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5,(11):31-34
基于等价采高模型和概率积分预计原理分析了固体密实充填全采全充模式在建(构)筑物下浅埋煤层开采的不适应性,分析了建(构)筑物下浅埋煤层开展条带开采固体充填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筑物下浅埋煤层条带开采固体充填设计原则和沉陷定量控制设计方法。最后将条带开采固体充填设计方法用于某浅埋煤层开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大采深厚火成岩地质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设计区域地表建(构)筑物抗变形能力进行了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条带开采方案的设计,开采方案在有效保护地面建(构)筑物的前提下,实现了宽工作面开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工业广场下压煤开采技术,以五亩冲煤矿"三下"开采为实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开采方案,即重点保护建(构)筑物煤柱外开采方案(方案一);重点保护建(构)筑物留煤柱,其它建筑物控制变形等级采后维修方案(方案二);重点保护建(构)筑物留少量煤柱外充填开采方案(方案三).通过对跨落法、条带法、充填法等采煤法引起地表变形分析,预测了3种方案对地表变形和建筑物的影响,并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比较了3种方案的优缺点,认为方案三对地表建筑物极轻微影响,回收煤炭资源多,经济效益好,适合工业广场下采煤.  相似文献   

4.
技术·信息·成果·动态书评吴立新、王金庄等编写的《建(构)筑物下压煤条带开采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开始征订。条带开采法是一种部分开采方法。经国内外近40年的应用实践证明,条带开采法是解决城镇、工业广场、村庄等建(构)筑物下压煤...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下采煤方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针对了北掌矿井井田范围建(构)筑物多、压煤严重等特点,在分析比较充填开采和条带式开采等"建下"开采方法的技术上,确定了比较适合该矿的冒落条采法开采技术,指出新建矿井以建筑物下开采为主也可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对条采工作面长度,保留煤柱宽度及主要指标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保建筑物下压煤条带开采的安全,选用计算原理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开采沉陷预计系统,通过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分析,选取合理预计参数对条带开采最优方案的地表移动及变形进行预计。结合建筑物损坏级别标准,分析了某矿工业广场煤柱冒落条带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等的影响,验证了条带开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矿通过工业广场压煤条带开采的实施,在保证地表建(构)筑物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可多采出煤炭约979.13万t,盈利约9.79亿元。  相似文献   

7.
大采深、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条带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较之一般覆岩条件下条带开采引起的对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要大。根据山东济北片区覆岩结构特点、煤层埋藏特点以及地面建筑结构分布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概率积分法预计方法、力学分析、现场观测等手段,针对深埋煤层厚松散层薄基岩这一条件下的条带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也为诸多类似条件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某煤矿建(构)筑物下压煤问题,结合开采现状、煤层赋存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及地面建筑物情况分析,通过理论计算、概率积分法对其条带开采方案进行设计,并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重点保护建(构)筑物控制变形等级采后维修方案,在技术与经济效益上可行,对今后煤层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西部厚黄土层矿区建(构)筑物下压煤合理条带开采参数选取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及现场应用实测等方法,对影响该条件下条带参数的选择进行探讨论证,并对各因素与条带开采参数选取的最佳结合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部厚黄土层压煤矿区建(构)筑物条带开采合理采留尺度设计难题,以霍州煤电集团丰裕煤业12采区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及现场实测等方法,从地表允许变形值、煤柱稳定性、回采率三方面,研究并提出厚黄土层矿区建(构)筑物下条带开采合理尺度多因素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关键层理论确定条带开采最大采宽不大于66.19m;采宽—基岩厚度比确定条带开采宽度不大于88.13m;煤柱稳定性理论确定条带留宽不小于50m,综合确定丰裕煤业12采区采用"采60m留60m"的开采方案并进行了应用。岩移观测表明,12采区地表建(构)筑物在Ⅰ级变形范围之内。该设计方法由原来的采4留7变为采6留6,采出率由37.5%提高到50%。相关设计方法对类似条件下的厚黄土层矿区压煤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