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接》2015,(10)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离子交联合成了室温交联型苯丙乳液。考查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对聚合稳定性和乳液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Zn~(2+)/AA配比和软硬单体配比对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80℃、KPS用量为0.4%、乳化剂用量为2.0%~3.5%时,乳液具有较好聚合稳定性以及粒径单分散性;随配比中醋酸锌用量增加,胶膜的干燥时间缩短,吸水性减小,而拉伸强度有适当提高;随体系中硬单体含量增加,胶膜的干燥时间增加,而硬度和拉伸强度则逐渐提高,吸水性变小。  相似文献   

2.
以淀粉为主链、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功能单体、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为改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共聚法制备了无皂淀粉基阳离子苯丙乳液。讨论了反应条件对该乳液稳定性及乳胶膜性能等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法对乳液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DMC)∶m(淀粉+St+BA)=0.8∶1、m(淀粉)∶m(St+BA)=1.00∶3、m(St)∶m(BA)=1.50∶1、反应温度为80℃、w(引发剂)=2%且m(过硫酸钾KPS)∶m(NaHSO3)=2∶1时,改性乳液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丙烯腈(AN)和丙烯酸(AA)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研究了软硬单体配比、不同硬单体以及功能单体AA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BA)∶m(MMA)∶m(AN+St)=75∶15∶10[其中m(AN)∶m(St)=1∶3]、w(AA)=2份时,制备的乳液胶粘剂具有较好的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和耐水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AEO9)双水相胶束体系进行苯酚的萃取,考察Na2SO4和NaCl对质量浓度为50 g/L AEO9水溶液体系浊点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O4对浊点下降的影响比NaCl大,当盐的浓度均为0.6 mol/L,添加Na2SO4时浊点为28.5℃,而添加NaCl时为36.5℃。研究了无机盐(Na2SO4和NaCl)、普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gemini型酯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Ⅱ-12-6)对苯酚萃取率E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的加入会使E下降,但Na2SO4对E的影响比NaCl要小;添加SDS使E下降,并随着n(SDS)∶n(AEO9)的增加而下降;而添加CTAB或Ⅱ-12-6均使E明显提高,且随着n(CTAB)∶n(AEO9)、n(Ⅱ-12-6)∶n(AEO9)的增加而进一步提高;但在同等条件下添加Ⅱ-12-6的E高于添加CTAB。  相似文献   

5.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阳离子单体,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V-44)为引发剂,单体St/MMA/BA/MAA/DMC质量比为3.4/21.3/28.4/35.5/11.4,转速控制在180~230 r·min-1,反应温度控制在70~75℃时,得到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以下简称为苯丙)微乳液,并利用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乳液进行了表征;粒径分析测得平均粒径为48 nm。将制得的苯丙微乳液用于纸张表面施胶后,纸张抗水性Cobb(30 s)值为16.5,抗张强度和表面强度比纸张施胶前分别增加约35.0%和40.6%。  相似文献   

6.
EVA/BA-GMA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其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乙烯-乙酸乙烯酯(EVA)乳液为聚合种子,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共聚单体,采用乳液聚合,于EVA∶BA∶GMA=80∶20∶1~5(质量比)、72℃和2~3h反应条件下,合成了EVA/AB-GMA复合乳液。经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胶粒呈微空腔及模糊毛状界面结构;与EVA乳液相比,成膜能力强,胶膜胶粒融合细密,耐水性(吸水率14.2%)高,拉伸强度(17.9MPa)下降,伸长率(640%)增大,有两个T_g值(-3.6℃和-340℃);热处理可使胶膜中的羟基和环氧乙基交联,胶膜性能相应提高,T_g为-43℃和-29.8℃,吸水率为54%,拉伸强度为20.4MPa,伸长率为570%。  相似文献   

