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汗腺发生过程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汗腺组织的毁损,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均无排汗功能.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1].因此,我们设想模拟汗腺的发生,通过调控表皮干细胞的分化方向而重建汗腺,可能是重建汗腺的唯一途径.细胞外基质作为一功能活性区域,与细胞的分化紧密相关[2].我们通过汗腺发生过程中几种主要细胞外基质变化规律的观察,试图探明汗腺发生与细胞外基质间的最佳相关性,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汗腺细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前临床上虽然基本解决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的创面覆盖问题 ,但仍存在局部皮肤薄弱、抗拉及磨擦能力差等不足 ,特别是无皮肤附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来研究表明 ,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1] ,了解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 ,对于促进皮肤功能和结构的生理性修复意义重大。一、表皮干细胞的定位表皮干细胞为组织特异性干细胞 ,在胎儿期主要集中于初级表皮嵴 ,至成人时呈片状分布在表皮基底层。毛囊隆突部亦含有丰富的干细胞[1,2 ] ,基于Michael等[3] 对角膜表皮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的研究 ,T…  相似文献   

3.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的研究:1在糖尿病鼠模型上胆红素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血管新生而促进皮肤伤口愈合;2通过抗CD147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来治疗鳞状细胞癌;3柚皮苷软膏通过对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和生长因子的调节促使鼠伤口的愈合;4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对来自人脐带的基质干细胞分化为汗腺样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胚胎期表皮干细胞与汗腺发生过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观察表皮干细胞与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的关系 ,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 方法 分别取 13~ 3 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 ,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SP法 ) ,动态观察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及汗腺细胞中 β1整合素与细胞角蛋白 19(K19)的表达特征。以细胞角蛋白 8(K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汗腺发生及成熟的鉴定标准。 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 ,胎龄 16周的皮肤 ,初级表皮嵴基底层细胞呈灶性聚集 ,形成小丘状 ,继而形成圆柱状细胞索向深层切入 ;至胎龄第 2 4周时 ,细胞索末端部分形成蟠状 ,表现为成熟汗腺特征。不仅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表达 β1整合素与K19,成熟的汗腺细胞亦有表达 ,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K8始于 14~ 16周 ,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并持续存在。 结论 汗腺于胎龄 14~ 16周开始发生 ,至第 2 4周基本成熟。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中 ,表皮干细胞是汗腺发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骨髓基质细胞经培养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者由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标记,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9d移植神经干细胞,实验分组:细胞移植组、PBS填充组、正常对照组。应用组化法观察移植细胞是否存活,取材前24h显露坐骨神经,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观察脊髓损伤处的修复重建。[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在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标记并移植于脊髓损伤区,标记的阳性细胞可在受体脊髓内检测到,辣根示踪技术显示细胞移植组较PBS填充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于脊髓损伤区,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参与脊髓损伤处神经传导通路的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6.
人胚胎期表皮干细胞与汗腺发生过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表皮干细胞与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中的相关性,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取13~31周胚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动态观察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及汗腺细胞对β1整合素与细胞角蛋白-19(K19)的表达特征.以细胞角蛋白-8(K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汗腺发生及成熟的鉴定标准.结果不仅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表达β1整合素与K19,成熟的汗腺细胞亦有表达,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K8始于14~16周在汗腺芽细胞内表达,并持续存在.结论汗腺于胚龄14~16周开始发生,至第24周基本成熟.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是汗腺发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皮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 ,除胚胎干细胞外[1,2 ] ,研究者们已能在体外分离培养多种组织干细胞 ,包括由皮肤表皮基底层中分离出的表皮干细胞 (epidermalstemcells)和位于表皮之下毛囊隆突处的毛囊干细胞 (follilarstemcells) [3 ,4 ] 。最近 ,加拿大学者又从大鼠真皮中提取出干细胞 ,并利用这些干细胞成功培养出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和平滑肌细胞[5]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皮肤干细胞、皮肤损伤修复机制以及皮肤癌的认识。一、皮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概念、数量、位置 :干细胞是一群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 ,并产生至…  相似文献   

8.
