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巨尾桉尾叶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巨尾按2个无性系及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1个无性系、尾叶按实生苗造林在桂中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树种基本能适应桂中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巨尾桉BH115号无性系表现最好,而未经选优的巨尾桉(无号)无性系表现最差,说明了杂交种巨尾按子代与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子代之间并无绝对的生长优势,应在选优过程中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2.
对15个尾叶桉无性系1年生幼林的生长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来自湛江市的U2和U8尾叶桉无性系生长最好。尤其是U2的树高生长是最差无性系U9的1.34倍,胸径生长差异显著或不显著;大多数无性系生长表现优于作为对照的优良种源。立地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无性系在不同立地的效应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当前桉树生产上常用的造林密度1666株/hm^2为试验的最低造林密度,与5种更高造林密度作为构成本试验的6种不同造林密度的高密度试验,分析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试验林2年生时的林分密度生长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的林分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密度越大,其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越小,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其它许多桉树密度试验结果相似。但林分生长效应提早,可能是林分密度过高缘故,最后结果有待继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五个尾叶桉无性系号(2号、3号、6号、7号、8号)的组培快繁进行试验:MS适合用作增殖基本培养基;1/2MS适合用作生根基本培养基;6号、7号、8号无性系每瓶分化芽可取超过60枝芽作生根培养,瓶内生根率都超过90%,初步认定6号、7号、8号组培快繁可进行工厂化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5.
6.
尾叶桉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尾叶桉4种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从造林后的第2年开始,不同密度的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生物量(鲜重)都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经方差分析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年生时最小密度的林木胸径、树高、单桉材积和生物量分别是最大密度的1.70倍、1.31倍、3.43倍和3.36倍.  相似文献   

7.
尾叶桉萌芽林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分析施肥对尾叶桉萌芽林胸径、树高及材积等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萌芽林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以每株施复合肥150g对萌牙林生长作用最大,2年生尾叶桉萌芽林平均胸径8.23cm,平均树高13.53m,平均单株材积0.0374m^3,单位面积蓄积量61.7m^3/hm^2。  相似文献   

8.
对12个尾叶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差异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各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75.24%~94.32%,单株重复力为43.18%~80.57%。冠幅的重复力最小,材积最大。5.5年生时共有4个无性系生长量超过总体家系平均值,生长最优的无性系平均单株材积达0.1684m^3,是最差无性系的253.78%,是平均值的58.38%,比最优对照U6无性系高79.33%。应用主成分分类方法,将无性系分成6类。速生型无性系较慢生型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高出30.40%、57、74%和221.64%,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尾巨桉优良无性系造林,提高桉树速生丰产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展了 7个尾巨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4年生时对其生长和抗性性进行了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群体保存率达93.3%,各无性系间差异不显著;各无性系胸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抗风能力和耐寒能力比对照强的无性系为D3、D5、D2、D...  相似文献   

10.
采用5株优势木对比加表型选优法,经过初选和复选,选出了12株尾叶桉优树。采用组织培养、扦插等无性繁殖的方式育苗,营造无性系林,测定尾叶桉不同无性系的抗风性、抗病性及其萌芽能力和生长情况等指标,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U6为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1.
巨尾桉在龙岩市引种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龙岩市引种的巨尾桉 (E .grandis×E .urophylla)林分的生长状况及受冻情况的调查 ,结果表明 :巨尾桉生长迅速、丰产性好 ;冻害程度与地形、林分年龄、水体等因素有关。值得进一步扩大试验和在相应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巨尾桉 5个标准地连续观测资料的分析 ,结果表明 :随着伐区调查设计与实际采伐间隔时间的延长 ,巨尾桉生长率对伐区调查设计精度的影响日趋显著 ,并提出克服林木自身生长对伐区调查设计精度产生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two clones of Eucalypt urograndis hybrid (Eucalyptus grandis 9 E. urophylla), GR283 and GR330, grown in Tumkur district of Karnataka (India), and felled 5–6 years old three trees of each clo...  相似文献   

14.
闽西尾巨桉造林及其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卢春英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21-26,30
对闽西尾巨桉造林成效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了现有林分的生长特点,探讨了不同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立地质量等级以及施肥次数等因素对尾巨桉生长的影响,总结了尾巨桉造林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闽西今后发展尾巨桉造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巨尾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的生长造成极显著的差异,其中,P肥对巨尾桉生长极端重要,N肥次之,最佳施肥配方是N200P150K0(kg·hm-2),即每1hm2林地施N肥200kg、P肥150kg,不施K肥。  相似文献   

16.
在巨尾桉幼林抚育中,进行森泰颗粒剂除草试验结果表明,1m2用5%森泰颗粒剂2g(商品量),除草率仅达39%,并对巨尾桉幼树产生严重药害。因此,巨尾桉幼林的除草不宜推广使用森泰颗粒型除草剂。  相似文献   

17.
93个尾叶桉无性系试验多性状遗传分析和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生长、形质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呈显著差异。共有45个无性系的材积生长超过总体材积平均值。7个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值在8.46%~52.85%之间,遗传变异系数值在3.10%~39.33%之间,各性状无性系重复力为72.91%~93.43%,单株重复力为11.86%~41.58%,呈中等至强度遗传。除高径比外,生长性状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干形存在相对的独立性。构建了多性状选择指数式,以大于选择指数平均值加上一个选择指数标准差为标准,选出18个优良无性系,入选率为19.355%。  相似文献   

18.
尾巨桉萌芽林定株高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尾巨桉4种萌芽高度(0.5 m、1.0m、1.5 m和2.0 m)进行定株除萌,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树高、胸径生长差异均显著;以萌芽高度为1.5~2.0 m时定株除萌林木生长较好,8个月生2m定株除萌的萌芽林平均树高、平均胸径达5.30m、4.12 cm。考虑生产成本,定株除萌高度以1.5 m为佳。  相似文献   

19.
抽提对尾巨桉木材漂白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可知,抽提方法和水抽提工艺对尾巨桉木材的白度与色差呈极显著性影响,而用1% NaOH和苯/醇抽提其抽提时间和浴比对尾巨桉木材白度与色差的影响显著,且当木材抽提物抽出量增大时,木材的白度和色差呈规律性变化。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抽提工艺来控制抽出量,通过抽出量来控制漂白的白度与色差。  相似文献   

20.
尾叶桉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择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顺序选择法、独立淘汰法、主成分遗传距离分析、选择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等4种多性状选择方法进行尾叶桉无性系选择,结果表明多性状选择方法均有利弊.综合来看,多性状选择指数可选择出综合性状好的无性系,是评选生长、形质和材性兼优的尾叶按无性系的理想方法.应用选择指数法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构建了42个尾叶桉无性系的选择指数方程式,以大于选择指数平均值加上一个选择指数标准差为标准,有6个无性系入选,入选率为14.2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