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鲁治黄河,恩多想屯多。千年百载后,恩在想消磨。”这是清人曹玉河题写在贾鲁庙门上的一首咏惊涛,感喟贾鲁治河功过,读来很是耐人寻味。贾鲁(公元1297-1353年),山西高平人。从小就勤奋好学,长大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细心,颇具真知灼见。他在元朝做官32年中,关心水利事业,同情人民疾苦,是位政绩不错的汉族官员。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河息特别严重的一个朝代,河堤多年失修,经常决口成灾。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连降大雨20多天,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大,“河决白茅提,又决金堤.方数千里,民被其息”,灾及j勇阳…  相似文献   

2.
郭大昌公元(1742~1815),字禹修,江苏山阳(今淮安县)人,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位著名的老河工,以善堵口筑坝而著称于世。郭大昌原是山阳县高良润的一个普通农民,自小家贫.16岁那年,由于黄河决0,家乡双子大水,他目睹许多百姓放无情的河水卷走,悲愤至极,下决,【要当一名与河息作十夺的治河L。是年秋天,经人引咎,郭大昌在当时的治黄专门机构“河库近”里任“贴书”,该职相当于现在的—积材料员。亿虽然识字不多,但非常好学,在长期的河工修防实减中掌握了工征技术和治河知识,对堵口合朝尤其精通,是有名的伟工巧匠,被…  相似文献   

3.
《山西水利》2009,25(1):55-55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曾任工部尚书(相当于工程部长)、总治河防使(专司治河的大臣)。他的治河方法是“疏、浚、塞并举”,主要措施有三:一是整治旧河道,疏浚减水;二是筑塞小口,培修堤防;三是堵塞黄陵口门,挽河回归故道。黄河在曹县白茅决口,泛滥横流达7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主持堵塞白茅决口工程。四月兴工,  相似文献   

4.
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魁一 《水利学报》1996,(8):1-7,15
从金、元到明前期(约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前半叶)治理黄河方略是以分流治黄为主,明后期则主要依靠堤防束水攻沙,这是治河防洪思想的一大转变.此后400年虽然治河工程措施有所改进,但束水攻沙一直是下游修防的主导方针之一.束水攻沙方略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水利科学家潘季驯.本文探讨了束水攻沙理论和在此理论指导下工程技术措施的演变和成效,以及近代河工模型试验对潘季驯的理论所作的验证和肯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潘季驯治河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元代至元年间,云南在宗王脱忽鲁的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调蔽。滇池水患频仍,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叛乱”有一触即发之势。元太祖忽必烈于至元11年(公元1274年)特派三朝重臣乌马地任平章政事,行省云南,以求稳定局势。乌马儿又名患典赤·赡思丁,回族人。生于西辽天橹34年(公元1211年),殁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是元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63岁的乌马儿行省云南时,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明察暗访,勤于政务。先是建驿站,加强与内地关系;废千户候,万户侯建立郡县制,统一政令;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等。其间他更集中精…  相似文献   

6.
自1987年以来,大连市在辽宁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中获“七连冠”,8年的农田基本建设投资28.9亿元,投入人工4.1亿个,动用土石方10亿m^3。在治河、建库、小流域治理、解决人畜用水等方面做出很大成绩,基本经验有(1)严规划、重效益;(2)多渠道、抓投入;(3)抓落实、靠领导。庆注意处理  相似文献   

7.
也谈贾鲁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势,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委任贾鲁治河。贾鲁,河东高平县(今山西高平)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奉诏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带领20万军民,治河堵决。使河复故道,汇淮入海。功成后被破格提升为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对后世治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8.
金元两代的黄河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两代是黄河南下夺淮,河患严重的一个时期。在二百四十多年间,河道摆动频繁,决溢连年不断,虽然文字记载有不少遗漏,但从仅有史料看,黄河灾害是超越前代的。在治河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并出现了贾鲁这一著名的治河人物。本文拟就金、元河道变迁和贾鲁治河等方面,作一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贾让(生卒年不详),西汉末年人,官居侍诏。曾应诏提出治理黄河的规划性意见,即著名的"贾让治河三策"。作为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治河策略的人,其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和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汉哀帝初年,"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以至于"水迹难以分明"。面对险情,哀帝刘欣下诏书"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应诏上书,他基于对黄河水患来源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  相似文献   

