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E.Wendt)是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建构主义思想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在90年代中后期引起国际政治各学派的重视。温特在《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一文中,分析了国家行为体互动的方式,形成了关于国际社会的互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在安全研究方面的解释越来越捉襟见肘,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反思主义的挑战显得越加强劲。在国家安全分析中,建构主义通过对理性主义安全观的驳斥,重在说明文化认同、规范在安全分析中的重要性。由此出发,探讨实现国家安全的可行路径,从学理上可以在国际政治中注入国际伦理因素,以国际伦理为起点,建立行为体间的共同意识,直至形成“安全共同体”。具体到政治现实,“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也可依据此思路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其理论形态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范式间的演变.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作为理性主义方法的代表,将国家利益视为外生于国际体系而先天给定的因素,对安全、权力、财富等物质利益的追求则是国家恒久不变的行为动机.但在建构主义看来,国家利益本源上根植于认同、规范结构中,包含有理念主义内涵,它内生于行为体的互动进程中,认同建构国家利益,并进而决定国家行为的图景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际合作理论:比较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基于国家利益来解释国家的政策行为选择。理性主义从国际无政府状态推导出国家自助体系和国家的工具理性,以效用最大化和战略博弈来解释国际合作。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认识分歧,分别以权力和制度为核心变量,对国际合作的前提、内容、形式和稳定性的界定各有侧重。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关系的社会建构性质和文化选择,以规范和认同为支点来分析国家行为,认为国际合作是国家社会化的结果。三派国际合作理论既有独特的效力又存在局限。可以通过吸纳各派合作理论的基本概念,构建一种综合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5.
国际软法的兴起满足了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律规范的增量需求。建构主义方法开辟了国际软法研究的新视野,国家、国际组织、跨政府网络和NGO等多元主体采用沟通、劝说、引导、谴责等方式,通过互动网络促成了国际软法的创设、效力扩张和纳入国内实践的社会化过程。建构主义维度下,包括国际软法在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等国际文化结构不仅外在地制约国家行为,而且内在地建构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然而,软法在决策程序、实施机制和争端解决等方面毕竟不同于硬法,将国际软法等同于国际硬法并列入国际法渊源,有可能加剧国际规范体系的碎片化,破坏现有国际法的稳定并造成国际司法实践的不确定性。为此,以国际硬法为中心、以国际软法为外围,并适时考量国家理性这一法哲学维度,在国家工具理性和普遍规范理性的张力之间,重塑国际软法的价值观取向,对于科学研究、评价国际软法似乎是一可行的科学态度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演变表现出一种对国际政治现象进行多重视角、多种层次研究的趋势,它给予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没有一种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但反过来说,不同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对象也具有各不相同的解释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单一的理论都不可能解释国家对外行为的全部复杂性,必须提出一种综合的分析框架,结合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各自精到的阐述,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权力模式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权力模式形成于行为体间的互动关系之中,特定的权力模式,建构起国际行为体间特定的关系形态,从而实现了国际体系中权力与生产性要素的分布态势与流动模式。无论是宏观体系运行的态势还是微观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对权力模式的理解与分析都可以成为透视国际政治迷局的重要的理论钥匙。在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中,传统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根深蒂固的冲突传统与零和观念相对接,在权力来源、权力归属、行为逻辑与体系效应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有关权力模式的假说和论断。新自由主义以制度为中介、建构主义以观念进行逻辑推演,构建了行为体间新颖的权力形态。虽然它们在行为体的界定方面各有侧重,但都将结构(或体系)视为一种宏观抽象的背景性因素,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体系的根本属性,即将体系看做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政治过程、观念过程与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国际社会”具有两面性。从表面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之间开展合作的场域,应建构和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因而在国际交往中不应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和以意识形态划线;从本质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开展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关键是国际话语权,其实质是国家(或国际社会成员)的国际利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国际社会”,有利于看清“国际社会”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舆论的实质,特别是对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形象就是在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国家自身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体对一国构成性或表现性要素相对稳定的认识和评价,是主客体作用的统一体。客体的变化、主体的不同以及主客体的历史发展都会导致对国际形象认知的重新定位。本文建立一种"战略文化-国家行为———国际形象"的逻辑假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象的变迁作了分析,分析认为战略文化和国家行为的变化对国际形象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必然采取“自助”原则,从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安全困境”中。对于传统现实主义所描述的这一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理想主义者、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自己的解析。  相似文献   

11.
