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提高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56例,全部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56例中听神经瘤38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5例,胆脂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肿瘤在CT上多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在MRI中T1WI上多呈低信号,T2WI上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MRI对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叶冠峰  任为端 《中国现代医生》2012,(30):112-113,F0003
目的分析小脑肿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1例中髓母细胞瘤9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星形细胞瘤6例,转移瘤4例,室管膜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论 CT与MRI各有特点、优势互补,可以明显提高小脑肿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特征,提高对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结果:11例患者肿瘤大小不等,呈实质性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肿瘤位于大脑半球者5例(额叶3例,顶叶1例,颞叶1例),位于后颅窝者6例(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1例,延髓背侧1例,桥小脑角区1例)。CT平扫肿瘤呈稍低或等密度;MRI 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9例瘤内或瘤周可见多发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检出和定性诊断。结论: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MRI检查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23例幕下中线及其周围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幕下中线及其周围肿瘤的认识。方法对三家医院23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肿瘤中线处的回顾性分析。11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7例行MRI平扫加增强,10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23例中星形细胞瘤8例,血管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3例。髓母细胞瘤6例,均有各自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本组CT定位、定性准确率为78%、69%;MRI为97%、91%。结论CT和MRI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的小脑囊性肿瘤的MRI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小脑囊性肿瘤的诊断率。方法: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脑囊性肿瘤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31例小脑肿瘤患者的MRI影像,发现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3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转移瘤6例,髓母细胞瘤4例。它们在MRI影像中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主要表现在肿瘤形态、瘤周水肿程度及对比剂增强图像上的差异。结论:小脑囊性肿瘤各自独特的MRI表现及好发年龄和部位均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MRI的应用对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分析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桥小脑角区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方法选取42例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行MRI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对该组病变的MRI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2例桥小脑角区肿瘤中,听神经瘤22例,其中1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6例为囊实性病变,瘤体在T1WI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脑膜瘤7例,其中6例表现典型,瘤体在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肿瘤明显均匀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蛛网膜囊肿2例,表现为水样信号,病变不强化;表皮样囊肿5例也表现为水样信号,但在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他病变如髓母细胞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内淋巴囊乳头状肿瘤各1例,MRI表现各有特点。MRI的定位准确率95.2%,正确诊断率为88%。结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但对该部位不典型病变存在误诊现象,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7.
么喜存  张权 《当代医学》2010,16(12):6-8
目的分析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学特征,提高血管网状细胞瘤的MRI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MRI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结果肿瘤位于小脑半球17例,额叶1例,颞叶1例,小脑蚓部2例,肿瘤位于小脑并累及延髓、脊髓、松果体和桥脑小脑角各1例。囊性伴瘤壁结节肿瘤17例,单纯囊性6例,实质性肿瘤1例,混合性肿瘤1例。手术病理,12例囊性肿瘤伴瘤壁结节0.1~2cm;单发者21例,多发者3例,1例颞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多发性血管网状细胞的混合瘤。结论血管网状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分析总结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对100例髓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病理以及MRI检查,探讨髓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方法全部病人行常规CT扫描,发现病灶后行病灶局部层厚为2.0mm薄层及增强CT扫描。其中65例经MRI检查。100例患者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髓母细胞瘤90%发生于小脑蚓部,该部分患者年龄<15岁。年长者与成人则常发生在一侧小脑半球(8.0%)。肿瘤血运丰富,可囊变、坏死(25.0%),偶有钙化(7.0%)。肿瘤生长速度快、病程短,平均病程为10周。其手术治疗不易完全切除,复发率高,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39%、12%。CT表现为肿瘤呈高或略高密度的肿块影,呈均一明显增强(75.0%),但是发生于小脑半球的肿瘤增强不明显(8.0%)。结论髓母细胞瘤恶性度高、预后差,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诊断的正确率为9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在小脑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单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14、36、50岁.