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的著作。本人认为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是学习他的辨证论治方法。懂得了基本法则,不但全部伤寒论容易会通,阅读其它医书也容易迎刃而解。伤寒论最可宝贵的地方就在于此。金匮要略叙述四十多种杂病,比较分散,没有系统可寻。但其辨证论治的诊疗规律还是一致的,并因此可以看到伤寒论方剂的灵活运用。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然是两部书,一治外感病,一治杂病,应该保持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3.
王跃主任医师认为薛生白"连苏饮"辛开苦降,治肺胃不和之湿热证,药味少,药量轻,与孟河医派清润平稳,用药轻、巧、灵特点不谋而合;辛以开郁,苦以降上逆之火,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紫苏叶行气宽中,二药相和,中焦痰湿得化,郁结得开,热邪得以清散。呕吐伴胸脘部痞满、咽干、口苦、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沉而数,夹湿浊,当伴头沉身困重等,苔黄腻,脉沉数而濡,均为胃中郁热、湿热中阻,皆可以连苏饮主之;内伤致湿热、湿毒蕴结中焦而呕吐;妊娠胎热上攻,胃气上逆致妊娠呕吐;外感致肺胃郁热而呕吐;若不吐,胸闷脘满、嗳气泛酸,烦躁不安,夜寐不宁等,亦属胃中郁热、湿热中阻、肺胃不和,亦均可用。所谓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是也。附胃肠型感冒、妊娠剧吐、糖尿病胃轻瘫、肾衰呕吐验案4则。  相似文献   

4.
二十二、消渴病中医治消渴向来分三焦:上消主肺,肺热津伤,渴饮无度,叫做消渴,即“内经”所说“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中消主胃,胃热常觉饥饿,能食消瘦,叫做消谷,即“内经”所说“瘅成为消中”;下消主肾,口渴引饮,小洩浑浊如膏,叫做肾消,即“内经”所说“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三消口渴不尽属于热症,故由于火盛者称做阳消,也有气化无杈的称  相似文献   

5.
张玉  朱慧志  胡国俊 《新中医》2013,45(12):196-198
胡国俊老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秉承家技,潜心岐黄已近50个春秋。善于辨证,精于用药,严谨而不失灵活,出奇制胜,济人无数,声誉远播。笔者有幸侍诊师侧,启迪顿多,现将胡老杂病从“风”论治验案陈之于后,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6.
二十五、黄疸病中医诊断黄疸,除观察目黄、溲黄的深淡及肤色的鲜明和晦滞外,特别重视全身症状,如发热和胸腹部病变等。也就是说,中医治疗黄疸以辨证为根据,或汗或吐或下或利尿,方法并不简单,金匮上指出了谷疸、酒疸、女劳疸等,是指病源而言,若从性质来分,只有如下两类:(湿热)1.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2.酒黄疸者,或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  相似文献   

7.
十一、虚劳病中医论病,以虚、实为两大纲领,故虚劳病在中医书里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广泛的病症。一般分为阳虚和阴虚、气虚和血虚,从而析作五劳——肺劳、心劳、脾劳、肝劳、肾劳,六极——筋极、骨极、血极、肉极、精极、气极,七伤——阴寒、阴痿、里急、精漏、精少、精清、小便数(此据“医学入门”,“病源”和“医鉴”略有不同)等,总之是“内经”所说“精气夺则虚”,也是习惯所谓“积虚成损,积损成  相似文献   

8.
"因时制宜"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治则,从生理、病理、预防诊疗三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总结及说明"因时制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三十二、四肢病四肢运动障碍,“金匮”只有三条:一为“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历来註家从药审症,都认为风痰凝聚胸膈,故用催吐方剂。我意风痰内积,影响经络,可以有此症状,并且兼见微痛微麻,近多归于疯科范围。采用针灸疗法外,内服导痰汤(胆星、枳实、半夏、陈皮、甘草、茯苓、姜、棗)或指迷茯苓丸(半夏、茯  相似文献   

