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高温、高压液体粘度装置 ,模拟了水、油接触时地层原油的轻烃组分向地层水中扩散而引起地层原油粘度的变化过程。测定了原油与模拟地层水多次接触后原油粘度与模拟地层水体积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油、水接触轮次的增加 ,甲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乙烷和C3 以上组分呈上升趋势。原油粘度变化与油水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随着油水接触时间的增加 ,油中的轻烃组分逐渐扩散到水中并达到平衡状态 ;随着浓度差的减小 ,扩散速度逐渐减慢。原油中轻烃组分溶于水并随地层水产出是导致原油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可为水驱油田开发中有效控制原油的粘度、增加水油流度比及提高水驱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静态、常压下 ,对含蜡的南海原油、丘陵原油及不同含蜡量的 10号白油的声速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各油样的声速均随温度的下降而上升。对含蜡油样 ,在蜡晶析出较多至开始形成蜡晶网络结构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内 ,声速随温度变化率发生转折 ,转折的温度区间宽度约 3℃ ,转折区两边声速与温度近似呈不同斜率的线性关系。与低频情况相比 ,高频下声速变化率的转折现象更明显。对相同油样 ,频率越高 ,反应出的转折温度区也稍微靠前。对白油 (含 5 %蜡 )的油样进行了理论计算 ,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油-水乳状液流过弯管的局部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水为工质 ,对进口水平、出口垂直向上的 90°弯管内油 水乳状液局部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弯管内径 4 5mm ,弯曲半径 3 0 0mm .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较为准确地判别出了油 水乳状液在整个实验范围内的流动流型 ,提出了油 水乳状液流过弯管的局部阻力计算公式 .结果表明 ,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 .  相似文献   

4.
油船装货过程中存在油气蒸发,蒸发出的油气会带来多种危害。装货时产生的晃荡是影响油品蒸发的因素之一。研究油船装货过程中舱内货油的晃荡及气液界面处的扰动对油气蒸发排放的影响,建立几何尺寸比例约为1/40的油船单个油舱模型,进行两组4种不同装货速度下的装货试验。结合对流扩散模型,综合考虑扩散效应、对流效应及透气孔处的透气效应,研究在整个装货过程中油舱透气孔处排出油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原因及规律。结果表明,在类似油舱这样的限制性空间的完整装油过程中(0~95%),油气的产生与排出规律随着装载率的不同而变化,大致分为0~5%、5%~50%、50%~70%、70%~95%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详细地概述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地层水的化学组成,各种离子分布特征与地层水水型的判别方法,同时根据盆地北部大量的水化学分析资料,研究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地层水离子组合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成因的地层水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低渗低饱和砂岩水驱油过程中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低渗低饱和砂岩油藏的水驱油特征,在不同初始含油饱和度条件下,进行了两类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得出含水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并结合油藏模型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油水分布状态分析了含水率变化的机理.采用Matlab软件拟合了复杂含水率变化曲线的一般经验公式,分析了公式中各系数对含水率曲线变化特征的影响,以...  相似文献   

