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隙研究是储层研究的核心,对油气的聚集和运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区长2储层内有效孔隙发育较差,属低孔低渗型致密储集层。在大量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技术等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区长2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喉道类型多样是其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为主。划分出了四类孔喉结构,其中前三种为研究区有效储层,后一种为非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2.
3.
文章介绍的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测量仪的结构设计方案包括单通道加压型测量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各关键部件的作用有关参量的界定有计算公式等;提出实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即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绘制净封闭压力-孔隙体积变化关系曲线及基于该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算法公式的推导及其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特低孔渗储集层孔喉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在压汞法测定毛管压力时,对孔喉直径均值等参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论证了问题的结症在于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单位不一致和对公式中分母中常数100的理解不一样,并忽略了测不出的微孔喉。通过实例计算指出应用φ值和最大进汞量进行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各种分析化验手段研究了辽河冷家油田冷43断块稠油油藏S1+22面砂砾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建立了储层的成岩演化模式,研究了储层的孔隙类型,定量分析了储层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为冷43断块油藏描述了成岩模型和孔隙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太原西山古交矿区山西组过渡相页岩代表性储层样品为例,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能谱测试以及图像数字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对过渡相页岩纳米尺度矿物孔隙的形貌特征、成因和类型进行系统观测,建立纳米尺度矿物孔隙的系统分类方案。结果表明:过渡相页岩储层纳米尺度矿物孔隙发育类型丰富,成因复杂,根据孔隙发育的矿物、空间位置和成因等,可以将储集空间进一步划分为脆性矿物孔隙、黏土矿物孔隙及其他矿物孔隙、微裂隙,主要呈现圆孔状、狭缝状、平直状以及曲折状等形貌特征。通过对成因-空间位置-形貌特征的系统对比,建立了过渡相页岩储层矿物纳米孔隙系统分类方案。应用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获得各类孔隙类型的相对比例。对比表明,过渡相页岩不同类型矿物孔隙与海相页岩差异显著,对页岩储层的物性及非均质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如果一个地区的埋藏史曲线和地持背景已知,那么砂岩的超压史曲线可以用数值模型来估算,根据所产生的有效应力,我们可以计算出最大潜力孔隙度(MPP)。MPP是模拟一定埋深和孔隙压力下岩石理论上能够保持连通的最大孔隙度,实测的岩石孔隙度应该等于或小于MPP。我们已测定出北海中央地堑Fulmar组砂岩(上侏罗统)的MPP历史,并且把预测值和实测的岩心数据进行了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的Fulmar组砂  相似文献   

8.
辽河油田新开地区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辽河油田新开地区七口井5个油组不同孔渗条件的32个砂岩储集层样品进行孔隙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图像分析以及压汞研究,计算了表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的参数7个,表征喉道特征的参数13个,反映孔喉连通性的参数3个,反映孔隙结构复杂性的参数1个。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认为,该地区储集层的孔隙个体大,喉道粗,分选好,孔喉连通程度较高,毛管压力曲线多具有低而宽缓的平台段;不同的油组,有一些差异,相比之下,沙一段Ⅰ、Ⅱ油组孔隙结构最好,Ⅲ、Ⅳ油组次之,沙三段Ⅲ油组最差。  相似文献   

