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甲基苯丙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大鼠颌下腺腺癌动物模型,研究涎腺腺癌组织发生及发病机制.方法:40只SD成年鼠(雌雄各20只),颌下腺导管结扎后,1%二甲基苯丙蒽丙酮液腺体内二次直接注射腺体内诱发大鼠颌下腺腺癌.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确立大鼠颌下腺腺癌动物模型.结果:结扎后颌下腺细胞增殖活跃,正常腺体与导管结扎后颌下腺PC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次追加注射后,仅雌成年鼠形成颌下腺腺癌,生成率为60%.腺癌组织结构为腺管状、乳头状、筛状以及实性状,并有腺癌转移.导管上皮细胞CK19阳性,肌上皮细胞calpolin、CK14阳性.结论:颌下腺恶性肿瘤发生只少需要细胞二次以上基因突变,而且DMBA诱发颌下腺腺癌只发生雌SD成年鼠,涎腺腺癌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SD大鼠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不同方法构建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 将80只大鼠按干预方式不同均分为A、B、C、D 4组,A组采用2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B组采用4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C组采用4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连续3次,每次间隔两周;D组将实验动物的胸腺摘除,其余实验条件等同C组。各实验组在开始实验1周后给予含0 .0 5 %苯巴比妥的饲料喂养3个月,且均采用自身左右对照。结果 各实验侧先后都有肿瘤出现,诱瘤率分别约为2 2 %、30 %、4 8%、6 1% ,病理分析大部分是鳞状细胞癌,另有部分纤维肉瘤。结论 用D组方法构建的动物模型有易建立、成瘤率高的特点,可以较好地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颌下腺鳞状细胞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 鳞癌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丙蒽植入颌下腺体内的方法,对50只SD大白鼠颌下腺进行诱癌实验,观察肿瘤诱发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21例,均为鳞状细胞癌。结论:用含有二甲基苯丙蒽丙蒽的明胶海绵植入大鼠颌下腺体内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鳞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涎腺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人类涎腺肿瘤的基础,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的方法有多种。本 文对化学诱发涎腺肿瘤,建立动物模型的材料、方法、病理变化、肿瘤组织学类型以及模型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一次性18 Gy放射对大鼠颌下腺组织学形态和唾液流率的改变。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一次性18 Gy局部照射大鼠颌下腺区域,对照组只麻醉不放射。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处死前插管法提取大鼠颌下腺唾液,称取其质量,计算唾液流率,比较两组唾液流率的改变。处死后取颌下腺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颌下腺的组织学形态。结果:放射后实验组进食进水量下降、活动减少。实验组饮水频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唾液流率为(18.64±8.23)μL/min,实验组的唾液流率是对照组的57.42%,为(10.70±2.22)μL/min。HE染色显示,放射后实验组颌下腺细胞变性,间质血管充血,腺泡细胞内的空泡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放射后大鼠颌下腺唾液流率明显降低,放射后8周,组织学形态出现显著变化。放疗对大鼠颌下腺组织学形态和唾液分泌功能的远期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草药能通过增加唾液的分泌而缓解口腔干燥症状。本试验研究临床常用化痰软坚类促唾液分泌功能。方法成年wistar大鼠,用苯巴比妥钠麻醉后,外科分离颌下腺,转移至37℃恒温浴槽。使用蠕动泵(Cole-Palmer)进行灌流,氨甲酰胆碱(CCh)对照灌流,用缓冲液洗脱后,单独用含中药的缓冲液灌流,和中药与CCh联合灌流,通过对分泌速率的统计学分析,观察中药对颌下腺唾液分泌的影响。结果化痰软坚类中药,单独灌流,几乎不能或仅能少量促进唾液分泌,而灌流同时加入CCh,能明显促进唾液的分泌,唾液分泌曲线呈快速升高后有一轻微的下降过程。结论化痰软坚类中药对离体唾液腺具有促分泌作用。中药促唾液分泌实验研究将会为中药治疗口干症状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下颌下腺β-半乳糖苷酶(β-gal)表达及凋亡细胞的改变。方法通过β-gal活性的检测,观察下颌下腺衰老细胞数目的改变;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观察下颌下腺凋亡细胞数目改变。结果β-gal阳性表达以模型组最高,正常组最低;TUNEL阳性表达以模型组最高,正常组最低。结论D-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下颌下腺β-gal表达增加,凋亡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κΒ在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模型颌下腺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F-κB在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模型颌下腺中的表达,探讨NF-κB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成模后的4、8、12周时测量体重和血糖,并取下颌下腺组织做HE染色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Β表达变化,计算机图像分析统测平均光吸收度值。结果:NF-κΒ在正常颌下腺中有少量表达;糖尿病时,NF-κB被激活,随月龄增大表达呈增强趋势。结论:NF-κB可能参与调控糖尿病时颌下腺的萎缩和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林青  张前德 《口腔医学》2010,30(8):473-476