10.
刘大夏与“北堤南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统治者依赖京杭运河搜刮民财维持生存,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治黄的首要任务。当时历经多年战乱黄河失治没有稳定河道北决南泛,北决严重威胁漕运安全,故此“北堤南分”的主张应运而生。“北堤南分”就是在北岸筑堤防守;在南岸采取多支分流的方法以杀水势。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黄河在山东张秋镇冲决运河,漕运受阻,明孝宗闻知急召群臣商议对策,问:“谁愿去治黄河”?群臣面面相觑无人答话。他们都知道治河之艰难于上青天,弘治三年白昂带役夫25万筑阳武长堤开入准支河,但功效甚微。明孝宗十分气恼,支部尚书王恕见状赶忙出班奏…  相似文献   

11.
潘季驯是明代的治河理论家和实践家,我国治河史上享有盛名的治河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起,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他曾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将近十年之久,使东奔西突、紊乱已极的黄河,一度出现了河患较少、河道相对稳定的小安局面。特别是他认真总结了前人治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方略,对清代以来的黄河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水利部于1994年6月17日至2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了“全国拍卖‘五荒’(未治理小流域)使用权现场会”。1拍卖“五荒”使用权的意义和作用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社会参与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防治进程。因为一是农民“花钱买了个放心”,二是由于利益的驱动.购买者都主动早治决治.争取早得益;三是农民管护用心.治、管、用一体.边治边破坏的现象被克服.穆林县的经验是原来要十七、八年才能治完的荒坡用短至七、八年。2)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月余劳力和闲散资金都派上了用场.由单一经营耕地扩展到“五荒”,多了…  相似文献   

13.
自西汉中叶到东汉前期,黄河决溢频繁,灾害严重。直到东汉永平12年(公元69年)王景主持治河以后,黄河的灾害才显著地减少了。从史籍的记录来看,自王景治河功成以后至唐末将近800年中,不仅没有看到有关黄河大改道的资料,而且一般的决溢都很少。史家们把黄河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八百年安流”期,把在这一段时期中基本稳定的黄河下游行经路线称作“汉唐  相似文献   

14.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0多年,前盛后衰,可划分为开元和天宝两个时期.“开元盛世”经济繁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玄宗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治河安澜,发展农业,保证了社会昌盛和安定.唐玄宗重视水利,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黄河防洪除险:在唐玄宗执政期间有两次治河活动:第一次在开元十年(722年)六月,“博州(今山东聊城一带)黄河堤坏,湍悍洋溢,不可禁止.”唐玄宗下今派博州刺史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一部科技史读物。编者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翔实的史料,系统地阐述了历代黄河流域发生的水旱灾害,黄河河道变迁,治黄经过,治河方策,著名的治河人物,农田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的兴废以及科学技术的成就。对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经济概况、气象、水文、泥沙的特点,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治理黄河的关系,黄河决、溢、徙的客观规律,著名治河人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08年7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324.15亿元(含初步设计工作投资8.0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0.35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0亿元,基金(地方)48.78亿元,贷款88.52亿元。  相似文献   

17.
张骅 《人民黄河》1999,21(11):23-27
李仪祉是我国近代治黄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驱,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主任(民国时期称委员长)。他在深入研究治黄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科学可行的治理方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 对水土流失和治黄之本的卓越见解1.1 泥沙未减,本病未除先生纵观古今,博览中外,总结了我国治黄的历史经验教训:“溯之史乘,以治河著称者得三人。汉之王景,明之潘季驯,清之靳辅而已。王景治河筑堤,疏汴渠,工程最艰巨,功亦显著,自汉迄唐河不为患。潘季驯蓄清御黄,借清刷深及以堤束其水,以水攻沙诸策,俱能深得水理,卒使海口深畅,挽既…  相似文献   

18.
坪山河流域防洪治河工程是深圳市龙岗区重点治河工程项目,碧岭河段(11+756~13+332)长度1576m,碧岭支流418m,三洲田支流372m,全长共计2366m。由葛洲坝集团公司深圳分公司承建。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06年8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176.29亿元(含初步设计互作投资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颁资金(国债)108.5亿元,基金(地方)18.1亿元,贷款37.69亿元。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06年11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210。64亿元(舍初步设计工作投资4.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8.5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基金(地方327.1亿元,贷款48.54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