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湾民族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台湾抗日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旨在以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获得解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它与中华民族同一血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独分子臆造出来的台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刻意制造的"民族主义"只是民粹主义,是为分裂国家统一制造出来的政治梦幻。  相似文献   

2.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相似文献   

4.
刘翠霞 《两岸关系》2008,(11):66-67
回眸:台湾电影的绚丽与滑落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相比,台湾本土电影起步较晚,但不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台语片、武侠片,还是60、70年代的乡土写实片、爱情文艺片,80年代的新电影,台湾电影在艺术造诣、市场开拓方面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5.
安东 《台声》2011,(2):90-91
导演的话:过去20年来我一直是一个异乡人,从最初在北美读书时的10多年,到在新加坡和台湾工作的近10年时间。长久的离乡背井使我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习惯自己是个异乡人,全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离家到异地工作的人。在异地,生活的基本条件都变成是一个挑战或是回馈。身为到异地的艺术创作都同时也是外移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王克勇 《前沿》2010,(9):198-200
考察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中的中国艺术因素,挖掘其在古典诗词化用以及意象性思维方面浓厚的"中国风格",另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有关的丰富的文化症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心所在,鲜明的南国风情和密集的民国故事叙事既与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症候相关,也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国风格"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安然 《台声》2004,(1):46-48
上次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摄影展——《台湾乡风情猎影》失之交臂,事后曾为此惋惜不已。所幸这将展品结集在台海出版社出版,便有了去年夏天在办公室与谢震隆先生一次言简意深的交流。行将付之即再品谢君高论和作品之韵,又有所得。  相似文献   

8.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9.
近来的台湾电影把成长者大多限定在边缘的弱势群体,其成长挫折无关乎社会缺陷,并以主观情感的宣泄回避社会成长的理性禁锢。电影中大量出现的"同志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指向青年亚文化,不仅以"跨地域"的方式获得数量增长,而且因"全球化"打上了流行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立而无关痛痒的消费逻辑。台湾电影对日本存在或愤怒或亲近态度,恰恰证明了难以磨灭的殖民记忆。这种矛盾的表述具有自我挣扎的文化意味,在当下语境中向过去殖民者争取平等身份,正是由于过去存在显见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大陆新移民人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投资移民和高端人才数量的迅猛增长,使得被称之为"模范族裔"的中国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相关资料显示,近期两地新移民在世界移民和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他们在移民人数、移民方式、移民分布这些移民背景中存在着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历程的梳理,提出了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六大对策,为现阶段我国大力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提到了战略高度,在重视城乡融合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除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返乡就业外,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还必须调动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中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使流动人口与留守人口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留守人口相对减少相辅相成。农村留守妇女在总体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留守地也从农村转向乡镇乃至县城。概言之,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妇女是经过长期市场和政策筛选后的剩余群体,她们面临着更为沉重的照料负担、更为严峻的婚姻危机和更难启齿的疾病困扰。农村留守妇女的这些新特点和突出问题需要得到政府更有的放矢的关注和干预,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相似文献   

13.
改进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既是临沂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章以临沂市新农合实施现状为例,采取访谈、文献等多种调查方式,对农民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在充分了解我市新农合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影响该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市新农舍的健康运行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学习:动因、模式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广泛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虽然地方政府学习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地方政府学习的动因、模式和效果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政治体制、竞争压力是学习的首要原因,上级政府、科研机构等思想库、其他地区的实践、本地的试验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学习源,环境的相似性、学习能力与偏好、政策项目特征等是影响地方政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通过学习提高了政府绩效,却也造成了负面的社会效果,需要通过改革和多种激励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学习、提高地方政府学习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学习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总结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剖析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新时期特征及面临的压力与形势人手,提出了以农村为城市发展服务为导向,建立包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农村集约高效生产空间;推动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等4个层面构成的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能主动引导国家农村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健全完善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化;加强农村环境系统管理,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体制;完善环境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完善农村环境经济政策,全面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强化农村生态环保科技支撑与能力建设,提高支撑能力和加强环境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等六大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荣华 《桂海论丛》2006,22(3):8-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工作得出的科学理论判断;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哲学观点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已受到高度重视,乡村环境保护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乡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作者通过中国东、中、西部十多个县市,以及日本和韩国的乡村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目前农业与乡村发展中长期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由于村庄规模扩大、乡村旅游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当前重点要解决乡村的垃圾与污水处理。以及有机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求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优化民本制度创新的环境,提升农村的地位、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将是党中央的工作重点。新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当今世界警务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正是社区警务所倡导的通过改变环境预防犯罪的现代警务理念。文章从新农村建设可能产生的变化着手,分析农村警务的特点,提出未来新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谭利华 《桂海论丛》2007,23(3):39-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核心任务和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来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