目的 探讨黄芪合并丹参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大鼠颌下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P5)的影响。方法 自身同种鼠抗原合并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法免疫模型动物;用Western blot分析SS大鼠颌下腺AQP5表达的影响。结果 免疫动物出现类似SS的病理改变,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免疫造模成功。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各组均出现分子量为42 KD的条带。空白对照组AQP5表达值正常(1.35±0.13),造模生理盐水组AQP5表达值(1.03±0.08)明显减少,造模中药高剂量组AQP5表达值较造模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强(1.31±0.1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生理盐水组AQP5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造模生理盐水组比较造模中药高剂量组AQP5有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唾液流量的增加、颌下腺指数降低提示中药黄芪、丹参有改善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功能;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黄芪、丹参通过增强颌下腺水分子通道的释放,上调AQP5的表达,扩大颌下腺水分子的滤过,缓解口腔干燥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大鼠下颌下腺细胞(rat submandibular gland cells,RSMGs)与柞蚕丝素蛋白(antheraea pernyi silkfibroin,ApSF)膜的体外共培养,探讨RSMGs在支架上的形态特征、黏附、增殖及分泌功能。方法:将柞蚕丝素蛋白膜、桑蚕丝素蛋白(bombyx mori silk fibroin,BmSF)膜分别接种SD大鼠的RSMGs进行共培养,并以24孔培养板单独培养的RSMGs作为阴性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抗角蛋白抗体(cytokratin 8,CK8)、淀粉酶抗体(amylase)染色鉴定细胞来源;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支架复合生长情况;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率;MTT比色法检测材料上细胞的增殖能力;Amano法测定上清液中淀粉酶含量,检测细胞支架共培养后下颌下腺细胞的功能。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共培养后的细胞,上皮细胞特异性抗体CK8染色阳性,腺泡上皮细胞特异性抗体Amylase染色阳性。扫描电镜可见,共培养后ApSF膜上细胞增殖活跃,表面呈现出微绒毛等超微结构,并向支架材料伸出伪足。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支架上锚定的种子细胞数量增多,形态规则。2组支架接种细胞1 h后,RSMGs开始附着于支架上且黏附率差异不显著(P>0.05);4~12 h 2组黏附率逐渐增大,ApSF组较BmSF组更显著(P<0.05);24 h时,95%细胞黏附于2种材料上,2组差异不显著(P>0.05)。MTT提示,RSMGs与ApSF复合培养3、5 d后增殖迅速,第7天时达到峰值;ApSF组的细胞在第3、5和7天增殖速度与BmSF组差异显著(P<0.05),2组细胞增殖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Amano法提示,随着接种后培养时间的延长,2组淀粉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ApSF组在第3、5、7天时唾液淀粉酶浓度与BmSF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组酶浓度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RSMGs与ApSF复合培养后,可保持细胞表型、增殖分化能力及分泌功能。ApSF对于RSMGs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胚胎17、18、19、20、21d及生后1、5、10、15、20d的Wistar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观察。结果:17d时肌上皮细胞为尚未分化。胚胎18d,可见肌上皮样细胞及分泌细胞。肌上皮细胞位于腺上皮与基底板之间,呈梭形。胚胎12d出现细小的肌微丝。生后1d,脑浆内可见较明显肌微丝,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少量Actin阳性细胞。生后15d,Actin加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生后20d,肌上皮细胞趋于成熟,脑浆内含有大量的、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微丝,胞膜内侧可见吞饮小泡。Actin强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与腺上皮细胞同时分化;其细胞内细胞器的发育有一定的规律;肌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终末导管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在颌下腺良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52例颌下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接受肿瘤+瘤周部分颌下腺腺体切除术(颌下腺部分切除术),B组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肿瘤+颌下腺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切口愈合及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舌下神经损伤情况,随访评价涎瘘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术区凹陷度,进行两组的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I/甲愈合,涎瘘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颌下腺部分切除术保留了部分颌下腺组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颌下腺的外分泌及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损伤SD大鼠下颌下腺中分离获得的唾液腺干/祖细胞(Salivary Gland Progenitor cells--SGPs)进行分析。方法:在结扎主导管的SD大鼠下颌下腺损伤模型中分离、培养类上皮单克隆细胞,利用α6β1整合素(α6β1 integrin)、层粘蛋白(LN)、β1整合素(CD29)、角蛋白19(CK19)分别进行免疫荧光学鉴定;CD29,CD90.1,标记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SGPs的α6β1 integrin、LN、CD29、CK19抗体阳性。流式细胞分析α6β1 integrin,CD29,CD90.1表达率分别为(94.99±4.04)%、(97.41±3.15)%、(98.81±1.58)%,CD29/CD90.1双标后表达率为(97.15±3.43)%。结论:SD大鼠损伤下颌下腺中获得的单克隆细胞具有组织干细胞特征。  相似文献   

14.
ACKNOWLEDGEMENTS     
《Oral diseases》2003,9(6):no-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