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着陆的ILAUD     
徐好好 《建筑师》2011,(4):50-55
ILAUD是由Team10的核心成员、意大利建筑师·卡洛创立的国际建筑和城市设计实验室。本文展示了ILAUD的发展历程和思想主张中对Team10的延续和深入——它将Team10对建筑和当代城市问题的关注,从思想性的讨论转入实践性的研究.从职业建筑师范围扩展到教育院校的师生。通过对ILAUD实验工作坊理念的研究.展现了这一——在Team10成员他们的同事,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执业人员、以及年轻的建筑规划学生之间探讨方法、检验实践和思考未来的——平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磊 《规划师》2002,18(9):51-54
背景郑庆顺是新加坡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建筑师,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建筑师之一,其争议性就在于郑庆顺对当前热带地区采用的规划和城市设计模式持强烈的质疑和批评的态度。1985年,郑庆顺参加了一个在吉隆坡举行的重要的国际会议,该会议由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哈佛大学和MIT的  相似文献   

3.
今日建筑     
袁烽 《时代建筑》2006,(2):152-153
1.项目名称:曼谷公寓 (Bangkok Apartment) 地点:泰国曼谷(Bangkok,Thailand) 时间:2004 建筑师:凯瑞·希尔 (Kerry Hill) 简介:本项目的场地面对一条小街道。项目为四个宽敞的公寓——一个为业主设计, 另外三个为业主三个成年子女。由于此城市场地的覆盖面相对较小,这个传统的住宅综合体被垂直堆叠起来。一层是由两层高的石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曼谷或任何其他现代国际大都市来说,生活条件和空间形式都在不断演变。曼谷人正期待着一种全新的户外生活空间,即在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中能有效地应对热带地区的炎热及密集居住条件的可能性。康芒斯商场是位于曼谷市中心的一个小型零售开发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全年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尽情享受的新型户外空间。康芒斯商场以一种垂直且开敞的公共空间作为主体。底层为景观,设有台阶、坡道、休息平台、座椅、  相似文献   

5.
设计动态     
正垂直村落——SOM主导曼谷综合体设计SOM公布了名为"一个曼谷"的开发计划,这是一项位于泰国曼谷市中心、占地面积为16hm~2的具有多功能用途的项目。SOM公司与泰国本地的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工程师、可持续性发展专家及景观设计师共同合作,计划在泰国进行一项最大的私营企业开发项目——一座立体式的综合楼,建成后这里能为6万人提供工作和居住场所。通过"一个曼谷"开发计划,SOM建筑事务所将会使曼谷社区中的活力和能量转变成一个立体建筑群,同时增强这里的"地方感",促进可持续性发展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人对于泰国建筑的认知仍停留在度假酒店项目。这些酒店虽然具备惊艳的空间效果,却无法呈现曼谷这个有趣的城市。深究曼谷会发现,狭小的街道尺度、迷人的路边摊贩,以及无边际界线的违章建筑等,这形成泰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城市独特的"人造自然"。这种没有建筑师介入的"自发性搭建",被作为大众自力实践的手段,让建筑师或艺术家发现社会与环境的独特性,并深深地影响与启发着亚洲建筑师。佩提卡森艺术家工作室(Phetkasem Artist Studio)是HAS事务所近期完工的建筑,该项目位于曼谷市郊玛希隆大学和佛统府附近。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20,(3)
通过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体价值观和职业自主性,以及形成的职业轨迹,窥探其职业意识——这一复杂状态中隐藏了众多矛盾话语和建筑师个人心理冲突。文章指出尽管所有中国建筑师均被允许在更加自由化的行业中寻求个人发展,但许多中国建筑师选择在不同的中间性环境中,实则是在一种"脱域"空间中工作,游走于中国建筑行业和社会条件下完全个人发展与集体环境之间。厘清这一复杂形态来源于建筑师不同于西方同行的对自主和个人认同的职业意识,也同样根植于中国建筑设计机构组织的行业历史和遗产。  相似文献   

8.
十年前,在改革大潮和建设高潮的激励下,国内一批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怀着推动和繁荣现代中国建筑的雄心壮志,聚集在一起创立了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十年来,小组的同行们多次在研讨会上交流和探讨建筑实践和学术问题。今天,我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有了引人注目的提高,小组成员中涌现了一批全国设计大师和全国著名的专家,这是值得欣慰和庆贺的。 十年前,我在国外作访问研究和工作期间,有感于现代中国建筑和美国建筑发展的时间差,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迟现代和后现代——我国和北美当代建筑观感》。回国后,又写了该文的续篇,题为《康和梁及布杂对中美当代建筑的影响》。两篇文章都着重从形式、潮流和“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中美当代建筑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 回顾十年来,我国建筑界在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方面已谈得不少,随着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海许多地区和城市实际上已经提前进入了小康阶段,摆在这些地区建筑师面前的新课题是什么?根据笔者近些年的实践和体会是,建筑师们应多在创造舒适和便捷的居住、工作和消遣(recreation)环境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我的独立建筑设计实践是从2007年开始的,至今为止有三个建成作品对我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探讨一些相关的词汇。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建筑师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是我第一个完成度较高的建筑作品。在赢得竞赛之后,我至少做过50个不同的立面方案供一轮又一轮的筛选,这可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建筑师在中国做建筑设计所要面临的境况,而我实在是幸运很多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建筑师,日常以做建筑设计为主。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在不同地方做了一些城市设计、城市研究的工作。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拿什么与城市分享",有点儿像一句歌词"拿什么与你分享"。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但对建筑师来讲,城市又是非常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都会有一定的城市思考,不管是做建筑、景观,还是做城市设计。我认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出于社会公平的善意,也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法,从更大的范围思考建筑。另外我们这两年在办一个暑期培训班,让建筑师带领学生结合项目去研究城市的课题,这就是我这次演讲题目的来历。  相似文献   