7.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共聚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反应型乳化剂(DNS-86)、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醚磺基琥珀酸酯钠盐(OS)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小、耐水性好且固含量为50%的苯丙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当w(引发剂)=0.7%、m(MMA+St)∶m(BA)∶m(AA)=5.0∶4.7∶0.3、w(St)=15%~25%、m(DNS-86)∶m(SDS+OS)=3∶2且w(复合乳化剂)=5%时,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在25℃下绘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辛醇/正辛烷/水的拟三元相图,研究了CTAB与正辛醇质量比分别为1∶2,1∶3,2∶3下体系的微乳区以及微乳区的变化,并采用电导率法研究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将整个微乳液单相区分为油包水(W/O)微乳区、水包油(O/W)微乳区和B.C.双连续区,确定了微乳液体系形成区域并比较了各质量比下的微乳区。研究结果表明:当CTAB/正辛醇的质量比为2∶3时,能够得到较大且稳定的微乳区域;在此条件下,当(CTAB+正辛醇)/正辛烷的质量比为3∶7时,微乳液区域中存在最高溶水点且微乳液区域最大。该研究从热力学相图原理上为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固含量交联型苯丙微乳液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原料,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功能件单体,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固含量交联型苯丙微乳液.研究了种子聚合阶段引发剂用量、种子用量、St用量、NMA用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粒径分析仪、红外光谱(FT-IR)、差示热量扫描(DSC)等对微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乳化剂用量为单体总量1%的条件下合成的微乳液固含量为43.6%,平均粒径69.7 nm,分散度0.079;合成的苯丙微乳液所有单体发生共聚反应,机械稳定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体预聚乳化法,以苯乙烯(St)、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氧乙烯醚烷基酚(Op-10)的混合物为复合乳化剂合成绿色水性苯丙乳液。对该苯丙乳液附着力、DSC、涂膜硬度等进行表征,并对该乳液的机械稳定性、抗化学试剂的稳定性、黏度等进行测试。研究表明,单体V(苯乙烯St):V(丙烯酸丁酯BA)=1∶1时,乳化剂m(OP-10)∶m(SDS)=2∶1时,此时苯丙乳液黏度最大,附着力最好;通过DSC、涂膜耐酸碱测试,玻璃化温度低于理论值,表明该产品具有很好的涂膜性能和机械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水性上光油用苯丙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和马来酸酐(MAH)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半连续加料的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一种水性上光油用苯丙共聚乳液。考察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引发剂和乳化剂含量等对该乳液单体转化率、平均粒径、黏度和表干时间等影响,并对该乳液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w(引发剂)=0.6%、w(复合乳化剂)=1.2%和m(MAH)∶m(BA)∶m(St)=4.6∶36.3∶50.5时,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完全满足水性上光油的使用要求,并且可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改性剂、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为交联剂,采用自由基引发聚合工艺,制备出高性能的BA/St改性水性聚氨酯(WPU)包装用胶粘剂。采用红外光谱(FT-IR)仪和粒度分析仪对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R值(即-NCO/-OH的物质的量比)、改性剂、St和交联剂用量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R=1.1、w(改性剂BA/St)=28%(相对于WPU而言)、w(St)=30%(相对于BA/St而言)和w(DAAM)=2%时,乳液的粘接性能最佳;由该乳液配制的胶粘剂可以满足多种复合软包装膜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吐温80(Tween-80)和OP-10为乳化剂,自制的不饱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PAE/St/BA共聚物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Zeta电位及粒径分析、静态接触角和扫描电镜(SEM)对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不饱和PAE树脂用量对乳液施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反应中不饱和PAE树脂用量为3%(以乳液质量计),乳液用量为0.6%(以施胶液质量计)时,PAE/St/BA共聚物乳液施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酸酯类无皂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刘旭  杨金明 《粘接》2012,(8):57-60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性单体,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成功制备了一种高稳定性、高固含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P(BA/MMA))无皂乳液。讨论了AMPS用量、BA与MMA配比、KPS用量等对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乳液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以丙烯酸和丙烯酸-2-羟基丙酯为功能单体制备了St-BA共聚乳液,研究了可聚合乳化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单磷酸(ANPEO10-P1)对共聚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羧基分布及乳胶膜耐水性、剥离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比,使用可聚合乳化剂ANPEO10-P1能有效地改善乳液的性能。通过电导滴定发现,乳化剂对乳液不同区域的羧基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影响乳胶膜的耐水性和剥离强度。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和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为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和碱溶胀后处理法制备了P(MMA/AA/BA)为核、P(St/AA/AN)为壳的纸张施胶用中空聚合物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当w(引发剂)=0.80%、m(SDS)∶m(OP-10)=2∶1和w(乳化剂)=1.5%时,中空乳液的综合性能较好,其单体转化率较高、乳液黏度适中、粒径较小且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7.
A/U-g-A型核壳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加入双官能团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采用溶液聚合法和原位乳液聚合法,把聚氨酯与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等丙烯酸酯单体接枝共聚,合成了PUA为壳、PA为核的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介乳液.研究了壳层PA/Pu、总PA/PU、核壳比、BA/St、壳层HEMA/PA和链转移剂含量对乳液制备过程、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UA中的PA、BA、St、HEMA,链转移剂和DMPA与AA中的-COOH的含量(壳层PU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5.6%、25%、17.8%、9%、1%和7%,核壳质量比为1:4时,复合乳液涂膜结构规整,各项性能较好.PUA胶粒的平均粒径在100 nm左右时,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18.
苯丙乳液改性水性氯丁橡胶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A(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St(苯乙烯)和MMA(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硬单体、MAA(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DSB(十二烷基联苯醚磺酸钠)为乳化剂和KPS(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SAE(苯丙乳液);然后以此为CRL(氯丁胶乳)的共混改性剂,制备改性水性CR(氯丁橡胶)胶粘剂;最后以共混胶膜的力学性能作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出合成SAE的最优配方和最佳共混比。结果表明:当m(BA)∶m(MMA+St)=1.40∶1、w(DSB)=1.0%和w(KPS)=0.5%(均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SAE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此时共混胶膜在共混比为m(SAE)∶m(CRL)=40∶60时表现出强度(拉伸强度为6.46 MPa)和弹性(断裂伸长率为972.27%)俱佳之特征,能够满足接触胶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有机氟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氟醇(RfCH2CH2OH)和乙烯基硅氧烷(A-151)为原料合成氟硅单体,然后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10)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引发剂存在下,分别采用间歇乳液聚合法和核壳乳液聚合法将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进行乳液共聚,制备含氟硅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用TEM观察乳胶粒形态,测定了反应的转化率,研究了乳液的稳定性和乳胶膜的耐水性能.结果表明:氟硅单体含量为15%时,核壳法制得乳液的乳胶膜对水的接触角达1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潘珊珊  张玉红  何培新 《粘接》2011,32(2):49-52
在不加入任何传统乳化剂的情况下,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表面活性功能单体(surfmer),作用于乙酸乙烯酯(VAc)与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乳化体系中,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P(VAc/BA/AMPS)三元无皂乳液,该乳化体系在聚合以及贮存过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考查了单体配比、AMPS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单体配比为mVAc:mBA=8:2,AMPS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引发剂过硫酸钾(KPS)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6%,反应温度为80℃。所制得的乳液粒径约为144nm,且单分散性好,固含量在4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