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重建全层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全层皮肤重建的实验方法.方法取美容手术切取的头皮组织,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消化、分离、体外培养,以胶原-成纤维细胞聚合物为基质,采用气-液界面对第2代毛囊干细胞立体培养14 d,建立全层皮肤培养模型,并行组织学及K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存在于毛囊外根鞘处,与成纤维细胞联合体外气-液界面立体培养14 d,获得的皮肤类似物,可见真皮基底膜形成,表皮多层上皮有序、多角形排列,上层细胞出现角化,真皮部成纤维细胞均匀分布于胶原基质中,角质细胞形成分化特异标志物K1染色阳性.结论毛囊外根鞘处的毛囊干细胞具有高增殖能力并向表皮细胞分化,可成功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皮肤重建,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表皮干细胞:实现创面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飞跃的新策略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在基本完成加速受创皮肤解剖修复之后 ,如何重建和恢复受创皮肤的功能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皮肤组织工程学概念的引入 ,使得组织修复由解剖修复模式飞跃为功能修复模式成为可能。近来研究表明 ,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 ,深入开展以表皮干细胞为核心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如修复细胞的增殖、迁移、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泌、生长因子与基质信号的传递等 ,对于促进皮肤功能和结构的生理性修复意义重大。国外在有关表皮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特…  相似文献   

10.
韩勇彬  胡大海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500-1502
皮肤干细胞是皮肤发生、修复、改建的重要“源泉”,为修复因外伤、感染等导致的皮肤缺损所必需。烧伤创面、供皮区创面以及其他创面的修复离不开皮肤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皮肤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但在正常稳定条件下,则处于相对静息状态。本文就近年来表皮干细胞向终末角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通路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毛囊干细胞及其增殖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囊能够提高皮肤创伤愈合速度及质量,减少瘢痕形成[1-4].毛囊干细胞(HSC)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理想种子细胞,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并具有分化为包括表皮、皮脂腺和汗腺在内的全部皮肤上皮细胞的潜能,同时具有定向形成软骨和神经的能力[1,3,5].HSC的增殖与分化受Wnt、Notch、原癌基因c-myc等信号分子调控,其中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其分化产生关键作用,成为近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深度烧伤形成的瘢痕组织往往导致患者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受损或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汗腺重建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汗腺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结构的形成受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调控因子、作用蛋白和信号通路的调控,迄今为止人们仍未能在体外建立功能完全的汗腺组织。因此,如何从汗腺发生的角度来实现汗腺的重建成为当前创伤修复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证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汗腺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以上两条通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纳米微囊的新型组织工程皮肤对裸鼠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及特点.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一溶剂挥发法及低温干燥法,制备KGF纳米微囊,并构建KGF-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分离培养和鉴定人表皮干细胞群和成纤维细胞;接种表皮干细胞群于KGF-ADM之上,观察其生长情况;将荷载KGF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处,以无KGF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为空白组,以其自体皮肤移植作对照组.于术后2,6周时分别观察修复区组织学愈合及皮片挛缩情况,并应用抗人角蛋白10及β1-整合素免疫荧光检测修复区表皮和真皮层细胞来源、分化及生长情况.结果 表皮干细胞群在KGF-ADM表面生长良好,粘贴紧密,可见到多角形的终末表皮细胞及小圆形的表皮干细胞,活性良好,有连接成片的趋势,部分形成克隆团块.以荷载KGF纳米微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2、6周时修复效果均优于空白组及对照组,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边缘可与邻近皮肤完全融合,但存在一定的挛缩.镜下可见修复区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细胞分层良好,与ADM紧密结合,能产生正常角质层.6周时实验组修复区组织工程皮肤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基底层仍存有少量β1-整合素阳性的表皮干细胞或短暂扩充细胞.结论 所构建的荷载KGF纳米微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优于无KGF纳米微囊的普通组织工程皮肤及裸鼠自体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探索体外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上皮分化可能性,为汗腺组织工程探索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分别收集正常皮肤表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选表皮干细胞;于不同时间点连续观察,不同浓度EGF(50~1000ng/mL)作用于表皮干细胞后的细胞生长动力学变化,免疫荧光鉴定汗腺细胞表型(NHE-1,NKCC-1)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EGF对于细胞的毒性。