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蚓部且无囊变,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且明显囊变,单发转移瘤仅见于小脑半球且多为轻度囊变,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表现对小脑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单发转移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定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47例中其中听神经瘤26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6例,胆脂瘤2例,蛛网膜囊肿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动脉瘤,胶质瘤及转移瘤各1例。桥小脑角区肿瘤中95.7%为脑外病变,4.3%为脑内病变。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肿瘤,该区肿瘤大部分有特征性CT表现,术前定位,定性准确率为89.4%和72.3%。结论 桥小脑角区肿瘤有特定的好发部位,CT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丰玉 《中外医疗》2014,(13):32-33
目的分析CT及MRI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选该院神经内科的脑梗塞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在发病6 h内均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病情,比较两种方法对脑梗塞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头颅CT检查出脑梗塞9例,诊断正确率为15%;MRI检查出脑梗塞58例,诊断正确率为96.7%;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CT。结论脑梗塞在早期经MRI检查即能清晰显示出病灶大小、形态及具体部位,便于临床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变性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脑卒中累及单侧大脑半球锥体束的病变并继发华勒变性病例76例,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T1WI、T2WI、FLAIR)及CT平扫,并对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结果在原发病变基础上,可见继发病变均沿锥体束方向分布;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变性晚期MRI及CT均显示伴有患侧大脑脚及桥脑萎缩。结论脑卒中累及锥体束可导致锥体束继发性华勒变性,通过辨识原发病灶与继发病灶的关系,再结合病变的分布特点及相应影像表现,诊断不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在额叶、顶叶、内囊、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干等发病部位,CT检查发现143个病灶,MRI检查发现740个病灶,MRI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P0.05);MRI检查直径5mm病灶255个,5mm病灶485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4.5%、61.9%;CT检查直径5mm病灶3个,5mm病灶140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2.1%、97.9%。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多于CT(P0.05)。结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MRI较CT更能清晰准确地发现微小病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48例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咽旁隙肿瘤患者48例。36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其中8例单独行CT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40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12例单独行MRI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结合影像学特点初步明确肿瘤来源,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并统计其与术后大体病理的符合率。 结果 CT和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来源、位置、大小、边界以及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CT检查符合率高(χ2=7.365,P=0.007);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MRI检查符合率高(χ2=6.160,P=0.013)。 结论 CT或(和)MRI的检查可初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所在部位及来源,CT联合MRI检查咽旁隙肿瘤较单独应用CT或MRI检查具有更大参考意义。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MRI)检查对诊断鞍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01例鞍区肿瘤患者的术前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和MRI检查判定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两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CT与MRI对垂体瘤、脑膜瘤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T检查颅咽管瘤、胶质瘤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9.09%)、(47.37%)显著低于MRI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P0.05)。CT检查术前诊断垂体瘤的敏感度(88.89%)、特异度(92.31%),诊断颅咽管瘤的灵敏度(59.09%)、特异度(82.28%),诊断脑膜瘤的灵敏度(79.17%)、特异度(89.61%),诊断胶质瘤的灵敏度(47.37%)、特异度(85.37%);MRI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灵敏度(91.67%)、特异度(93.85%),诊断颅咽管瘤的灵敏度(86.36%)、特异度(92.31%),诊断脑膜瘤的灵敏度(95.83%)、特异度(96.10%),诊断胶质瘤的灵敏度(94.74%)、特异度(96.34%)。结论对于垂体瘤、脑膜瘤CT、MRI的诊断能力差异不显著,MRI诊断颅咽管瘤、胶质瘤的能力强于CT,总体上MR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诊断鞍区肿瘤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张有为  李红  刘玥  何玲 《海南医学》2013,24(22):3331-3333
目的 探讨CT与MRI联合成像在制定脊髓纵裂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手术证实脊髓纵裂患者术前CT及MRI扫描的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发生于腰椎段11例,胸椎段1例,1例同时累及胸椎、腰椎段.13例患者的14个病变中,Ⅰa型7个,其中骨性分隔5个;Ⅰb型3个,1个为骨性分隔;Ⅱ型4个.结论 CT和MR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纵裂病变的诊断均存在不足之处;联合成像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全面对脊髓纵裂分型和并发病变做出明确诊断,为手术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术前CT和MRI联合成像应该成为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17.
