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时乳腺淋巴引流的特点。方法以2004年1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住院的20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91例术前行淋巴闪烁显像。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溶脂后腔镜观察联合验证淋巴闪烁显像所见的乳腺淋巴引流途径和前哨淋巴结。结果肿瘤周围腺体实质和肿瘤被覆皮下联合注射示踪剂内乳前哨淋巴结显示率为46.8%。淋巴显像、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溶脂后腔镜3种方法联合观察发现乳腺淋巴经不同输入淋巴管直接引流到腋窝或内乳区;腋窝前哨淋巴结位于第2肋骨与胸大肌外缘交界处周围,少数患者有浅、深两组腋窝前哨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26.2%,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时内乳转移率为50.7%。第2肋间隙是内乳淋巴结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内乳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或大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实质及皮肤的淋巴沿各自的集合淋巴管不经乳晕淋巴丛而直接汇人腋窝或内乳淋巴结;多数患者不同的淋巴管在腋窝汇人同一前哨淋巴结,少数汇人深浅不同组前哨淋巴结。有选择地行内乳淋巴结活检有助于乳腺癌的精确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纳米碳混悬液示踪前哨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指导甲状腺癌的淋巴清扫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方法有多种.纳米碳混悬液示踪前哨淋巴结技术在胃癌、乳腺癌及结肠癌中有一定的研究,但在甲状腺痛中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纳米碳混悬液示踪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甲状腺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纳米碳混悬液对4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结果:纳米碳标示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总成功率为93.0%,其准确率为60.5%~88.4%,灵敏度为92.9%.结论:使用纳米碳展示甲状腺痛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甲状腺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并且这种前哨淋巴结能准确地反映颈部淋巴结的状况,对甲状腺乳头状痛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前哨淋巴结的检查和活检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肿瘤非常重要。临床上针对早期胃癌常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但存在无法精确直观地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导致错失治疗时机等风险。胃恶性肿瘤中存在包含着前哨淋巴结的“淋巴引流区”,腹腔镜下对“淋巴引流区”进行清扫可以获取前哨淋巴结,并通过对清扫获得的前哨淋巴结进行活检来指导手术。由此“淋巴引流区”清扫联合胃局部切除术不仅能够达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同时又能避免遗漏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风险,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本文针对此术式的相关难点及问题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逆行腋窝淋巴示踪(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显影上肢引流入腋窝的淋巴通路,在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时对上肢淋巴引流通路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方法 使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显影乳腺至腋窝的淋巴管网、亚甲蓝显影上肢...  相似文献   