以交易费用为视角考察国际机制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这一概念可以运用于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国际合作中的交易费用是指国家在权利让渡时为了获取对方及环境的信息和防止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付出的费用或成本。国际合作中交易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生存的国际社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国际机制创建以后 ,能够在降低信息费用、监督制裁费用 ,创造国际政治的规模效应上发挥重大作用 ,从而凸现国际机制在国际合作中较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与主要理论流派假设局限性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下为公""大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与伦理意识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假设设定与分析框架,在学术界首先提出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并据此构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学术流派,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人类成员共同体假设、人类成员分布理性假设、人类成员善恶概率分布假设和国际社会准政府状态假设作为立论基础,从全球、区域、国家的综合横向和跨层面的纵向角度研究天下人及其构成的以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行为体的经济资源配置与政治权力竞争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影响及治理问题。在基本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建构和解释体系完善则是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后现代世界中的哲学、社会、政治、教育、国际交往等领域的重要思想规范.但由于脉络交织思想庞杂,学界对社会建构主义歧见重重,因而有必要从基本范畴的层面重新审视."建构"、"哲学的社会维度"、"社会建构"等范畴的思想内涵揭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深层本质:一种共建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影响国际政治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变革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体系变革的影响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影响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信息化对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的建构具有多重影响。信息化进程的不平衡发展塑造了单极格局,失衡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又凸显了全球国际政治秩序构筑的单极主导性,并使地区政治秩序的重构也受到单极辐射的制约。单极主导型国际政治秩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时代高科技知识的霸权效应和秩序效应显露。然而,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产生的全球政治秩序萌芽、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和多元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存在,也在成为单极主导型国际政治秩序的掣肘力量,当代国际政治秩序在单极性、多元性、民主性的矛盾、妥协、斗争与平衡中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6.
刘骞 《兰州学刊》2006,(12):55-57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从其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诠释。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只有在权力均衡过程中和霸权存在的前提下,国际合作才有可能发生;自由主义学派接纳了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但这一学派却认为通过制度协调可以有效的缓解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信任,促进国际合作的发生;建构主义者颠覆了无政府状态是先验给定的假定前提,认为国际合作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国际合作的发生取决于行为主体之间的彼此认同和共有知识的多少。比较西方主流学派的国际合作思想对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国际政治舞台的一柄双刃利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最重要最具影响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 ,既对历史上民族国家的建构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促进民族解放和独立 ,亦对现存的民族国家产生了裂变的负面效应 ,造成民族矛盾和冲突 ,进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地区局势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凸现的新的国际环境中 ,对传统民族主义提出挑战 ,同时引起民族主义的反弹 ,成为牵制国际政治合作与冲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它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软实力”,是国际政治中的“软权力”,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一国的国际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标志,对于一个国家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规范问题是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关注的核心内容,但它们对规范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英国学派涉及的规范是指判断人类活动对错、好坏的一种行为标准,而建构主义所说的规范既涉及行为体"适当"或"合适"行为的准则问题,又被看成是存在于主体间的一种社会实在.两者对规范概念的不同界定,对其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英国学派注重阐释方法而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来研究规范问题.然而,导致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在规范研究上的不同,既与它们所涉及的规范概念有关,也与研究者所处的不同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但本质上来自于英美学者对社会科学的不同解释以及他们有关知识生产的不同的认识论立场.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地方政府国际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并未深入;两枝世界政治理论、新中世纪主义理论、平行外交理论、多层外交理论和地区国家理论从不同视角对地方政府国际行为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等做了理论阐释,但还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从国际体系特征出发,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密切结合,坚持主权国家观念,是研究地方政府国际行为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