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安斜坡中浅层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主要发育由断层和砂体空间组合而成的"阶梯型"油气输导格架。在总结石油地质基础研究成果并划分中浅层油气运聚单元基础上,构建由供烃方式、运移动力和输导格架等构成的初始地质模型,并以构造解释、成熟源岩分布、砂地比和沉积相等地质研究成果作为原始输入数据,基于栅格数据模型实现其空间表征。应用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概率预测方法,综合考虑砂体、断层、构造和烃源岩分布等多项控制因素,以油气运聚单元为模拟单位预测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分布。与钻井成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优势运移通道预测结果可很好地对应已发现油气层,同时也反映了目前尚未钻探的优势路径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3.
南阳凹陷东部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十分发育,是比较典型的复杂断块含油气区,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数量众多。含油气圈闭一般在鼻状构造背景条件下形成,往往被断层分割而复杂化,而断块(断鼻)则成为一个基本的含油气单元。通过对东部地区斜坡带复杂断块区的油气成藏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寻找到了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指出南阳凹陷魏岗、张店鼻状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有利勘探方向,斜坡带发育的各种断块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5.
6.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属于上源下储的"倒灌式"低渗透油藏。为了搞清油藏的油气输导体系和优势运移通道,通过油气成藏关键期的流体压力、断层输导性、构造诱导性及砂体连通性等因素分析,划分出油气运聚单元;通过排烃断层、砂体类型、构造诱导作用和过剩流体压力等因素分析,确定出优势运移通道。研究认为:油气运移通道的主控因素是流体压力驱动能力、砂体连通性和断层输导性;优势运移通道分为断层输导型、构造诱导型和流体驱动型;断层输导型优势运移通道发育于长垣西侧、杏树岗地区,主要由北西向断层与北北西向河道砂体构成,有利于油气的大量运移;构造诱导型优势运移通道发育于长垣西侧、高台子、葡萄花地区,主要由近东西向河道砂体构成,有较高的构造起伏,对古龙凹陷、三肇凹陷生成的烃类具有诱导作用;流体驱动型发育于长垣南部的扶余油层,主要由近东西向河道砂体构成,存在较大的流体过剩压力,对油气运移具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滨北地区萨葡高储层的油气输导层砂体展布、区域盖层底面形态、断层倾角和流体压差等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分别阐明了级差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分割槽优势等4种类型优势通道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然后采用了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两种研究方法对滨北地区萨葡高储层的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进行了预测,沿克山-依龙背斜带向北的方向应该是萨葡高储层油气优势运移的主要方向,而自乌裕尔凹陷向富裕构造带次之。  相似文献   

8.
潜江盐湖盆地生油洼陷以巨厚暗色泥岩沉积为特征,间夹的渗透性砂岩构成了主要流体输导体系,油气初次运移以面状补给方式就近进入相邻输导层。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模型以栅格数据模型表达的流体势场为基础,应用运移方向矩阵计算、运移累积量矩阵计算、运移汇聚网络提取等技术模拟油气运移趋势网络的空间分布;通过输导体系评价数据与运移趋向网络分布数据的空间叠加分析处理,可预测油气运移路径的空间分布。蚌湖周缘油气运移路径模拟实验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反映生油洼陷的油气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9.
唐河低凸起处于南阳和泌阳两个富含油气凹陷的交界部位,八十年代期间根据二维地震资料部署的6口探井均未钻遇油气显示,后一直未系统开展构造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研究。通过分析地层厚度、岩性组合、泥岩颜色等平面变化特点,认为核桃园组具备油气储、盖条件,沉积时期为一水下继承性隆起,是牛三门次凹油气运移长期有利指向区;根据相邻区块油气显示厚度平面变化特点,分析确定了油气向唐河低凸起方向运移路径的两个优势通道,对唐河低凸起部位的滚动勘探及井位优化部署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油气展布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位于我国河南省南部唐河与泌县之间的泌阳凹陷是新生代富含油气的小型断陷。其主要的生、储油层段为核桃园组 ,展布面积达 970 km2 ,最大生油层厚度达 73 0 m。通过对研究区油气运移的分析和地层剥蚀对油气分布的影响推断 ,泌阳凹陷除在凹陷中心发育有生油中心外 ,在双河和井楼之间还发育有一个次要的生油洼陷  相似文献   