5.
胃淋巴回流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胃淋巴回流的动态情况,结果,胃窦淋巴回流的先后动态次序规律为:③~⑥~①~⑦~⑤~⑧~⑨;②、⑩、(②组以后淋巴结流注较晚,次序不明显)。胃体为:③~①~②⑥~⑦~⑨⑤~⑩;⑧(⑧组以后淋巴结流注较晚,次序不明显)。胃底为:②~①~③~⑦~⑨~⑩;⑤、⑥、⑧、(组以后淋巴结流注较晚,次序不明显)。据此,本文还对胃癌有关淋巴结清扫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术中注入纳米炭混悬液(CNP),标记后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未标记直接行胃癌根治术.结果:实验组原发灶平均直径为3.1 cm,黑染淋巴结22例(91.67%),共清除淋巴结673枚,平均每例28.04枚,第2、3站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305和182枚,平均12.71和7.58枚;对照组共清除淋巴结445枚,平均每例18.54枚,第2、3站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178和86枚,平均7.42和3.58枚.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清除的淋巴结中黑染度为58.10%(391/673).第1站为41.94%(78/186),第2和3站为61.97%(189/305)和68.13%(124/182),第1站与2和3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85,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能增加淋巴结清除数目,使根治术更加彻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过程中,进行腋窝逆向淋巴示踪( ARM)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腋窝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对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本科71例全乳房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患者( SLNB组)和13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ALND组)进行临床研究。将SLNB组和ALND组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示踪组,即:SLNB对照组36例,SLNB示踪组35例;ALND对照组64例,ALND示踪组70例。 SLNB示踪组和ALND示踪组的手术方式除与其对照组相同外,还需进行ARM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腋窝淋巴结( ARM淋巴结)。前哨淋巴结和ARM淋巴结定位方法如下:术前2 h,在患者乳房肿块周围及患侧上臂内侧皮下注射^99Tc^m-Dx标记的同位素,并于术前5 min在患侧上臂内侧皮下注射2 ml亚甲蓝进行ARM淋巴结显色,术中用同位素γ探测仪探测放射性核素热点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并用γ探测仪结合蓝色染料定位ARM淋巴结。术中注意观察ARM淋巴结蓝染情况及其与前哨淋巴结有无重合,若无重合则保留所有蓝染的ARM淋巴结,若有重合则同时切除前哨淋巴结和ARM淋巴结;术后统计切除的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引流液体量及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定量资料分析采用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在SLNB示踪组35例患者中,26例(74.29%,26/35)术中检测到ARM淋巴结,其中1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与ARM淋巴结重合,此患者在SLNB过程中也接受了ARM淋巴结切除,因此SLNB示踪组ARM淋巴结保留率为71.43%(25/35)。在ALND示踪组70例患者中,67例(95.71%,67/70)术中检测到ARM淋巴结,其中5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与ARM淋巴结重合,此部分患者在ALND过程中同时接受ARM淋巴结切除,因此ALND示踪组ARM淋巴结保留率为88.57%(62/70)。在SLNB对照组与SLNB示踪组之间以及ALND对照组与ALND示踪组之间,腋窝淋巴结切除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体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36、-0.570、0.032、0.903,P=0.264、0.570、0.975、0.370;t=1.149、0.416、1.405、-0.547,P=0.253、0.678、0.162、0.585),但是SLNB示踪组和ALND示踪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其对照组[(90.26±6.04) min比(86.61±5.62) min,t=-2.616,P=0.011;(112.24±7.94) min比(92.33±6.88) min,t=-15.399,P=0.000]。术后随访6个月:SLNB对照组与SLNB示踪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1.11%(4/36)和8.00%(2/2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LND对照组与ALND示踪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31.25%(20/64)和6.45%(4/6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0,P=0.00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SLNB或ALND的过程中可以行ARM。 SLNB过程中保留ARM淋巴结对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无意义,而ALND过程中保留ARM淋巴结可有效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分型,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T1-4N0-1M0手术的患者,术前对肿瘤所在区段的瘤周腺体注射亚甲蓝,进行淋巴染色示踪,术中见淋巴结或淋巴管染色显示淋巴途径者450例,根据被染色的淋巴管走向和淋巴结尤其是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 node,SLN)所在区域,进行乳腺癌区段淋巴引流途径分型(lymphatic drainage pathway type,LDPT),分为腋下(axillary,A)型、内乳(internal mammary,IM)型、腋下-内乳(axillary-internal mammary,A-IM)型、锁骨上下(supraclavicular-subciavian,S)型、胸肌间(interpectoral,Ⅰ)型、上腹(epigastrium type,E)型和其它;其中A型、A-IM型、IM型较为常见,在这三型中选取140例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均行经肋间隙入路的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s,IMLN)探查、腋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探查或清扫、保乳或全乳切除,观察比较这三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DPT共450例:IM型25例占5.6%、A-IM型75例占16.7%、A型345例占76.7%、S型2例占0.4%、Ⅰ型2例占0.4%、E型1例占0.2%、其它0例;其中A型、A-IM型、IM型共占98.9%,对比发现:A型、A-IM型、IM型这三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型、A-IM型分别与IM型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7);IMLN和ALN均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5倍,单纯IMLN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26倍.结论:不同淋巴分型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不同,适合的诊治方法也可能不同,分型研究,具有临床意义;IM型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其他型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具有与A型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一代淋巴示踪剂纳米碳混悬液在胆囊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行胆囊癌根治术的患者21例,随机分入试验组(11例)及对照组(10例),试验组患者于入腹后在肿瘤边缘浆膜下注射纳米碳,对照组不用任何示踪剂,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结果。 结果 试验组共清扫淋巴结138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12.546±5.047)枚,对照组共清扫淋巴结87枚,平均每例(8.700±2.497)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6, P=0.042)。试验组患者淋巴结的黑染率为56.522 %(78/138),黑染淋巴结79枚,转移46枚,阳性率58.228 %;未黑染淋巴结59枚,转移23枚,阳性率38.983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未发现纳米碳导致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 纳米碳混悬液有助于胆囊癌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根治率,减少手术创伤,其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模糊数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了114例胃癌组织学表现与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浸润深度、生长方式、异型性、淋巴管和血管侵犯程度、癌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间质胶原纤维反应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用以上指标计算出判别值(2.999)进行判断,有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80.6%,无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61.9%。作者认为该方法在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尤其对隐性转移和缺乏淋巴结材料的病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占肠周的体积、肿瘤至肛缘距离、术前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的关系。结果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42/178),单因素分析显示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至肛缘距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占肠周的体积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临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要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筛选肺鳞癌患者淋巴转移差异表达基因群.方法 原发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取自10例接受完全性肺癌切除手术的肺鳞癌患者.根据组织来源将标本分为三组:不伴淋巴转移的肺鳞癌组织(TxN-,n=5)、伴有淋巴转移的肺鳞癌组织(TxN+,n=5)及相应转移淋巴结中的肺鳞癌细胞(N+I n=5).对各组进行激光显微切割以获得纯净癌细胞,T7RNA线性扩增获取足够量的RNA,实验通道和参照通道分别标记以后与含6 000个已知人类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的cDNA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以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有37个基因可将TxN+组与TxN-组区分开,其中在TxN+组高表达的基因有8个,主要涉及蛋白合成、信号传导、伴侣蛋白和酶等.有29个基因在TxN-组高表达,这些基因主要编码细胞周期调节子、转导子、信号传导蛋白以及细胞凋亡调节蛋白.比较N+组与TxN+组却没有发现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表达基因.结论 肺鳞癌的淋巴转移表型的获得可能是早期事件.这些差异基因的发现有助于阐明肺鳞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With technical adaptations, recent studies showed SLNB could predict cervical nodes status of head and neck carcinoma with high accuracy. However, as for tongue carcinoma, such technical adaptations seem to be not enough because the tongue ha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which may demand a specific procedure for accurate lymphatic mapping. This investigation explored the effect of lingual septum on lymphatic mapping of tongue to provide data for achieving an accurate lymphatic mapping for managing early tongue carcinoma.