7.
郭强 《山西科技》2006,(1):122-124
文章介绍了用多种混凝剂对万家寨黄河原水进行的混凝沉淀试验。通过大量的烧杯试验。对各种混凝剂的净水效果及经济价值进行比较,同时,也对混凝沉淀后滤后水做了一些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混凝条件下聚合氯化铝的絮凝效果和经济价值明显优于其它混凝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石油磺酸盐对胜利油田孤四水驱原油及由该原油提取的胶质、沥青质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能显著降低各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并可使其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范围;而对各模型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却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原油和沥青质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均随石油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石油磺酸盐浓度足够高时,二者的界面剪切粘度却有所下降,只是下降的幅度不同;胶质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随着石油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石油磺酸盐浓度的改变各模拟油的ξ电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油煤水浆的流变特性,得到了在煤水浆中掺入0#柴油将明显改善煤中浆的粘性,有利于在柴油机供油系统中的输送。分别配制了四种不同浓度的油煤水浆,在ZH1100WA型柴油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煤油水浆中的煤、水含量都低于15%时,在柴油机上与甲烷混烧是可行的;当煤、水含量各占10%的情况下,柴油机的节油率为10~2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水泥土进行无侧限强度试验,并同步测量其电阻率,分析了水泥土在受压变形过程中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泥土电阻率随龄期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应变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应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率趋于稳定,此时水泥土的应力达到最大值,并发生破坏;水泥土电阻率和应变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在受压变形过程中水泥土损伤的4个阶段,水泥土损伤越大,裂纹越多且相互连通程度越大,孔隙水贯通性越强,结构的整体导电性就越高,水泥土的电阻率越低。为建立水泥土的电阻率损伤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石油磺酸盐、聚合物及矿化度对与碱反应后的原油模拟油油水界面剪切黏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3种凶素共存时对油水界而剪切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使与碱反应后的模拟油油水界面剪切黏度降低,而聚合物的存在则使油水界面剪切黏度显著上升;降低矿化度有助于界面剪切黏度的上升,但其上升的程度比聚合物的要小得多;3种因素共存时,聚合物为非常显著性影响因子,矿化度及石油磺酸盐为非显著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脱水剂强化超稠油脱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状况及原油的性质,对辽河超稠油进行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实验,并对脱水前后的超稠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脱水剂和破乳剂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否施加电场,脱水速度都明显快于目前辽河油田应用的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特别是电化学脱水工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利用脱水剂处理后的油品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金属含量显著降低,50℃时粘度降低幅度超过40%,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13.
采用脱水剂强化超稠油脱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状况及原油的性质,对辽河超稠油进行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实验,并对脱水前后的超稠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脱水剂和破乳剂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否施加电场,脱水速度都明显快于目前辽河油田应用的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特别是电化学脱水工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利用脱水剂处理后的油品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金属含量显著降低,50℃时粘度降低幅度超过40%,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14.
CO2对原油的抽提及其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成.试验结果表明:CO2优先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原油越轻,CO2的抽提油量越大;抽提后残余油黏度普遍提高,残余油样黏度是原油黏度的1.1~2.0倍,且温度越低,黏度比越大;提高注入压力或降低CO2注入量可防止油气性质差异变大.研究认为,抽提作用对重质原油的黏度影响较大,导致CO2抽提后残余油的采出难度加大,建议CO2驱油技术应优先应用在轻质油藏.  相似文献   

15.
在原油开采、集输过程中,原油、水两相发生乳化形成乳状液,会改变油水体系的有效黏度,从而对多相流的流动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原油-水混合体系的黏度特性与原油乳状液的形成条件及分散状态直接相关。系统阐述了外部混合条件、原油物性、水相物性、乳状液液滴粒径及分布等因素对原油-水混合体系黏度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准确计算原油-水混合体系的有效黏度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系统解释了原油-水混合体系黏度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现有黏度预测模型。此外,对原油-水混合体系黏度特性及预测方法的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旋转黏度计、显微镜、石油离心机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超声处理不同时间委内瑞拉原油的黏度、沥青质粒径、原油-正庚烷稳定性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油超声处理0~20 min内,空化作用致使大量沥青质颗粒破裂,沥青质粒径变小,分布变均匀,原油黏度降低;处理超过20 min后,破裂的沥青质颗粒重新聚集,粒径变大,原油黏度增加;超声处理使原油中沥青质质量分数降低。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一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掌握高含水油水混合液的黏度特性,对于高含水原油-水体系的管道输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搅拌测黏法测定并研究了剪切率、含水率、温度、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对高含水油水混合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表观黏度随剪切率的增大、含水率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呈现出剪切稀释性,而且该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混合液表观黏度随沥青质、胶质、蜡、机械杂质等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规律性,而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混合液表观黏度并不依赖于某一种界面活性物质,而是与原油中典型界面活性物质的总含量密切相关,受各种界面活性物质协同作用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高含水油水混合液黏度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为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