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进行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7月该院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快通道麻醉,对照组进行常规麻醉,比较两组的阻断时间、心肺转流(CPB)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阻断时间、CPB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发生持续高热、支气管痉挛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快通道麻醉,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SI)调控下妇科腹腔镜手术快通道麻醉的效果,评价CSI在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两组均以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行CSI监测。C组根据麻醉医生经验用药,未以CSI反馈指导用药;T组则以CSI反馈调整异丙酚的用量,使CSI值维持在55±5之间。两组术后进行Steward评分,以术毕10 min内(≤10 min)Steward评分达4分及以上(≥4分)拔管者为快通道麻醉实施成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5 min(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前1 min(T4)、拔管后5 min(T5)的CSI值;统计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率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组CSI值低于C组(P=0.000),且存在组间与时点的交互作用(P=0.000);两组患者T0和T6时点的C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T1、T2、T3、T4、T5时点的CSI值均低于C组(P<0.05)。T组的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C组(P<0.05),而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早于C组(P<0.05)。T组无术中知晓,C组有2例术中知晓,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快通道麻醉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CSI应用于调控快通道麻醉,可以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防止术中知晓;可以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提早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从而提高快通道麻醉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贺永峰  王晓娟 《海南医学》2012,23(19):41-42
目的探讨喉罩麻醉在婴儿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外科手术的7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实验组采用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所需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所需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性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呛咳、喉头水肿、吞咽困难、术后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各时间点SpO2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在喉罩置入或插管即刻(T1)、喉罩移开或拔管即刻(T3)MAP、HR指标值均比对照组稳定(P<0.05)。结论喉罩麻醉应用于婴儿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叶宏立 《中外医疗》2013,32(26):72-73
目的探讨喉罩麻醉和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自2012年1—12月收治的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6例与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儿给予喉罩麻醉,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麻醉,以上操作均由一位麻醉师进行,应用同型号机器。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结束时至拔管后,患儿MAP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两组患儿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于术后10 min、手术结束时至拔管后,患儿HR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两组患儿H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拔管时间与清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置管前后PETCO2均高于对照组,Ppeak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麻醉具有对患儿损伤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苏醒快等特点,是较为有效的应用于婴幼儿的麻醉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壮 《中国医疗前沿》2011,(17):31+50-31,50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21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手术进行快通道麻醉和对照组行常规麻醉,两组各10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CPB时间、阻断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快通道组与常规组在手术时间、CPB时间、阻断时间三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快通道组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及支气管痉挛三项指标比较,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HR、CVP、MAP三项术前术中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拔管时间、在CICU时间,两组比较P〈0.01。结论快通道麻醉应用于dqL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效果理想,并且可以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快通道麻醉方法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术6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快通道麻醉方法在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6 0例 (年龄 1mo~ 1a)拟接受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患儿 ,均采用小剂量芬太尼 -异氟醚复合麻醉 .观察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及麻醉用药情况 ,患者术毕苏醒及拔管时间 ,术后转归等 .结果 所有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在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劈胸骨后、转机前、停机后、手术结束时、入 ICU后均没有显著改变 .6 0例患儿中有 16例术后拔管时间小于或等于 3h,其 ICU监护时间为 (4 0±12 ) h;另有 30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在 3~ 18h之间 ,其 ICU监护时间 (6 9± 36 ) h明显延长 (与小于或等于 3h组比较 ,P<0 .0 5 ) ;其余 14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大于 18h,其 ICU监护时间 (147± 90 ) h进一步延长 (与前两组比较 ,P<0 .0 1) .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 -异氟醚复合麻醉可以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 ,能在围术期维持循环稳定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有利于尽早拔管 ,并使缩短 ICU监护时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刘霄尧  铁木尔 《医学综述》2012,18(8):1272-127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麻醉的有效性、安全性、术后不良反应及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手术患儿,其中瑞芬太尼组30例,芬太尼组3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拔管时间、麻醉苏醒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瑞芬太尼组患儿用药量多于芬太尼组用量,患儿拔管和苏醒时间前组短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安全有效,术后拔管时间短、苏醒快,其麻醉和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是目前临床上一种较理想的麻醉镇痛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效果,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拟行根治术的68例直肠癌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复合组与常规组,其中常规组在手术中接受常规方法麻醉,复合组在手术中接受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麻醉效果分级、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术后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 复合组与常规组在T0时刻MAP和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1、T2和T3时刻复合组水平均远低于常规组(P<0.05),复合组本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常规组在T0至T2时刻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P<0.05);复合组与常规组麻醉效果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合组优良率为97.06%,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41%(P<0.05);复合组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与常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能够稳定血压和心率,改善麻醉效果,且并不会显著增加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小儿术后深、浅麻醉下气管导管拔除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深麻醉下拔管,对照组在浅麻醉下拔管,比较两组心率、血压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拔管时与拔管后心率和血压变化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则心率血压上升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深麻醉下气管导管拔除是可行的,与浅麻比较有更少的并发症,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林海平  陈健  李清浩 《医学综述》2012,18(3):475-47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乳腺癌根治术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改变情况以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入手术室时血压和心率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前、插管后即刻、切皮时和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术后麻醉恢复快,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婴幼儿快通道心脏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麻醉,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值。