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以昆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收集水源地自然地理概况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广泛运用的DRASTIC指标法对水源地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说明:松华坝径流区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总体较差,容易受到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关中盆地潜水含水层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关中盆地潜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含水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含水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结合GIS技术,用模糊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对含水层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含水层脆弱区(易污染区)主要出现在沿渭河两岸及其较大支流的漫滩和低阶地,以及黄土台塬的洼地。评价结果与2001年地下水水质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合理。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饮用水水源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从水量、水质、脆弱性、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基本内涵作了探讨,并根据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现状,提出了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关于主要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案例和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国内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气候脆弱性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未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亟需改善评价方法、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并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评价研究。[结论]该研究为建立应对气候适应性管理新模式,实现我国北方草原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水源地安全的内涵出发,创新性地构建了包括水量、质量、脆弱性和生态环境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从而为新标准实施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运用AHP法,依据流域内各指标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脆弱性等方面,对该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脆弱性G=3.12,水资源处于中等脆弱状态。其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脆弱性分别为1.00、3.16、4.17,其中自然脆弱性对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脆弱性影响最大,符合流域水资源现状。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循臻  贾生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098-10100
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运用AHP法,依据流域内各指标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脆弱性等方面,对该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脆弱性G=3.12,水资源处于中等脆弱状态.其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脆弱性分别为1.00、3.16、4.17,其中自然脆弱性对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脆弱性影响最大,符合流域水资源现状.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是“华北明珠”,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依托,开展水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研究,可为白洋淀水环境保护与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从风险受体敏感性和缓冲能力两方面,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白洋淀水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脆弱性评价与分级方法,并对白洋淀水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淀区以较低和低度脆弱为主,东北部、西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区域脆弱度较高。研究表明,应通过控制污染、生态补水、水生植被种植、微地形改造等措施提高缓冲能力,从而降低脆弱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怀柔应急水源地为例,在分析由于应急水源地运行,而造成的各种问题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础上,对水源地及其影响范围内进行了运行风险分区评价,为水源地的运行管理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作为建设同类大型应急地下水源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易污性。[方法]针对传统的DRASTIC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模型中专家打分及赋权重主观性强等局限性,利用过程数学模拟、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改进,并将改进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同时,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强度及其形成原因,并对该地区地下水保护提出了建议。[结果]采用改进的DRASTIC方法评价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浅层地下水的易污性,评价结果客观、可信;农药化肥的使用是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强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建议居民尽量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包气带厚度、岩性、蒸发作用等水文地质因素导致低洼的湖泊地区地下水易污性较强,建议居民在开采饮用水时尽量远离湖泊,或开采较深层的地下水。[结论]该研究为区域浅层地下水易污性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时空特征及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关键是指标体系的建立。在传统的DRASTIC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三江平原实际情况,建立三江平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以往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常采用层次分析技术、模糊数学理论等,其共同的弊端是人为确定各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以及人工为因子赋权,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为了克服这个弊端,结合三江平原实际情况,首次将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应用于该地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风险分析方法中存在的评价结果分辨率不高等问题,基于信息论中的Jaynes最大信息熵原理,选取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的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重现期和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对包括北京和天津在内的首都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工程,2010年整个首都圈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将会处于高风险水平,亟待对水资源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粮食生产韧性,本研究构建了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客观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莫兰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2006—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贫困、粮食生产脆弱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9年农业水贫困程度降低了30.45%,南方降幅高于北方,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粮食生产脆弱性降低了71.99%,北方降幅高于南方,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农业水贫困与粮食生产脆弱性的耦合协调度上升了21.99%,区域差异趋于缩小,但始终保持北高南低的态势。据此,本研究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提升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农业气候脆弱性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回顾了农业气候脆弱性理论的发展,在该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目前农业气候脆弱性的评价方法,讨论了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该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并对农业气候脆弱性评价作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趋势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位生态环境脆弱性内涵基础上,设置了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进行赋权,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监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2004—2014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因子,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森林火灾受害率、森林病虫鼠害受害率、营林投资力度、林业法律法规健全度、废水排放达标率、降水量、积温、水资源总量、过熟林比例、无林地比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瑛  曾磊  赵贵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8-12160
[目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方法]从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已构建的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植被生态脆弱度,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结果]苏贝淖流域植被脆弱性划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等脆弱、低度脆弱4个等级;极度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附近的湖盆滩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普遍小于1.0 m,该区植被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低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四周的梁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10.0~40.0 m,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不明显;地下水位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最为敏感,是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