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设《热敏灸》课程对针灸推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目前针灸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针灸推拿学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了培养具有继承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型针灸推拿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建设目标,并开设了一门基于腧穴热敏理论、灸疗热敏规律的《热敏灸》新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继承、创新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为满足医疗机构对针灸推拿学专业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积极开展以提升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针灸推拿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如何通过三年的培养,使针灸推拿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娴熟地应用本专业的各种临床技能诊治患者,并达到住院医师水平,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关键。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针灸推拿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亟待改进的问题对改革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医院校中医针灸推拿学留学生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针灸推拿学专业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是中医院校的一项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从全英班留学生的特点、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针灸推拿学的专业特点等几个方面,对搞好中医院校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通过教授针灸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针灸推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体系,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框架及核心理论。在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新生的影响,以期达到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和中医药专业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针灸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经络循行部位(划经)、穴位的定位(点穴)、各种刺灸法的操作,其内容贯穿于针灸推拿学专业《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课程,作为针灸临床基本功,是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围绕着强化针灸基本技能的培养,我院对《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4):F0002-F0002
针灸推拿学专业原名针灸学专业,隶属于针灸推拿系。本专业始创于1980年,1981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3年改为五年制本科,是我国较早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9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专业。2000年该专业增设了针灸推拿学国际交流方向班。2004年针灸推拿学专业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相似文献   

7.
1 针灸推拿学科体系的特点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临床能力在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针灸推拿专业临床医学教育具有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的特点。临床实践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临床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故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说。重视了教育的实践性,学习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就能较快地完成理论到临床的过渡,较快地掌握学习针灸推拿学的要领。正是由于针灸推拿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而且临床实践中,并非单独进行西医查体、  相似文献   

8.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目录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特点鲜明,实践性强。作者从事针灸推拿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多年,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针灸推拿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总结了"渔"术,即123实训模式,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分课堂应用于中职针灸推拿学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6年就读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200名学生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随机抽取98名学生为观察组,102名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学生针灸推拿学采用对分课堂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组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成绩以及针灸刺法灸法、推拿功法手法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学生针灸推拿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针灸刺法灸法、推拿功法手法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分课堂用于中职院校针灸推拿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知识水平,促进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针灸刺法灸法和推拿功法手法掌握程度更佳,可以在医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针灸教学的重点课程。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针灸推拿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经络腧穴学》作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灸医籍选》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在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材内容以《内经》、《难经》的针灸精华为主,奠定了中医针灸理论的源头,构架了针灸理论体系,但《内经》、《难经》的理论历史悠久、文字义理深奥、内容博大精深,给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康复医学传入我国后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康复医学。新形势下,针灸推拿专业应开设康复医学课程,以康复医学为切入点,将传统针灸、推拿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中、西医并重,临床、康复互相渗透,培养具备针灸推拿能力的中医康复人才,促进针灸推拿学与康复医学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统筹和整合多种资源,打造校内外多种实践平台,使学生进行多领域、多层次的系统综合训练,既掌握了扎实的针灸推拿学理论知识、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了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方法及其在促进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梳理"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措施结合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反馈,归纳提炼"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和优势。[结果]双通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相通、学院与附属医院教学相通"双融是"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中医经典教学与针灸推拿国际化相融合"。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讨,以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不断实现共建共享,"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效果良好,明显提高了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医德医风、中医经典思维和国际化交流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结论]"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方法可行性强,能促进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针灸推拿迎来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高潮,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笔者结合在瑞士从事针灸推拿的经历和对当地发展情况的了解,通过分析国内外针灸推拿人才就业及教育现状,认为应从院校、师资、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并提出针灸推拿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应加强院校认知,重视双语师资培养及拓宽学习途径等针对性方案,以期为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方案制订提供些许参考,共同推动针灸推拿国际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中医药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文化强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针灸推拿学作为一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推拿学特色诊疗技术防治疾病的临床医学,在哲学思想层面遵循中医学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中医院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原名针灸系,成立于1988年,2006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是一个以教学为主体,集科研开发、临床诊疗、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发展基地,承担着为全国和海外培养博士、硕士、七年制本硕连读、学士、专科、国际针灸推拿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多层次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任务。针灸推拿学专业是我院专业之一,经过三十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业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学专业基本技能教学改革模式,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法: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即从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改革实验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教学方式等)着手,对针灸推拿专业基础课《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学》《功法手法学》《实验针灸学》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结果:加强了针灸推拿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规范了针灸推拿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操作技术以及考核标准,并编写和修改实验报告,组织编著出版《针灸推拿实验教材》。形成了实验与理论教学穿插交替进行,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的技能训练模式。结论:基本技能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中医药针灸推拿专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展本项调查,目的是及时反馈毕业生质量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我院自1986年开设针灸推拿专业以来,毕业了17届本科学生,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本课题组于2006年1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社会对针灸推拿学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基于此,文章对针灸推拿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原因,文章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了针灸推拿学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