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体循环前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下降,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间〉6h率、ICU人住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快通道心脏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均可以保持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但瑞芬太尼减少了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缩短了留观时间,更适宜用于婴幼儿快通道心脏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患儿136例,随机分为K组(快通道麻醉组)和C组(常规麻醉组)各68例,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相关指征。结果 K组和C组手术时间、CPB时间、阻断时间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K组住院时间为(7.2±3.2)d,无术后肺部感染和支气管痉挛发生,C组住院时间为(12.8±4.5)d,发生术后感染3例、支气管痉挛4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效果理想,并且可以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中运用快通道心脏麻醉的效果观察。方法100例先天性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选用快通道方法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中显效32例(64%),有效12例(12%),无效5例(5%),死亡1例(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中显效20例(40%),有效15例(30%),无效12例(24%),死亡3例(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术后拔管时间和在ICU时间快通道组均较对照组时间短(P〈0.05)。结论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鲁靖 《中外医疗》2011,30(17):18-20
目的探讨静脉全身麻醉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2种方法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例221例,A组:116例,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B组:105例,丙泊酚静脉麻醉加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前后不同时间血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氧饱和度、术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静脉全身麻醉组麻醉和气腹对循环、呼吸影响最大,静脉全身麻醉组麻醉和气腹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脉搏氧饱和度不降,术毕清醒时间明显长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术中知晓发生率介于(P〈0.05),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平均动脉压下降,心率变化不明显(P〉0.0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氧饱和度增加(P〈0.05);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快于静脉全身麻醉组,术中疼痛知晓发生率最低(P〈0.01)。2组放气腹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平稳、效果可靠,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术后苏醒快,费用低,适合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到低海拔地区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临床指标和短期预 后,以探讨其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 术的来自西藏自治区(X组)和湖南省(H组)的患儿各7例。比较两组患儿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围手术期血流动 力学、术后恢复与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 结果:心脏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患儿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无明显差异,X组患儿肺高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组 (P<0.05)。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X组患儿更长(P<0.05)。 血清NT-proBNP水平X组患儿明显高于H组(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到低海拔地区行先天性心 脏病矫治手术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但术后心功能不全风险仍高于低海拔地区 患儿,术后恢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中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本院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50例;主要采用复合麻醉;用药为异丙酚、瑞芬太尼、咪唑安定等;降低芬太尼的使用量;对患者在要后进行有效的镇痛和镇静。结果:本组患者中45例在术后6小时内把气管导管拔除,平均拔除时间为0.5~8小时,患者均无发生术中知晓。结论: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可达到缩短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术后对气管导管早期拔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瑞芬太尼在小儿心血管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对比小剂量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为主的快通道麻醉方案在小儿先心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4组,实行快通道手术麻醉。即低剂量瑞芬太尼组(RL组)、中剂量瑞芬太尼组(RM组)、大剂量瑞芬太尼组(RH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10例。分别测量术中不同时点的血糖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比较术后拔管时间。结果:体循环后15 m in和30 m in血糖值RH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15 m in:RL组(14.9±1.71)mmol/L,RM组(12.8±3.52)mmol/L,RH组(9.7±3.40)mmol/L,F组(15.0±2.37)mmol/L,P〈0.05,30 m in:RL组(13.5±1.32)mmol/L,RM组(12.5±3.27)mmol/L,RH组(10.4±1.67)mmol/L,F组(12.8±2.57)mmol/L,P〈0.05]。全麻诱导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的患者出现和剂量相关的心率与血压下降,但和单次追加芬太尼的患者相比,对切皮、切开胸骨的手术刺激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更小。四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差别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RL组:(110±53)m in,RM组:(125±76)m in,RH组:(118±84)m in,F组:(146±72)m in,P〉0.05]。结论:瑞芬太尼为主和以小剂量芬太尼为主的快通道麻醉方式一样,能安全的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手术,但大剂量瑞芬太尼静脉持续泵注可以更好的控制患儿体循期间的血糖值。瑞芬太尼可以产生和输注剂量相关的心率和血压下降,但对切皮和切开胸骨等手术刺激的应激反应抑制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董志华 《黑龙江医学》2012,36(6):430-432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6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B组仅用全身麻醉。结果 A组整个麻醉过程中,HR、Bp稳定,术中全身麻醉用量小,拔管及时,患者苏醒快,且便于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结论联合麻醉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全身麻醉用药量少,术毕清醒快、拔管早、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张培俊 《中外医疗》2014,(28):49-50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这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1—2013年间来该院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则分成局麻组和脊椎组。对局麻组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的方法,对脊椎组的患者实施脊椎麻醉的方法,手术结束后询问患者的术中疼痛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对患者进行VAS评分法评价患者对于手术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局麻组20例患者中3例患者感到手术中疼痛,5例感到手术后疼痛,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脊椎组中有2例患者感到手术中疼痛,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有9例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局麻组和脊椎组之间血压下降这一术后并发症差异(P〈0.05)。两组手术中、手术后感到疼痛的患者例数和其它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患者例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膝关节镜短小手术中建议采用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少,在膝关节大手术中建议采用脊椎麻醉,其镇痛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及术后镇痛对胸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循环状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17例ASA体格状况Ⅰ-Ⅱ级的胸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9例:静吸全麻组(A组);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B组);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阻滞加术后镇痛组(C组)。术后A组、B组常规肌注镇痛药止痛,C组术毕接镇痛泵采用硬膜外连续止痛48 h,观察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围术期疼痛评分(VAS)及血糖分析。结果:①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入液量和ASA评级没有明显差异,与A组相比B组、C组在麻醉诱导后MAP、HR均明显降低,在拔管后MAP、HR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C组由于采用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药量减少,与A组相比,术毕完全清醒至拔管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知晓比较各组无差异。②3组患者术前血糖和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异。与B组、C组相比,A组血糖在麻醉中变化差异不大,拔管时及术后均明显增高。术后疼痛评分与C组相比,A组、B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加镇痛能更有效的减轻胸腹部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加快麻醉后恢复,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