氧含量由53×100-6降至26×10-6,提高铸坯等轴晶比例,控制铸坯加热温度1150~1250℃,有效地防止5 mm热连轧卷板边裂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2 mm窄带钢Q195L (/%: ≤0.08C、0.05~0.10Si、0.30~0.40Mn、≤0.035P、≤0.035S)的生产流程为80 t转炉-钢包合金化和软吹氩-150 mm×150 mm方坯连铸-窄带轧制工艺。金相、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对窄带钢边裂分析表明,边裂处存在FeO和网状裂纹。通过控制钢水氧含量从原≤80×10-6 降至≤60×10-6 ,吹氩时间从≥3min增至≥5 min,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从原25~35℃降至15~25℃,加热炉两侧温差≤40℃,减小冷却水嘴间距,增加一次立轧压下量2~5 mm等工艺措施,防止了该钢边裂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和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309L奥氏体不锈钢板热轧边裂缺陷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09L钢(0.012% C,0.034% N)板坯热轧加热温度1260 ℃边部三角区存在大量网状铁素体,在后续加热过程中高温铁素体含量进一步升高,达到24%左右,导致塑性降低,轧制过程中产生边裂缺陷。通过控制钢中C含量0.015%~0.025%,N含量0.04%~0.05%,热轧板加热温度1150 ℃,使钢中铁素体含量降至10.7%,有效避免309L钢板边裂,板卷合格率达100%。  相似文献   

8.
汽车用超高强度双相钢CR550/980DP冷轧边裂问题,严重影响热轧/冷轧工序界面生产顺行,易造成冷轧机架间及连退炉内断带事故,成为超高强度双相钢生产的难题。基于高温热塑性曲线和热轧动态CCT曲线,采用对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裂纹扩展分析等手段明确冷轧边裂产生原因。试验结果分别指出,精轧阶段带钢横向温度分布不均匀、边部温降大,导致在第Ⅲ脆性区轧制;同时,受Nb作用再结晶温度提高,边部低温区为未再结晶区轧制;当应变量超过塑性极限、轧制力超过边部热强度时,形成热轧卷边裂。边部形成细小弥散的铁素体(F)和马氏体(M)两相组织,不协调应变将导致F/M相界面产生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裂纹以微孔聚集方式进行扩展,形成热轧卷无边裂-冷轧边裂现象。通过投用边部加热器和优化初轧定宽量、精轧入口温度、精轧机架间冷却水、终轧温度、卷取温度等措施,实现热轧卷边部质量改善、解决边裂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高强钢DP980冷轧边裂缺陷的特征,并分析了边裂产生的原因及机理。结果表明:DP980钢在层流冷却尤其是卷取后,边部冷速过快造成晶粒细小,大量马氏体及马奥岛等硬相组织形成,从而导致其在冷轧过程中因边部塑性低而产生边裂。通过增设边部加热器、加装保温罩,优化冷轧轧机张力与压下率分配,有效地降低了边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30Cr13边裂缺陷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开裂的根本原因是组织中存在碳化物偏析.对热轧板碳化物偏析、铸坯低倍检测和金相检测结果、电磁搅拌电流等进行分析,发现造成碳化物偏析的主要原因是电磁搅拌工艺参数不当,电磁搅拌电流降低至250 A后碳化物偏析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通过25 kg真空感应炉熔炼,锻造开坯,1050~850℃热轧至1 mm,650℃温轧至0.3 mm,再冷轧成0.05 mm高硅钢(%:0.02C、6.56Si、0.14Mn、0.013P、0.004S、0.02Al)薄板。冷轧板经过1 200℃1.5 h真空退火后,得到无取向硅钢。与普通取向硅钢相比,在0.07 T,20 kHz的高硅钢薄板铁损降低14.7%,30 kHz的铁损降低19.7%,40 kHz的铁损降低28.1%;该钢是一种优良的软磁材料,在冷轧后的强度达1 480 MPa。  相似文献   

12.
轧制条件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金自力  徐向棋 《特殊钢》2005,26(2):25-27
除钢质的纯净度、夹杂物聚集程度、再结晶组织外 ,织构分布和各组分强度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 磁感应强度和铁损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基础理论方面讨论了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热轧、终轧温度和层流冷却条件对轧件织构形成的影响及冷轧压下率和冷轧轧制形状参数对其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热轧工艺对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兆所  康永林 《特殊钢》2006,27(6):47-49
试验了180mm铸坯加热温度(1200℃、1180℃)、2.3mm热轧卷轧制道次(7道次、5道次)、精轧终轧温度(780~860℃)和卷取温度(≤710℃)对0.5mm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的铁损和磁感应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铸坯加热温度,提高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有利于改善该冷轧无取向硅钢成品的磁性能;而粗轧道次对成品磁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高速工具钢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罗迪  李忠之 《特殊钢》1996,17(2):8-14
概述了高速工具钢钢种、工艺和基础研究的近期发展;并叙述了低合金高速钢、粉末高速钢以及高速钢表面热处理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5.
3%Si钢(/%:0.067C、3.09Si、0.34Mn、0.007P、0.003S、0.70Cu、≤0.005Al、0.0080~0.0120N)由50kg真空感应炉冶炼,并在实验室轧机经6道次热轧成3.5mm板,终轧温度850℃,卷取温度650℃,热轧板经常化处理后由4辊可逆轧机6道次冷轧成0.50mm薄板。分析结果表明,热轧板表面主要为随机分布较大的等轴晶,中心处由细小等轴晶和长条状晶粒组成,并出现了很强的旋转立方织构{001}〈110〉。经过冷轧,薄板表面出现了很强的α织构和γ织构组分,并且冷轧板保留了热轧的{001}〈110〉旋转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16.
用透射电镜实验研究了(%):0.08C-1.0Mn-Nb+Ti<0.10微合金高强度钢经53%冷变形1.5 mm板650℃和680℃退火的组织和第二相析出行为。结果表明,试验钢中的第二相为(Ti,Nb)(C,N)复合析出相,第二相粒子尺寸一般为20~30 nm,随退火温度提高,第二相粒子的数量增加。由于退火过程第二相析出强化和第二相粒子抑制晶粒长大,使钢中晶粒细小,该钢650℃退火组织具有较高强度(屈服强度≥480 MPa)。  相似文献   

17.
刘建勋  李壮  吴迪 《特殊钢》2006,27(3):55-56
采用铁水预处理-LD-钢包吹氩工艺生产铆螺钢,通过对0.23%C~0.69%Mn铆螺钢冷镦开裂组织和夹杂物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得出,钢中存在多种元素复合夹杂物是铆螺钢冷镦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将钢包底吹氩压力由0.3 MPa提高到0.6~1.0 MPa,并由原工艺吹氩1 min后软吹氩、总吹氩时间为3 min改为吹氩3 min后软吹氩、保证总吹氩时间≥6 min,同时改进中间包烘烤工艺减少MgO夹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铆螺钢冷镦时的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夏兆所 《特殊钢》2003,24(4):37-38
太钢目前的冷轧硅钢的年产量为11万t,生产线进一步改造后冷轧硅钢的年产量达到30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