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海27块是处于开发后期的边底水稠油油藏,油井水淹严重。为了改善开发效果,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水平井技术挖掘锥间带剩余油,有效地控制了油藏底水锥进,解决了油井水淹严重的问题,并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剩余油富集研究是注水油田后期挖潜的重要工作,本文应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得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再富集区域主要位于油藏构造高部位、油水井单向连通的油井关停后形成的低势能区及高含水油井关停后的水井分流线低势能区。将此研究结果用于高含水X油田G区块的调整挖潜,取得了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南沙二上2+3油藏该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4.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3油藏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104-5区块12小层微构造的研究,揭示了高104-5区块的微构造特征,总结了该油藏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研究表明,微构造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高104-5区块的构造类型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其中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和分布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侧钻水平井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利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在平面上高度分散,采用常规方法挖潜在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已很难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而长期报废停井附近区域由于井网失控、水线绕流等原因,形成剩余油滞留区,成为剩余油挖潜的又一增长点。因此利用报废油井,开展了开窗侧钻水平井挖潜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试验表明,对于高含水油藏,在应用开窗侧钻水平井技术后,油藏的整体采收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有较大的剩余油挖潜空间,该技术在这类油藏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锦州油田注水开发区块近年来产量下降快、递减大的情况,紧紧抓住油藏特点,以注水为中心,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深入油藏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锦州油田的稀油注水技术、油井挖潜技术,有力稳定了开发局面,实现了油田高含水期4a稳产,为高效开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Z1):142-145
油井重复压裂是中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M油田在油层动用程度高、综合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压裂增产效果逐年变差的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油藏认识、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精细压裂选井选层和优化压裂施工参数,提出以尾追大粒径陶粒代替大粒径石英砂,提高裂缝长期导流能力;运用桥堵技术,实现压裂过程中裂缝转向,提高油层纵向利用率,现场试验增油效果显著,总结形成了一套高含水期油藏选井选层和压裂优化设计方法,控制了油田递减,能有效指导同类油藏的措施挖潜。  相似文献   

9.
纯56块沙三中油藏属典型高孔高渗透大厚度断块油藏,综合含水97.6%,油藏高度水淹,为有效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结合油藏特征,利用数模技术,先后采取对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注聚、提液降压等方式进行论证和实践,获得宝贵经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降低成本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了油井堵水、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和双靶定向侧钻技术,改造了油层、补充地层能量、降低成本、挖潜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谏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沙二上 4-7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 ,井况差 ,层间差异大 ,油层物性差 ,为此进行剩余油研究 ,确定剩余油集中分布在断层边角 ,注采井网不完善的井区 ,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对油井进行压裂改造 ,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B区块部分油井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高含水井数逐年增加,油井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为此,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开发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的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治理对策,均得到应用,形成了B区井层挖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鉴于B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在平面上的差异较大,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油藏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阶段,以前主要以R_2M和ΔSP为基础建立的油层标准无法适应目前阶段分析油藏潜力对油层特征研究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分析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对油层进行更进一步分类研究。于是。本次研究结合油藏的静态参数和动态资料,从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入手,通过分析这些射孔井段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对油井产能的敏感性,发现油井产能与含油饱和度相关性最好(正相关)。采用含油饱和度将油层分成三类油层(一类油层S_o≥0.67;二类油层0.55≤S_o0.67;三类油层0.42≤S_o0.55),并分析了这三类油层在岩性、沉积微相、物性、生产动态的分类特征,对分类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和据此而计算的分类地质储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油藏下步"挖潜增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依据2000年开始区块剩余油研究,不断分阶段进行扩展加深,并不逐渐摸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还通过对稠油区块的油层水侵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研究,找出制约油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制定科学的措施治理方案,实施配套增产措施,为老油田在开发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最大的恢复油井产能、减缓区块综合递减速度、提高区块开发水平和油井利用率提供有力的保证,对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起到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堡陆地浅层油藏已进入中后期高含水开发阶段,重新评价油层剩余油饱和度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碳氧比能谱测井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一是确定老区块剩余油饱和度,判断油藏开采程度和边底水油藏的水淹程度;二是在非主力断块的老油井中寻找遗漏油层;三是在构造复杂、认识不清的区块,寻找低阻油层补孔潜力。现场61口井的实际应用表明,通过优化测试仪器的技术性能,该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欢127西块兴隆台油藏,随着区块采出程度的增加,受边底水双重影响,现已进入高吞吐轮次、高含水阶段,综合含水率达到92%以上,且大部分油井已水淹关井,区块开发进入快速递减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通过加强水淹规律研究,结合单井采出程度及水性资料分析,查找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水平定向侧钻技术成功实现了水淹区剩余油挖潜,为区块的下步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开发水平和采收集的途径。方法: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深化油藏认识,利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规律,运用配套的注采工艺技术进行整体调整挖潜。结果:建立了胡7南沙三下三维地质模型搞清了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一套适合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剩余油的方法。结论: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特点,精心确定研究思路,实施效果显著对同类型高含水油藏的调整、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经济合理开发边底水油藏,认识水侵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情况,为水侵治理和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根据渤海油田实际地质特征和流体物性建立理论地质模型,研究了底水、边水和注入水等不同水侵方式和布井方式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侵方式下水平井生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底水油藏,可增加避水高度来延缓底水锥进,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但在均质油藏中避水高度对水平井出水位置基本无影响;对于边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与边水间夹角越大,水平井见水时间越早,见水位置出现在水平井近边水端;对于注水开发油藏,随两水平井间夹角增大,油井见水时间提前.同时,针对不同水侵方式给出了开采剩余油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