11.
油气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及特点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烃类垂向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严格受边界条件控制,在地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表明:地下水矿化度的梯度变化及离子组合改变等都因油气垂向微运移所致。油气垂向微运移还使得轻烃组分、芳烃荧光强度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储层到盖层,分子量和分子半径小的轻烃相对富集,不同波长段的芳烃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另外,深部油气藏与地表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基本一致,也说明了油气的确存在垂向微运移。因油气垂向微运移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等特点,所以在化探指标柱状图上,地化指标常出现多个由高→低或由低→高的旋回。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垂向运移及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可同时发生向上和向下的垂向运移 ;如果源岩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只能发生垂向运移。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和通道发育是决定油气垂向运聚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松辽盆地具体表现为 ,长期断裂控制着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生成天然气在浅层的聚集与分布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T2 断裂共同控制着扶、杨油层的运聚与分布 ,T2 或T1 至T0 6断裂控制着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3.
夏庆龙  徐长贵 《石油学报》2016,37(Z1):22-33
渤海湾盆地海域在基础地质特征上与周围陆上坳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为典型的差异是其发育复杂的伸展与走滑断裂系统。这一复杂断裂系统主要受控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具有伸展-走滑双动力成因机制,在其构造形态和发育演化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平面和纵向差异性。断裂系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了区内油气聚集规律。“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针对渤海海域复杂断裂带的系统化持续研究获得了诸多创新性地质认识,诸如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圈;断裂带活动性控制油气的主要富集层位;断裂带内“源-汇体系”控制优质储层;复杂断裂带晚期活动控制浅层优质储-盖组合;走滑调节断层控制油气运移等认识。这些认识直接指导了渤海油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同时也被勘探实践证实其实用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的主力生烃层位,花港组沉积时就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良好的生排烃条件.多次构造运动改变了构造面貌,促使油气运移.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西部斜坡带以侧向运移为主,断裂隔挡和岩性封隔成藏,重点地区是平湖地区.中央背斜带以垂向运移为主,局部背斜构造成藏,成藏圈闭与断坳叠加关系密切.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相似文献   

15.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利用斜坡坡度值动态演化和地震反射结构等分析方法,对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进行了分析。受区域伸展-走滑复合应力驱动及重力不均衡沉降影响,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古近纪经历了4期构造抬升而形成现今高角度翘倾型斜坡,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和南北分带的特征。南部斜坡带不同位置发育的圈闭类型不同,多期构造抬升控制了断裂发育和砂体展布,断裂、骨架砂体和构造不整合面形成了复式油气输导网络。南部斜坡带具有内外分带、差异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其中斜坡内带为断裂垂向输导近源充注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斜坡外带为不整合面+砂体横向运移、断裂调节分配的远源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斜坡外带断裂发育,油气运移通畅,油藏埋深更浅,成藏层系更加丰富,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6.
渤海南部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在近期勘探获得亿吨级油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莱州湾凹陷同时具有断陷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根据断裂活动特点和强度,将凹陷内断层划分为3类,它们分别对凹陷格局形成、沉积体系与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并将莱州湾凹陷演化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孔店组(Ek)至沙河街组三段(Es3)的早期断陷、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至东营组(Ed)的中期走滑和晚期活化阶段(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对凹陷内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种类型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凹陷沉积充填、沉降中心迁移以及烃源岩形成演化;另外,由于晚期强烈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对莱州湾凹陷的晚期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沾化凹陷南斜坡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以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沾化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层压力、流体势,结合原油密度及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中浅层主要发育断层、砂体及不整合3类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砂体–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断层–不整合3种组合类型。这些组合类型对研究区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油气运移模式,形成了反"Z"字型输导运移模式、阶梯状输导运移模式;其次,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特征,断层–砂体–不整合型和断层–不整合型决定郑家–王庄地区油气具有"多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多样、运移距离远"的特征,单一的砂体–断层–砂体组合类型决定胜坨、单家寺地区油气具有"油气藏类型单一、运移距离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裂缝垂向封闭性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倾斜裂缝比垂直裂缝发育,其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活动强度大的长期继承性断裂的控制.利用裂缝面压力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倾斜裂缝和垂直裂缝垂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得到不同角度的倾斜裂缝在凹陷中部均是封闭的,仅在凹陷西北和东南边部开启,且随裂缝倾角增大,开启区范围增大.垂直裂缝在凹陷中部大部分地区开启,在苏德尔特潜山带中部以北地区和凹陷中南和东北边部地区封闭,封闭区在凹陷边部呈条带分布,在凹陷中部呈环带分布.通过油气分布与裂缝垂向封闭性评价结果分析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油气聚集与分布主要受垂直裂缝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金湖凹陷典型探井的声波时差曲线分析,论述普遍存在的欠压实现象,并解释当前的油气藏格局。油气的分布虽受多种因素控制,但初次运移输导层砂体常常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最有利部位,进而纵向多参数评价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范围,以明确下步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