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匮》利水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利水法初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路振平,黄家友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利湿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撰成之后,研究者代不乏人,但对其治法,概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8种。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30年潜心研究,发现《金匮》中除...  相似文献   

2.
心胸郁闷,扰扰不安为烦;扬手掷足,扰动不宁为躁。因临床烦与躁多并见,故称烦躁。《金匮要略》中有十多篇提及烦躁。并有“烦满”、“烦咳”、“烦喘”、“烦乱”、“烦冤”等描述。烦躁虽多属热,亦有属寒者。现按见证之虚实,对其治法作初步探讨如下:一、虚证之烦躁治法:《金匮》中虚证见烦嗓者,有疟疾、虚劳、黄疸、失血、下利、脏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金匮要略》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和脉证的有关论述,将其归纳为治痹六法:发汗祛湿法,轻清宣化法,助阳逐湿法,益气固表除湿法,温经行痹法及祛寒除湿通痹法。  相似文献   

4.
“精气夺则应”,《内经·素问》最早提出了虚证。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最先提出了“虚劳”,并列专篇论述。认为病机是“脉大虚”,即阴阳气血惧虚,病位及于脏腑气血阴阳。其具体治法,除《金匮·虚劳篇》中七万七法及附方外,还散在于消渴病、百合病、肺痿病、寒疝病、下血病、产后病、虚黄病、妇人杂病等篇中。本文将仲景有关应证治法的论述归纳为以下十法。1补明生气,助四化水法本法用于阴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虚证。《虚劳篇》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消渴篇》第3条:“男子消渴,小…  相似文献   

5.
脾阴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均有论及,而仲景开创了其临床证治的先河,有关治法,垂范后世,指导临床,迄今不衰。 在生理上,五脏皆分阴阳,脾脏亦可分之。“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作为功能表现的“阳”须基于有形的物质“阴”才能发挥作用。脾阳主运化,使五脏六腑生机旺盛,脾阴主营血,有濡润之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受其滋养,脾阳赖脾阴以生,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生理功能。脾气是这一生理功能的体现,脾气包含脾阴、脾阳两方面功能。脾阴介于阴阳之间,似气的血,与其它脏腑之阴有别,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表现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一般多由于饮食劳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临床以阴气两虚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金匮》消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丽 《四川中医》2001,19(4):19-20
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早所结成的有形这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本文结合《金匮》原文从消瘀、消痰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8.
《金匮》水气病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懋 《光明中医》1995,(3):12-15
本文从脉因证治等方面对水气病进行了探索,揭示阳衰水停为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1 瘀血的发病原因及其病理机制 1.1 寒热内行,阻遏脉络。寒入经隧,经脉蜷缩而拘急,血液凝涩不畅,因而瘀滞。热入营血,阻遏脉络而成瘀。《妇人杂病》篇云“血寒积结”、“寒伤经络”,《产后病》篇云:“热在里,结在膀胱”,都说明寒热等外邪可以导致瘀血证。  相似文献   

10.
11.
祖国医学治疗黄疸方法很多,《圣济总录》记载三十六黄,方论也详,其次《千金方》、《外台秘要》、《诸病源侯论》)等对于黄疸症亦搜集有古方数十,有使医者茫然不知头绪之感。笔者认为《金匱》治黄疸有提纲挈领之要,颇易掌握。其论黄疸条文有二十一、出方有九、归其治法则为四:一、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当清湿热为治、绵茵冻汤主之;二、风邪浸袭、不即发散、身黄脉浮者,当助表和营卫为治,投了桂枝黄芪汤;三、嗜酒内伤致黄者,则用瓜蒂汤涌吐、痰湿之邪得以外越、中焦畅达、升降有司、故吐即愈;四、里实腹满、脉滑烦渴,此阳明燥实之症,投大黄硝石汤、排空淤积之中下焦,腑通则邪有出路、肝胆受湿热熏蒸之势消减,黄疸当随之而退。另有  相似文献   

12.
《金匮》动态分析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 《河南中医》1995,15(4):200-202
张仲景在《金匮》一书中,运用动态分析法认识、诊察、处理病证。通过机体表现于外的诸种变化,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从纵(病与病的关系)、横(证与证的联系)两大方面,对所收集的种种表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测病因,认识机体当前病理变化的动态特征及动态趋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整体调控,从而确立了中医临证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浅谈《金匮》通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宁  张永 《河南中医》1997,17(2):74-75
浅谈《金匮》通阳法韩宁张永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主题词《金匮要略》胸痹/中医药疗法通阳利湿祛瘀通者,通透、通达、透达之意。所谓通阳法,就是运用通透之品使阳气通达上下内外,用以治疗阳郁证的方法。阳气走而不守,内通五脏六腑,外达肌腠皮毛,上行清窍...  相似文献   

14.
脉法在仲景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伤寒论》卷首即有《辨脉法》、《平脉法》二章;《金匮》于内科各证中均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金匮要略》许多条文是重复的,虽然条文相同,但辨证方法、编写体例及作用不同,另外,还与错简及条文的相互补充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金匮·中风》病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对中风一位之论治,既阐述了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而为病,运用了扶正驱邪、养血祛风之法则,又重视“内风”为患因素,同时运用清热熄风、平肝潜阳之大法。其风引汤主热盛动风、肝阳上亢之内风证,开“清热熄风、平肝潜阳”法之先河,为后世治疗眩晕、中风运用是法莫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金匮方论衍义》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方论衍义》著者赵以德,名良仁(1315~1395),号云居,以字行。元·浙江浦江人。赵氏学本《内经》,于《金匮》一书尤具研心,乃撰《金匮方论衍义》(以下简称《衍义》)。此书影响国内外,数百年来仍为读者所推崇。为了窥识《衍义》全文原貌,笔者获得国内唯一手抄善本,研读后深感立言简练,质朴而不纤巧,论症释方,卓识超凡,在临床上确实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兹就管见所及,爰将赵氏学术思想,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内经》称呕吐为呕,呕吐二字并称,则始于仲景。《金匮要略》所论呕吐,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复又指多种疾病的症状。除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详细论述外,还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痰饮咳嗽篇》,《黄疸篇》,《妇人妊娠篇》等。合计30余条,方19首。其治呕之法,可谓丰富多彩。在众多的治呕方剂中,探讨其论治规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仅以后学之识,就正于同道。一、明病机重胃、脾、肾《金匮·呕吐哕下利篇》谓:“夫六腑气  相似文献   

19.
20.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