Methods

Four doses of Methylene Blue were injected into various parts of 64 rabbits' tongue, then diffusion range of Methylene Blue in tongue and sites of cervical nodes stained blue were noted. Finally, the tongues were resected for furthe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morphometric assessments.

Results

There was lingual septum in the tongue and the diffusing of Methylene Blue could be terminated by lingual septum. Blue-stained nodes were identified in 84 lateral necks of 60 rabbits.

Conclusions

A site-specific way of lymphatic mapping relative to lingual septum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staging early tongue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手术后腹腔淋巴漏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92年4月至2002年4月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发生率为0.9%(4/442),全部病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手术后引流量300ml-1600ml/日,平均900ml/日。引流时间15天~37天,平均26天。结论:胃癌根治手术在进行腹膜后淋巴管网的清扫时,应重视残余管网的结扎,预防淋巴漏的发生,一旦出现淋巴漏则多可经保守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早期乳腺癌行腋窝清扫术后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病历资料和随访完整的T1-2N0-1M0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成2组,每组进一步按照阴性淋巴结数目进行分层。将阴性淋巴结数目纳入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生存的病理学因素,并且比较不同阴性淋巴结数Et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乳腺癌术后生存的病理学因素包括阴性淋巴结数目和激素受体表达。在T1-2N0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枚,4枚~5枚,6枚~9枚,≥10枚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2.6±4.1)月、(101.5±1.3)月、(104.7±1.0)月、(110.5±0.9)月;在T1-2N1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枚,7枚-8枚,9枚-10枚,≥11枚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4±1.9)月、(101.8±1.1)月、(104.9±1.0)月、(106.5±0.9)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行腋窝清扫术后的阴性淋巴结数目反映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是乳腺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能够评价乳腺癌术后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术式对食管癌手术切除患者近期、远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26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分为标准二野组(n=121),全二野组(n=147),观察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及淋巴结复发情况.结果 标准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71.1%.全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二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0% (25/147),明显高于标准二野组的5.8%(7/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48,P<0.01).标准二野组的5年生存率为29.8%,全二野组的5年生存率为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05).标准二野组术后淋巴结复发率为41.3% (50/121),远远高于全二野组的19.0% (28/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59,P<0.01) .结论 与标准二野淋巴清扫术相比,全二野淋巴清扫并未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相反还带来了更高的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8.
200例食管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霖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4):278-270
自1987年~1990年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根治手术并对病理淋巴结分析.其中肿瘤<3cm者18例,无1例淋巴结转移.肿瘤在3cm~5cm者100例,左下肺静脉淋巴结10例(10%)转移,左肺动脉淋巴结无1例转移.胃左动脉淋巴结有20例(20%)转移,气管隆突淋巴结14例(14%)转移,肿瘤5cm~7cm长度者64例中,左下肺静脉淋巴结11例(17%)有转移,左肺动脉淋巴结无1例转移.胃左动脉淋巴结25例(39%)有转移,气管隆突淋巴结34例(53%)有转移.8cm以上病例18例,其中左下肺静脉淋巴结4例(22%)有转移,胃左淋巴结18例(100%)有转移,气管隆突淋巴结16例(88%)有转移.左肺动脉淋巴结1例(5.8%)转移.结合淋巴结转移规律对手术切除范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m23-H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NSCLC无淋巴结转移组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76%(24/29),高于NSCLC伴有淋巴结转移组45.16%(14/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CLC中nm23-H1蛋白低表达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检测nm23-H1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NSCLC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电视胸腔镜与开胸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