9.
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喉道主要为片状、弯片状及点状喉道。Ⅱ、Ⅲ油组的物性比Ⅰ油组好,平面上孔隙分布具分区性。孔喉配置主要为大孔中喉,次为大孔粗喉及中孔中喉。孔隙结构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的影响。以马36井Ⅱ油组砂岩为例,建立了孔隙演化定量模式,反映了孔隙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盐湖沉积条件下的沉积环境及储集层特征等具有与淡水沉积不同的特征,通过对江汉盐湖盆地马王庙地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孔隙结构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该区新沟咀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喉道主要为片状、弯片状及点状喉道。Ⅱ、Ⅲ油组的物性比Ⅰ油组好,平面上孔隙分布具分区性。孔喉配置主要为大孔中喉,次为大孔粗喉及中孔中喉。孔隙结构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的影响。以马36井Ⅱ油组砂岩为例,建立了孔隙演化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扼要叙述了世界上关于白云岩油藏的4种主要类型,讨论了白云岩油藏的孔隙成因,各类白云岩油藏的孔隙演化及相关的油藏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柯克亚油气田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柯233井、柯30井的铸体薄片、物性和其他各井的X衍射及电镜扫描资料,对柯克亚凝析油气田主要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笔者指出,由于西河甫组X_(?)段下部以下的层段处于吃成岩作用后期,次生孔隙大为减少,已无钻探价值。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特征,利用纳米级 CT 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恒速压汞以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对该储层孔隙、喉道以及孔喉配置关系等微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孔隙大小决定了致密油储层的储集能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储层的平均孔隙半径为 15~20 μm,平均单位孔隙体积为 0.05;喉道大小是储层开发下限的主要制约因素,长 7 致密油储层的喉道半径主要为 0.3~0.5 μm,储层中 60%的可动流体由半径为 0.1~0.5 μm 的喉道所控制;在物性较好的储层中,连通性较好的大喉道占 30%~40%,而且喉道半径≥0.5 μm,而在物性较差的储层中,喉道细小,连通性差的喉道约占 60%,而且喉道半径 <0.1 μm。  相似文献   

15.
16.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难、分类评价难、预测难,并且孔隙结构与油气赋存和渗流的关系复杂等。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发现了纳米孔喉储集类型并研究了其成因;逐级深入,形成了微观尺度分析测试系列方法;发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定量分析了矿物成分及其在微观渗流中的作用;有效识别和表征了微裂缝;对比分析了储层中各类孔隙及流体分子的尺度。根据国外的经验,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出要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测试手段上有所突砘要证实致密油储层中纳米级孔隙的存在与否及其贡执要揭示致密油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要认识致密油储层中微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要探讨致密油储层改造及储层保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分形砂岩孔隙的扫描电镜(SEM)半自动分析方法。此方法包括拍摄砂岩断面的扫描电镜图片、图片数字化、数字滤波、统计特征体和拟合特征体直方图等步骤。根据分形结构的一般特征,导出了特征体分布的理论公式,给出了观测特征体概率的经验公式。此方法可精确地测定分形砂岩孔隙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的上截止尺度,且简便易行,便于推广。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了分形结构不同的3类砂岩,并给出了确定分形域上截止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储层次生孔隙度确定方法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储层为古潜山油藏,岩性较复杂,属双孔隙介质储层,仅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评价难度很大。为此,将常规测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相结合,利用先进的孔隙频谱分析(PoroSpect)等技术对储层次生孔隙度的发育给出定量描述,实现了对储层有效孔隙度的定量计算,为古潜山油藏双孔隙介质储层测井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对其它裂缝油气藏的测井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注非凝气体和化学剂提高汽驱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锦45区块于I组稠油油藏,对自制的DQS发泡剂体系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注入参数优选。并开展了蒸汽驱过程中伴注非凝气体和化学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发泡剂特性实验结果表明.DQS形成的泡沫在300℃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发泡剂的适宜发泡浓度是1.2%;在以N2为气源的条件下,气液比在2~3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阻力因子,可以满足封堵要求。选取N2和CO2分别进行蒸汽泡沫驱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均能大幅度提高蒸汽驱驱油效率,伴注N 较单一蒸汽驱驱油效率提高16.7%,而伴注co2 则提高了18.1%。两者的经济评价结果表明,选取CO2作为非凝气体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0.
储层孔隙结构分形分析计算机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形技术是一种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的新方法,其计算机实现步骤包括;(1)制作SEM图片;(2)SEM图片数字化;(3)统计特征体;(4)拟合特征体的概率与计算分形孔隙度。此文阐述了在计算机上实现上述各步骤的原理和技术过程,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并在实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