10.
庞国明  张芳  李慧  李霄  张侗  陈文莉  李鹏辉 《中医杂志》2023,(15):1604-1607+1611
通过研习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肝为丛病之脏”的观点。通过探析常见的“气机病丛”“生克病丛”“动风病丛”病因病机与表现,阐释内科杂病“从肝论治”之四要则,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常用四逆散、逍遥散加减;调和肝脾、清泄郁热,常用丹栀逍遥散、平胃散加减;平肝潜阳、熄风和血,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补肝之体、和血滋阴,常用四物汤或四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1.
12.
"将息"一词历来解释为"调养",通过分析"将息"在《伤寒杂病论》的使用情况,认为正确的解释应为:方药使用"开始和停止"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13.
五、狐惑病“余匱”上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为惑,触于陰为狐,不欲飲食,恶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自,蝕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草瀉心湯主之。”狐惑究竟是什么病?历来註家沒有明白指出,特別是因“蝕”字而認为虫病,似可考虑。我个人的淺見:狐惑是古代以为出沒無常、不可捉摸的东西,狐惑  相似文献   

14.
陈建杉  江泳 《光明中医》2002,17(1):34-36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其主要精神在提示医家治病当有缓急先后、轻重之分 ,然后世有些医家以此为据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墨守成规 ,一味考虑新病 ,忽视痼疾的影响 ,用药单一 ,以至起效甚微或延误病情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诚然 ,临证中有痼疾加以卒病 ,先治卒病的情况 ,但更多的是二者加以兼顾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疾病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物等相互影响 ,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消长 ,故《内经》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素问·上古天真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肝络的定义与特点出发,重新定义了肝络病,认为肝络病指自发病起即为肝络功能和(或)结构异常,整个病程中均以肝络的功能或结构病变为中心的一类疾病。探讨了肝络病的内涵、外延,认为肝络病的核心是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以肝络的异常为中心,而由其他疾病波及肝络而导致异常的疾病不属于肝络病的范畴。阐述了肝络病自身的独特特点,即肝络病是气络病变与血络病变并重。  相似文献   

16.
从逻辑学角度对“欲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欲病的内涵是指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未病向疾病状态(已病)过渡的中间状态,其以阴阳初步失稳或阴阳处于低水平平衡为内在机制,以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轻度失调为征象;欲病的外延包括潜病状态、前病状态。通过采用创造的诠释学方法挖掘欲病概念的深层次内涵,从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个层次自下而上对欲病概念逐层剖析,认为欲病是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统一、是人体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对稳态的偏离、是完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深入阐释并明确“欲病”概念,可为健康和疾病过渡状态的研究及中医健康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杂病奇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病奇案史定文(河北省医科院050021)周爱婷(邯郸市第二医院056001)1呵欠频频发作案何某,女,48岁,农民,1996年11月3日诊。近月余呵欠频频,疲惫乏力,畏寒。舌质淡,苔白,脉弦细。辨证:阳虚畏寒,气虚乏力。治以益气温阳,方用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8.
仲景于《伤寒杂病论》著黄疸病条文共31条,其中论及“难治”者3条,“不治”者1条。综观诸论,”难治”并非不治,而“不治”者可否防患于未然?笔者就此追溯古今,反复揣摩,引例推类,历经识驻,浙悟货疽病,病因系湿热两邪;危变根植于湿热演化;诊治关键在于及时准确;防变应力注心脾。兹不湍残陋,与同道商榷如下。1湿热火化,胶蒸燔上,人营扰心难治仲景预言:“疽而渴者,其直难治,殖而不竭者,其殖可治.”由此可知,“D海”与否是黄疽病进退之关键.而口海乃热盛津伤之征,故亦可谓,热之在否乃黄疽病进退之关驻。况且湿为明邪…  相似文献   

19.
论“痹”的概念及痹病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对“痹”认识梗概的基础上,认为“痹”为病理概念。凡以邪气痹阻,经气不利为病机的疾病,可归为痹病类。分为内脏痹和肢体痹两大部分,将临床常见痹病分化为近30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伤寒》、《金匮》),不但是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诊治外感病与杂病的专著,而且也是我国发源食疗较早的典范.是书所论食疗学内容颇为丰富,仅治方之中,主治各种病证的食疗方(含杂合一、二味以上食物和以食物为辅料的方剂)则居半数以上,饮食药物达40余种,详其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具,对于指导中医临床食疗具有重要价值,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