11.
今日建筑     
正曼谷The Commons商场(The Commons)建筑师: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地点:泰国曼谷项目位于曼谷市中心的小型商业区,这里建筑密度较高,室外空间有限。建筑师试图创造一个有活力的室外空间,服务于周边居民。建筑主体是一个半开敞公共空间,底层设有台阶、坡道、休息平台、座椅、绿植等,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活动。三层和四层围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文化植入商场空间、结合艺术品输出生活方式、非典型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来看一下曼谷这三家网红商业项目是如何聚集人气。曼谷城市图景由于由于地缘和性价比的亲近感,泰国常常成为国人出境的首站。相比温暖灿烂的海岛沙滩和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曼谷往往被视为行程的中转站。其实,这座城市从2016年起就击败伦敦和巴黎们,跃居最受国际游客欢迎的目的地。或许"买买买"的动力无法一下说清,但全球权威支付公司万事达(Mastercard)提供的数据等,都暗示着曼谷消费文化的巨大活力——为了对抗炎热拥堵而穿越多家商  相似文献   

13.
新=亲近     
正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整整十一年了,期间大部分以一名战士的状态在工作,从一个项目跳到另外一个项目,从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这十一年我到底有没有"新思想"?UED跟我约稿时要求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发表一些"新思想",但是我迟迟无法提笔写,因为当我问自己:"我有新的思想吗?我的新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说实在,我打心底里不认为我有任何新的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前辈们,正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我也在想什么是建筑思想?它对建筑学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我模糊  相似文献   

14.
邓冰 《世界建筑》2006,(1):93-95
巴西利亚地处于热带地区,干旱季节冗长,城市设计赋有逻辑性。葡萄牙大使馆住所位于大使馆区内,东边紧邻现有的大使馆办公楼。景观设计遵循了建筑师的建议,并尽量解决项目所面临的特定问题。设计主要基于对当地气候条件的分析,并希望保留现有的植被——在办公楼周围浓密的灌木丛。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师为了让使用者居住  相似文献   

15.
我代表中国建筑学会,热烈欢迎各位女士,先生和建筑师同行来参加我们为申办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而举办的招待会。从1985年以来,这是我们连续第四次向国际建协理事会提出申请。这一申清,每次都得到中国政府即国务院的批准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表明了中国对国际建协的工作一贯持积极合作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建筑师致力于发展与各国建筑师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业务合作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我不是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专业人士,但建筑师大部分的实践都是以城市为背景的,主要接触的也是城市空间,即城市范围内、建筑室内空间之外的所有公共的空间.它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街道,二是广场,三是公共庭院,四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公园、绿地和尺度是比较大的、违和感比较弱的空间.我认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着几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商梦琦  时匡 《华中建筑》2014,(11):28-32
作为当今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无论是从社会时代的大背景,还是从个人知识结构、精神向度上,60年代生建筑师呈现出与50年代生、70年代生不同的特征。该文选取两位有诸多共性和个性的60年代生建筑师——马清运、刘克成作为研究对象,将个体放入共同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西部,通过剖析两位建筑师在西部的代表作品,尝试从个人发展轨迹、文化层面和教育背景,分析出两位建筑师面对地域建筑不同策略的成因。同时,试图从个人化的视角,来总结和归纳两位建筑师在面对城市空间文脉和本土实践探索上的共性和个性,梳理60年代生海归与本土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实践的不同策略,进而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一些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0月,"非建筑——同行的设计"展览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开幕了,这是我和16位建筑师的"特殊"设计作品群展。这是建筑师脱去了建筑和艺术的双重外衣,以群体的方式呈现生活中的器物设计。不仅展示了桌椅、CD灯具、皮包、瓷器、首饰,甚至还有专供建筑师自娱自乐的棋牌。众多社会媒体试图通过解读展览告诉整个社会,建筑师跨越"建筑"和"非建筑"的全设计时代来临了。其实建筑师从事"非建筑"设计早有历史可寻。2011年意大利著名设计品牌"Alessi"曾组织张永和、  相似文献   

19.
正我并不清楚扎哈的中国之旅,我没有和她同行。我们只是一起去过几次苏联。我第一次去苏联旅行是在1966年。当时,我的朋友赫里特·奥塔哈施~([14]),是一位建筑师,他想成为电影导演,邀我和他一起去苏联。他认识很多苏联当地的建筑师或他们的家人,因此,那是一次相对亲密或私密的旅行。当我见到那里的建筑和建筑师之后,便产生了成为建筑师的想法,确立了成为建筑师的野心。I cannot talk about her trip to China,because I was not with her in China.I was only with her a couple of times in the  相似文献   

20.
当建筑师们在反思设计理论、比较中西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差异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所有这些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在我们选择这一增长机制时已经被确定。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在微观尺度上为城市"整容",但东方的"城市面孔"依然顽固地维持同西方城市巨大的差异。的确,建筑师们的设计风格影响过我们居住的城市外貌,但从来没有决定过城市的历史景观。建筑师们自大地认为是他们的个人风格决定了城市的外观,而在背后,真正决定了城市景观差异的,却是城市内在的制度基因——正是城市的制度,决定了哪种风格的建筑师会最终胜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