结果50ng/mL和100ng/mL EGF对表皮细胞促增殖能力明显,且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500ng/mL和1000ng/mL EGF抑制细胞增殖。1000ng/mL EGF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表皮干细胞经过50ng/mLEGF诱导后表达汗腺上皮相对特异性标记NHE-1及NKCC-1。结论表皮干细胞可成为汗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50ng/ml EGF可作为相对优化的表皮干细胞诱导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的最佳细胞因子,寻求体内修复家兔软骨缺损的最为有效方案。[方法]rhFGF1、rhTGF-β1、rhIGF-1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应用常规染色、MT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筛选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的最佳细胞因子,并将其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于纤维蛋白凝胶制成凝胶复合物,直接种植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处,并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软骨修复效果。[结果]常规形态学观察,rhTGF-β1和rhIGF-1联合应用诱导的细胞在形态上类似于软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提示诱导细胞具有软骨细胞表型。凝胶复合物直接种植在体内能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修复缺损的软骨,缺少细胞因子的对照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差。[结论]rhTGF-β1和rhIGF-1联合应用可作为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最佳组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凝胶复合物能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内部器官.脂肪组织中主要存在两大细胞群,成熟脂肪细胞及血管基质部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1].皮肤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皮肤生理性衰老,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减少、衰老密切相关.大量实验已证实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激化甚至直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以参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和结构重建.我们仅就SVF、ASCs为基础的脂肪基质细胞治疗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逐步深入,毛囊干细胞有望作为稳定的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化皮肤的构建,并应用于临床。目前的研究表明,皮肤表皮细胞和毛囊各种细胞成份都来源于位于真皮层的毛囊外根鞘隆突区的毛囊干细胞,即毛囊干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其分化方向有可能是受细胞增殖分化的内源性生物信号通路和外源性微环境调节控制的[1-6]。本文就近年来毛囊干细胞特性、定向分化生长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深度烧伤以及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体内外实验证明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内的脂肪干细胞[1](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可以有效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皮肤创面愈合[2]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再上皮化、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以及重塑等多方面.在创伤条件下,伤口渗液和其中的炎性因子以及有丝分裂原等趋化因子促进ADSCs增殖,向伤口迁移[3].实验证明,ADSCs在体、内外均可以向皮肤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限制炎症和凋亡、促进血管形成、促进创周组织细胞,参与损伤修复等,最终实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人胎儿期、少儿期、成年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方法分别取因创伤等原因致流产的22~24周龄胎儿和4~12周岁少儿、35~53岁成年人3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细胞角蛋白19(K19).结果胎儿期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β1整合素和K19染色均为强阳性.少儿期表皮基底层细胞中60%~80%的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和K19.成年人表皮基底层中表达β1整合素和K19的细胞较少儿组进一步减少,且染色强度较弱.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增殖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而少儿期表皮基底层中部分细胞为于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成年人期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所占的比例则进一步降低.这种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差异可能与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皮肤损伤的完全与不完全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胚胎期皮肤汗腺发生过程中主要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规律,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取13~31周胚龄胎儿背部全层皮肤,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动态观察汗腺胚芽细胞或汗腺细胞及其周围局部基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层粘连蛋白(LN)、纤连蛋白(FN)、细胞角蛋白-7(K7)表达情况.结果MMP-2、MMP-7在14~20周于汗腺细胞及其周围局部基质表达逐渐加强,20~22周达峰值,此后MMP-2、MMP-7表达减弱,同期LN、FN表达主要位于基底膜及汗腺芽周围基质,并呈进行性下降趋势,20~22周达最低值,此后则逐渐回升;K7始于14~16周在汗腺芽细胞内表达,并持续存在.结论汗腺于胚龄14~16周开始发生,至第24周基本成熟;汗腺的发生与MMP-2、MMP-7、LN、FN有选择性的表达变化,提示局部MMP-2、MMP-7介导的基质分解与汗腺形态发生中所要求的局部胞外基质变化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