CT、MRI 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肝癌的CT、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41例小肝癌患者的平扫及动态增强CT、MRI表现,观察病灶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有无包膜等.结果 CT检查28例29个病灶,平扫以低密度为主;MRI检查17例18个病灶(包括4例已做CT检查的病人),平扫TI以低信号为主,T2以高信号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全瘤性强化CT15例、MRI 13例,等密度或等信号CT4、MR14,延迟扫描为低密度或低信号CT25例、MRI 12例;13例在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三期扫描能够显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及与肝脏其他病变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四肢肢体脂肪肉瘤的MRI和CT检测结果,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43例四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16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另外9例患者术前行MRI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将其按照分型方式(分别为高分化型脂肪肉瘤、黏液型脂肪肉瘤、去分化型脂肪肉瘤及混合型脂肪肉瘤)评定其诊断结果。结果:43例患者中,发病部位在上肢者13例,在下肢者30例,病灶平均直径为(14.6±6.1) cm。所有患者病变组织均可见不同大小的脂肪细胞,病理学特征为脂肪细胞与脂母细胞混合存在,伴有可被深染的多形性细胞;CT检查,基本特征为病灶呈不规则低密度阴影但边界清晰,增强后显示病变部位分隔明显增强;MRI检查,基本特征为T1短信号、T2长信号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成像等信号,肿块内存在条索状和线状阴影,病变组织周围神经与血管呈被挤压样,但骨质结构相对完整。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CT和MRI以脂肪信号为主,增强后轻度强化;黏液型脂肪肉瘤CT和MRI表现为囊性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可见云絮状、网格状轻中度强化;混合型脂肪肉瘤具有上述2种类型混合的影像学表现。结论:病理检查可为确诊脂肪肉瘤的类型提供确切依据,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为判断肿瘤大小提供依据,MRI造影增强后扫描对明确肿瘤边界有重要作用,3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为确诊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核磁共振(MRI)检查对胎儿脑室孔闭塞(Dandy-Walker)综合征检出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Dandy-Walker综合征的22例胎儿的资料,比较产前超声和MRI对Dandy-Walker综合征的检出诊断率,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产前MRI检查对Dandy-Walker综合征和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正确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P<0.05);超声诊断Dandy-Walker综合征中10例均表现为小脑蚓部完全缺失,小脑半球呈现分开外展状态,第四脑室和后颅窝池相同并扩张,且两者相通。4例小脑下蚓部缺失或发育不良,侧冠状切面上可见蚓部缺失,两半球分开,小脑延髓池增宽。MRI诊断Dandy-Walker综合征中有6例出现小脑蚓部完全缺失,14例表现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可见小脑半球分离,小脑延髓池与第四脑室相通,小脑延髓池及第四脑室增宽,后颅窝扩大,及天幕及窦汇抬高,幕上脑积水。其中MRI诊断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8例和透明隔缺如4例。结论MRI产前诊断Dandy-walker综合征优势更为明显,可更为清晰地显示胎儿小脑发育结构和生长情况,在超声检查基础上采用MRI进行补充检查,可进一步提高产前Dandy-walker综合征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分析在2008年7月-2013年7月人该院治疗的经过骨穿或是通过病检被证实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0例患者的不同影像技术资料,X线片、CT以及MRI,得出相应的影响诊断学特点。结果20例患者经过X线检查,其中15例(75%)患者出现了各类型的溶骨性损害,其损害部位主要在头颅(18例)、胸椎(16例)、腰椎(16例)、肋骨(10例)以及骨盆(10例),其中12例的患者还伴有骨质疏松的并发症;而CT检查12例,不仅对于X线片的影像学诊断有检视,得出骨破坏,还有5例,检测出X线片未能明确显示、检出的肋骨、骨盆、椎体附件破坏和一些软组织破坏等问题;最后的脊柱MRI检查8例,其中正常型1例,其中灶型3例,弥漫型3例,灶型+弥漫型1例,椒盐型1例(阳性率90%)。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有利于影像诊断的特征,影像学的判断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进行X线检测确诊需要治疗或是未显示但临床可疑的患者可疑采取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的CT检查,作为x线片的补充,而有条件的或情况较复杂需要观察病变的采取MRI检查。通过临床、影像、实验室和病理资料的多方联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